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疑诊患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疑诊患者左心室(左室)心肌应变及机械同步性,探讨超声联合指标对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入院24~72 h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NSTE-ACS疑诊患者95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评估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GLPS)及分支区域收缩期峰值应变(TLPS),同时行RT-3DE分析得到心肌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离散度(Tmsv16-SD)、达最小收缩容积最大时间差(Tmsv16-Dif)及经R-R间期校正后的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离散度(Tmsv16-SD/R-R)等左室机械同步性参数。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存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或其他任意主支管腔直径狭窄≥70%的患者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组(53例),左主干及各主支狭窄均<70%患者为冠状动脉非显著狭窄组(4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左室心肌应变和机械同步性参数的差异,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单一及联合超声参数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与冠状动脉非显著狭窄组相比,显著狭窄组左室心肌应变参数GLPS减低,左室机械同步性参数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R-R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LPS和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R-R单独预测NSTE-ACS疑诊患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AUC分别为0.78、0.69、0.71和0.67。GLPS与Tmsv16-Dif双指标联合试验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结果为:串联试验的特异性为90.5%;并联试验的敏感性为83.0%;联合指标预测试验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60.1%,AUC为0.82(95% CI=0.73~0.89),约登指数为0.508。 结论:NSTE-ACS疑诊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时,多有左室心肌应变减低及机械运动失同步。联合评价左室心肌应变和机械同步性可以作为无创识别疑诊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存在显著狭窄的方法之一,有助于筛选需要侵入性检查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评估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早期语音加工能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评估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植入者对元音、辅音和声调的早期听觉加工能力。方法:2021年2月到2024年2月期间招募19例语前聋CI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3~8岁,平均6.0岁)和19例听力正常(normal hearing,NH)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4~9岁,平均6.8岁)。使用单音节/ta1/作为标准刺激,/tu1/,/te1/,/da1/,/ra1/,/ta4/和/ta2/作为偏差刺激,构建多偏差oddball范式。记录并分析两组儿童由元音、辅音和声调变化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H儿童对元音、辅音和声调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的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 P<0.05),而CI儿童对元音和辅音变化仅表现出正向失匹配反应(positive mismatch response,pMMR)( P<0.05)和P3a反应( P<0.05),且未对声调变化表现出任何事件相关电位( P>0.05)。与NH儿童相比,CI儿童的pMMR和P3a潜伏期更长( P<0.01),两组间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时频分析显示,CI儿童的θ频段神经振荡同步性较NH儿童低(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I儿童的CI使用时间与听觉能力分级量表(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 P=0.004)、言语可懂度分级量表(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 P=0.044)和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 P=0.001)得分呈正相关。 结论:语前聋CI儿童对元音和辅音具备一定的早期听觉加工能力,但与同龄NH儿童相比,语前聋CI儿童对语音尤其是声调的加工能力仍不成熟。事件相关电位可作为反映CI儿童听觉言语功能成熟度的客观电生理指标。坚持长期佩戴CI有助于语前聋儿童听觉言语能力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 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 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 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 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 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评估及干预在脑性瘫痪高危儿运动发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早期预测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神经发育结局的临床价值,分析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脑瘫高危儿康复评估及干预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PDMS-GM和GMFM 2种评估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治疗的GMs评估结果异常的64例脑瘫高危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PDMS-GM总百分比和GMFM总百分比的变化程度、PDMS-GM月相对百分比和GMFM月相对百分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PDMS-GM与GMFM原始分的相关性、治疗前后PDMS-GM和GMFM原始分的相关性,随访脑瘫高危儿至1岁左右,根据临床诊断及评估结果确定其神经发育结局,评价GMs对脑瘫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脑瘫高危儿治疗后PDMS-GM和GMFM总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DMS-GM:(37.250±13.690)%比(20.992±10.273)%, t=-15.793, P<0.01;GMFM:(22.672±8.438)%比(10.601±7.890)%, t=-16.442, P<0.01];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的PDMS-GM与GMFM原始分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扭动运动阶段: r=0.922, P<0.01;不安运动阶段: r=0.905, P<0.01);治疗前后PDMS-GM和GMFM原始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治疗前: r=0.901, P<0.01;治疗后: r=0.801, P<0.01);PDMS-GM月相对百分比[(97.286±88.330)%]和GMFM月相对百分比[(76.885±43.81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56, P=0.103);GMs评估扭动运动阶段对脑瘫结局预测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82.3%、阳性预测值为23.4%、阴性预测值95.8%;GMs评估不安运动阶段对脑瘫结局预测的敏感性为98.3%、特异性为88.1%、阳性预测值为27.6%、阴性预测值为96.8%。对脑瘫高危儿1岁随访时共出现3例痉挛型脑瘫,1例GMs评估结果为痉挛同步性,2例GMs评估结果为不安运动缺乏。 结论:治疗后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不安运动阶段和治疗后评估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时,PDMS-GM和GMFM均具有一致性。在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中,痉挛-同步性和不安运动缺乏对预测痉挛型脑瘫可能有较大的价值,且不安运动评估较扭动运动评估对痉挛型脑瘫结局有更高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正压通气过程中的人机同步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是多种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但NPPV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类型人机不同步事件(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PVA)会导致氧合、舒适度、睡眠质量下降等不良结局。因此,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对PVA的检测和改进。本文将对PVA的常见类型、检测手段、量化方法及改进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 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 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 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流阻塞对面罩比例辅助通气时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面罩比例辅助通气(PAV)时气流阻塞严重程度对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使用ASL 5000机械肺模拟器模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系统顺应性(C rs)为50.0 ml/cmH 2O[弹性阻力(E rs)为20.0 cmH 2O/L]、气道阻力(R aw)分别为5.0、10.0和20.0 cmH 2O·L -1·s -1。吸气时间为1.6 s,呼吸频率为15次/min。Respironics V60呼吸机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时输出潮气量(V T)为7.0 ml/kg,PAV通气时流量辅助(FA)设置为5.0、10.0和20.0 cmH 2O·L -1·s -1,容量辅助(VA)为20.0~40.0 cmH 2O/L,辅助比例为50%。呼气末正压(PEEP)为5.0 cmH 2O,后备通气频率为10次/min。收集在系统泄漏量为25~28 L/min时通气参数和呼吸做功的变化。 结果:随着R aw的增高,PAV通气时需要设置更高水平的VA,才能维持与PSV相近的V T。PAV时的吸气峰流速(PIF)较PSV时稍低,气道峰压(PIP)则略高,呼气峰流速(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气流阻塞的加重,二种通气模式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T d)和吸气至90%PIP的时间(T 90%)均显著增大,R aw为20.0 cmH 2O·L -1·s -1时吸呼过早切换现象消失,PSV时的切换延迟时间(C delay)为(-20.25±7.29)ms,PAV时为(27.63±22.58)ms( P<0.001);二种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做功比(WOB pat/tot)无统计学意义( P=0.179)。 结论:对于重度气流阻塞患者,PAV通气时中等水平FA联合高水平VA辅助,才能提供与PSV相近的通气支持,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也与PSV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X43对S24细胞裸鼠脑移植瘤放射敏感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对胶质母细胞瘤(S24-GBM)细胞间网络连接的影响及其在GBM放射抵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敲除S24-GBM干细胞(S24-GBMSCs)表面CX43的表达或生胃酮(CBX)特异性阻断CX43的功能后,用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S24-GBMSCs移植裸鼠大脑中肿瘤细胞表面微管(TMs)的形成和小分子物质(Ca 2++和SR101)在细胞间的传递。采用MRI检测放射对GBM体积变化的影响,记录和分析裸鼠生存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敲除CX43基因后S24-GBMSCs的TMs明显缩短,TMs参与形成的网络连接减少;细胞间Ca 2+同步性和SR101扩散能力下降,肿瘤体积缩小,荷瘤裸鼠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P均<0.01);CBX可以抑制Ca 2+和SR101的扩散,延缓GBM的生长,但不影响TMs的形成( P>0.05)。采用CBX阻断TMs形成缺陷的S24-GBMSCs表面CX43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增强上述效应,提高S24-GBM对放射的敏感性( P均<0.05)。 结论:CX43参与S24-GBM细胞间网络连接的形成,影响细胞间信号分子的传递,在S24-GBM放射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开创心脏同步化治疗新纪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当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既能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心脏再同步,又能维持窄QRS波患者心室同步性。其中由我国学者原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扩展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2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发,统一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定义,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植入适应证。本文论述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劣势,并期待更多循证医学的开展以回答及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束支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 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 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 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 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 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 P=0.042)和PSD[(14.9°±5.0°)对(21.0°±3.5°), 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 P=0.037, 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