-
寄主对毛锤角细蜂雌雄后代的差异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是一种能够寄生多种果蝇Drosophila的蛹期寄生蜂,本研究旨在探究以白颜果蝇D.auraria、拟果蝇D.simulans和伊米果蝇D.immigrans蛹为寄主时对毛锤角细蜂雌雄成蜂适合度的差异影响.[方法]向毛锤角细蜂成蜂分别提供白颜果蝇、拟果蝇和伊米果蝇的蛹寄生24 h,统计毛锤角细蜂雌雄子代羽化率、性比(雄雌比)、生长速率、发育历期、成蜂体重、成蜂寿命和忍受饥饿的时间以及雌成蜂的抱卵量和卵长度.向1头雌性毛锤角细蜂分别提供白颜果蝇、拟果蝇和伊米果蝇的蛹寄生,观察雌蜂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和产卵行为.[结果]寄生在体重较大的伊米果蝇蛹中的毛锤角细蜂雌蜂的雌雄子代成蜂体重最大,忍受饥饿的时间最长,雌成蜂寿命最长并且抱卵量最多.从3种果蝇蛹中羽化的毛锤角细蜂雌成蜂的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成蜂的,但在伊米果蝇蛹中毛锤角细蜂后代雌雄成蜂体重的差异幅度最小,而在白颜果蝇蛹中的最大.毛锤角细蜂雌雄后代忍受饥饿的时间无显著差异,从白颜果蝇和伊米果蝇蛹中羽化的雌成蜂的寿命显著大于雄成蜂的,而从拟果蝇蛹中羽化的雄成蜂的寿命则显著大于雌成蜂的.毛锤角细蜂的羽化率、性比以及产卵选择在3种寄主蛹中无显著差异,但雌成蜂在伊米果蝇蛹上产卵的时间长于在另外两种果蝇蛹上产卵的时间.[结论]毛锤角细蜂雌雄后代的适合度在3种果蝇寄主中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寄生在伊米果蝇蛹中的雌雄后代成蜂适合度最高.综合考虑雌雄寄生蜂的适合度对寄主变化的差异性响应,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寄主质量对寄生蜂种群繁殖力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宿主鸟类防御杜鹃巢寄生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消除巢寄生给自身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许多宿主进化出反寄生策略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的反寄生防御手段可能发生在其生活史周期的各个阶段.本文分别从巢、卵和雏鸟三个阶段对宿主鸟类的反寄生策略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巢防御、卵识别、雏鸟识别和雏鸟出飞阶段的防御策略及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深入研究鸟类的巢寄生行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球孢白僵菌对管氏肿腿蜂致死和寄生的次代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基于自然微栖境中两种寄生性天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之间存在竞争和寄生的复杂关系,探究球孢白僵菌胁迫下寄生蜂的适应性生殖策略,并综合评价寄生蜂亲代携带球孢白僵菌(简称"携菌")后对自身及其子代的致死和寄生效应.[方法]采用浸虫法用不同浓度(1 ×104,1 ×105和1 ×106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悬液(简称"菌液")处理亲代(F48代)管氏肿腿蜂雌成蜂后接入装有寄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的试管中,测定亲代(F48代)雌成蜂及其子代(F49代)雌成蜂的死亡率、累计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产卵前期、产卵期、总产卵量及单雌产卵量;子代(F49代)和子二代(F50代)的平均发育历期、存活率、单雌体重及性比(雄性占比),结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测定球孢白僵菌对F48和F49代雌成蜂致死过程中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亲代(F48代)雌成蜂携菌量随菌液浓度升高而增加,1× 104,1 × 105和1 × 106孢子/mL浓度下平均初始携菌量为0.91 ×104,1.73 ×104和1.95 ×104孢子/雌,且能将病原菌传递给下一代(F49代),1 ×104,1 × 105和1 ×106孢子/mL浓度下平均携菌量为0.78 × 104,1.40 × 104和1.51 × 104孢子/雌;该携菌现象还影响着F48和F49代雌成蜂的寿命与繁殖及其对应子代F49和 F50代的适合度.与对照(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相比,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孢悬液胁迫时,亲代(F48代)雌成蜂及子代(F49代)雌成蜂的表现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包括:平均产卵前期明显缩短(F48代缩短了 1.03,1.43和2.03 d;F49代缩短了 0.30,0.80和1.00 d),平均产卵期延长(F48代延长了 0.30,1.00和1.30 d;F49代延长了0.43,0.73和1.43 d),总产卵量增加(F48代增加了 4.80,17.16和10.33粒;F49代增加了 11.57,25.04和9.14粒),但单雌产卵量减少(F48代减少了 4.07,7.06和15.98粒;F49代减少了 5.30,9.37和20.47粒);同样,相应后代(F49和 F50代)适合度也呈同样变化趋势;因亲代(F48代)雌成蜂携带的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1 ×104,1 ×105和1 ×106孢子/mL)传代,F49和F50代的幼虫发育进程加快,与F49代相比,F50代的代时分别缩短了 3.00,3.00和4.00 d;同时F50代的存活率及羽化率分别降低了 16.21%和19.40%,但单雌体重分别增加了 0.09和0.94 mg,雄性后代比例分别下降了1.95%和0.22%.TDM模型检测表明,亲代(F48代)雌成蜂在接种高浓度(1 × 106孢子/mL)菌液20 d时死亡率达到50.83%,其相应子代蜂(F49代)在羽化后第18天死亡率达到50.00%,此时球孢白僵菌对F48代雌成蜂的LT50值为22.72 d,对F49代雌成蜂的LT50值为24.52 d;而同期1 × 104和1 ×105孢子/mL浓度处理下,F48和F49代雌成蜂死亡率均低于40.00%.[结论]管氏肿腿蜂亲代雌成蜂携菌后不仅降低了自身繁殖力还会间接影响其子代的存活和发育;亲代雌成蜂的携菌浓度直接影响着自身及其子代雌成蜂的累计死亡率,且随菌液浓度升高、时间延长而增加;球孢白僵菌对管氏肿腿蜂雌成蜂致死过程中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两种果蝇成虫与幼虫期的竞争及其对二者共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昆虫均为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其幼虫和成虫阶段往往有着不同的资源需求.研究昆虫在幼虫和成虫阶段的生态位和适合度,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昆虫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的认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伊米果蝇(D.immigrans)是全球广布的两种果蝇,它们常常发生在相同的季节,且均在腐烂的水果上产卵,幼虫寄生在其中完成生长发育.本研究通过转瓶实验评估了这两种果蝇在连续竞争过程中的内禀增长率和种内与种间竞争系数,并进一步检验了它们的成虫对产卵场所,以及幼虫对食物的竞争强度,据此计算了两个物种在成虫和幼虫阶段的生态位分化与适合度差异,在当代物种共存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影响两种果蝇共存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连续饲养过程中,黑腹果蝇表现出更高的适合度,大概率会竞争排斥掉伊米果蝇.具体而言,两种果蝇在幼虫和成虫期均有极大的生态位重叠,虽然伊米果蝇成虫对产卵场所有着更高的利用率,黑腹果蝇的幼虫在生长发育阶段对饲料有着更高的利用率,但两种果蝇在成虫、幼虫阶段竞争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谁先占据资源.本研究表明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对资源利用率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们共存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母体密度应激与球虫感染对子代根田鼠免疫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免疫功能是影响动物个体适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种群密度与寄生物感染都能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本实验通过2×2析因实验设计,测定了母体密度应激+球虫感染、母体密度应激+未球虫感染、未母体密度应激+球虫感染、未母体密度应激+未球虫感染4个处理对根田鼠子代粪便皮质酮、球虫感染率、白细胞总数、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淋巴细胞亚型计数(CD4,CD8计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高密度母体应激处理可显著降低CD4数量、CD4/CD8比例、淋巴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母体密度应激与球虫的耦合可使上述免疫指标进一步降低,说明母体密度应激和球虫感染对于根田鼠的免疫具有负的叠加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效应子及其与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物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竞争进化过程中分泌称为效应子(Effectors)的复杂的分子,其逃避或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干扰寄主的各种生理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原菌寄生适合度、定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利用基因组序列和转录组测序数据预测小麦条锈菌中含有两千多个候选效应子,但由于小麦条锈菌缺乏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目前对其效应子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在介绍效应子分类及其特征基础上,结合可运用于小麦条锈菌效应子功能研究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阐释小麦条锈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取得的进展,关注效应子靶定的寄主亚细胞成分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这些进展有利于深入认识小麦条锈菌效应子的生物学功能,并为深入探讨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机制,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黑腹果蝇为寄主的蝇蛹金小蜂生长发育、繁殖及功能反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蝇蛹金小蜂是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的重要天敌,本研究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测定了蝇蛹金小蜂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 繁殖及寿命.并在6个寄主密度梯度条件下研究了其寄生功能反应.结果显示蝇蛹金小蜂从卵到雌、 雄成蜂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6.10 d和14.67 d,雌蜂平均寿命为49.76 d,平均产子代数为93.28头/雌,子代雌性比为55.76%.在黑腹果蝇蛹为5、10、15、20、25和30头的密度梯度下,蝇蛹金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方程为Na=0.6261 No/(1+0.0632 No).理论最高寄生量为Na max=9.0171,实际最高寄生量为7.00头(寄主密度为20头),蝇蛹金小蜂的寄生搜寻效应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结果,采自杨梅的蝇蛹金小蜂以黑腹果蝇作为寄主时具有较高繁殖力,较强的寄主适合度,是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双版纳地区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桑寄生植物作为关键种和关键性食物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繁殖适合度而且还会影响依赖于其获取食物资源的动物.为了解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其与寄主植物和种子散布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分布的鞘花为对象,通过定期观测鞘花和其寄主植物木荷的繁殖物候,测量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并分析鞘花在个体水平和种群水平上的繁殖物候特征以及寄主植物和温湿度对其繁殖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鞘花的开花物候属于集中大量开花模式,整个种群的花期和果期的持续时间分别约为20 d和72 d,花期和果期的同步性指数都较高,6月中旬鞘花果实被取食的数量和速率最大,之后逐渐降低.(2)鞘花的始花期与木荷的始花期相关性较高,花期和果期与木荷的繁殖物候基本重叠.(3)每月开花和果熟的个体数量与同期和前一个月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总之,桑寄生植物的繁殖物候特征可能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若想全面了解半寄生植物的繁殖物候特征,就要综合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等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温冷藏对米蛾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 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 ~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班氏跳小蜂对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伴迁性天敌,迄今已知该寄生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还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石蒜绵粉蚧P.solani.本研究旨在明确班氏跳小蜂对该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该寄生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作为粉蚧的寄主植物,测定了班氏跳小蜂对不同龄期石蒜绵粉蚧的寄生适合度,并在非选择条件下测定了上述两种寄主上僵蚧形成时间以及该寄生蜂羽化时间、寿命、后足胫节长度、寄生率、羽化率及子代性比.[结果]班氏跳小蜂可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成虫及2龄和3龄若虫,但只有寄生雌成虫才能正常羽化出蜂.分别以石蒜绵粉蚧与扶桑绵粉蚧为寄主时,最适合的蜂蚧比分别为2∶15和2∶20.不同寄主对僵蚧形成时间及班氏跳小蜂的羽化时间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班氏跳小蜂的寿命以及雌蜂后足胫节长度,尤其是扶桑绵粉蚧上羽化的寄生蜂的寿命比以石蒜绵粉蚧上的长约20 d.而且,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54.0%)显著高于对石蒜绵粉蚧的(25.3%),但班氏跳小蜂在这两种寄主上的羽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寄生扶桑绵粉蚧的雌蜂比例高于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蜂比例.[结论]班氏跳小蜂能寄生石蒜绵粉蚧,且只在雌成虫上完成世代发育;与在更适寄主扶桑绵粉蚧上比较,石蒜绵粉蚧上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在寿命及雌蜂个体大小上有劣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