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枢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基于宁波市第六医院2022年1月就诊的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其枢椎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构建枢椎单侧椎弓根细小畸形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寰椎及齿状突骨折,继而进行枕颈和寰枢固定。枢椎解剖正常侧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变异侧分别采用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固定,其中棘突螺钉分别采用水平、垂直和斜向三种固定技术,并植入枕骨或寰枢螺钉完成枕颈和寰枢固定模型的建立。最后分别计算各组模型活动度(ROM)和应力分布情况。内固定模型ROM与完整模型ROM比较使用单样本 t检验。 结果:在枕颈固定中,各螺钉固定组在C0~C1、C1~C2节段ROM均低于完整组( P<0.05);在寰枢固定中,各螺钉固定组在C1~C2节段ROM均低于完整组( P<0.05)。与完整模型ROM比较,椎板螺钉组、峡部螺钉组、水平棘突螺钉组、垂直棘突螺钉组和斜向棘突螺钉组在C1~C2旋转方向ROM降幅均最大,在枕颈固定中分别下降98.47%、98.19%、97.30%、98.71%、98.95%,在寰枢固定模型中分别下降99.13%、98.81%、99.24%、99.06%、99.06%。 结论:枢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接收的寰枢椎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7 d、30 d的视觉模拟(VAS)评分[(2.2±0.7)分、(0.9±0.1)分]低于常规组[(3.5±0.6)分、(1.9±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384、10.296,均 P<0.05);研究组术后30 d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 [(16.6±1.4)分]高于常规组[(14.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200, P<0.05);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基础知识[(24.1±0.9)分]、并发症防治知识[(22.6±3.4)分]、合理用药知识[(24.6±0.4)分]、康复锻炼知识[(23.1±1.8)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14.5±3.3)分、(15.5±4.6)分、(13.3±2.8)分、(13.5±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689,15.419,13.228,12.767,均 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5.12%(39/41),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3.17%(30/41)(χ 2=6.822, 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2%(3/41)]显著低于常规组[21.95%(9/41)](χ 2=15.134, P<0.05)。 结论:对寰枢椎骨折患者给予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痛感,促使其颈椎功能显著改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进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 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 0~C 2角、C 1~C 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 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 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 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 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 0~C 2角、C 1~C 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8.8(-5.6,-12.4)°、-8.7(-5.3,-12.5)°,均大于术前的1.2(9.5,-4.8)°( P<0.01);HT分别为6.1(4.5,9.6)°、6.1(4.3,9.4)°、6.0(4.2,8.9)°、6.0(4.2,9.2)°、6.1(4.3,9.2)°,均小于术前的17.0(10.3,22.0)°( P<0.01);CBVA分别为(23.2±5.0)°、(23.1±4.8)°、(23.0±4.7)°、(23.1±4.7)°、(23.1±4.9)°,均小于术前的(44.1±9.8)°( P<0.01);CSVA分别为5.2(4.2,7.5)cm、5.4(4.1,7.1)cm、4.7(4.0,7.4)cm、5.4(4.1,7.0)cm、5.1(4.3,6.5)cm,均短于术前的9.0(7.8,9.3)cm( P<0.01);SVA分别为7.7(6.2,13.7)cm、7.5(6.0,13.4)cm、7.6(6.2,13.2)cm、7.4(6.3,13.1)cm、7.5(6.2,13.2)cm,均短于术前的16.8(8.2,27.2)cm( P<0.05)。术后各时间点CL、HT、CBVA、CSVA、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截骨区均达Bridwell Ⅰ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C 8神经麻痹,治疗4周后恢复。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后路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可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恢复整体躯干平衡、改善神经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6~68岁[(50.7±11.9)岁]。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的1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置钉组),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入院的11例采用徒手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两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8枚,其中导板辅助置钉组和徒手置钉组各置入44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Kawaguchi分级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26.4±1.8)个月]。导板辅助置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87.3±19.5)min、(6.4±1.4)次,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115.5±23.0)min、(10.3±1.7)次( P均<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板辅助置钉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5.5%(42/44),徒手置钉组为79.5%(35/44)( 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螺钉偏离所导致的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 结论:与徒手颈后路置钉相比,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置钉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并齿状突后滑移的寰枢椎后脱位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道合并齿状突后滑移的寰枢椎后脱位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5例寰枢椎后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34~67岁,平均47岁;均有外伤史,其中4例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为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寰枢椎后脱位3~9 mm,平均6 mm;术前脊髓损伤分级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入院后皆行头颈屈曲位牵引,1例患者牵引后不能复位,采用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其他4例牵引后能复位,分别予后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或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通过测量寰枢椎后脱位的距离评价复位程度,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功能。结果:寰枢椎后脱位术后为0 mm,全部复位。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D级4例,C级1例。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寰枢椎后脱位临床少见,依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均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3~60岁[(42.7±8.6)岁]。患者均采用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通过颈椎CT扫描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术后9个月通过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有无迟发性脊髓损伤;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轴向旋转活动度和屈伸活动度;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148个月[(135.0±6.8)个月]。手术时间为68~122 min[(86.0±14.1)min],术中出血量为90~400 ml[(120.0±67.9)ml]。术后3 d颈椎CT扫描示骨折复位均满意。术后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迟发性脊髓损伤出现,Frankel分级均为E级。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VAS分别为2.0(1.3,3.0)分、1.0(1.0,1.8)分、1.0(0.3,1.0)分、1.0(0.3,1.0)分,均较术前的7.0(6.0,7.8)分显著降低( P<0.05),且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降低( P<0.05),其余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轴向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03.0±8.3)°、(128.3±11.4)°、(129.8±13.6)°,均较术后3个月的(85.3±7.0)°显著提高( P<0.05),且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1年进一步提高( 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分别为(65.5±4.8)°、(78.3±6.5)°、(79.3±6.9)°,均较术后3个月的(54.3±4.4)°显著提高( P<0.05),且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1年进一步提高( 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均未出现动静脉等损伤。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或裂开,未出现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压疮形成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长期随访未发现螺钉、寰椎板松动或断裂情况。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轻微疼痛,旋转时弹响,活动受限。 结论: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疼痛缓解明显,能有效保留颈椎原有的活动度,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例放射性颌骨坏死伴寰椎转移癌致颈部活动受限患者行皮瓣转移修复术的体位护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手术体位是指术中患者的位式,其正确摆放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需要在保证患者安全舒适、不损伤其神经和血管的基础上充分暴露术野,方便手术医生的操作 〔1〕。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2〕,最常见的晚期损伤是颈部纤维化,患者颈部僵硬如同石板一般且运动受限,该现象称之为"冰冻颈" 〔3〕。寰椎转移癌是指从其他系统或部位生长的原发癌,通过循环系统转移到寰椎 〔4〕,可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影响头颅旋转运动 〔5〕,还会压迫延髓导致高位颈脊髓损害,甚至呼吸肌瘫痪而危及生命 〔6,7〕。此类患者的手术体位护理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该院2021年9月收治1例患者,舌癌术后多次放疗致右下颌骨坏死,右下颌巨大瘘口伴流脓及骨面暴露合并"冰冻颈",同时,该患者因寰椎转移癌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头偏向右侧,不能左右转头,仅靠转身代偿。现患者须行右下颌骨坏死切除同期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封闭下颌瘘口,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为了暴露术野,需要摆放的手术体位为侧头仰卧位,头偏向左侧,但由于患者体征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手术体位的困难性和代表性,患者头部不能旋转和屈伸,颈部僵硬,若强行扭转容易引起颈椎骨折或寰椎肿瘤压迫颈脊髓造成高位截瘫,危及生命。为了防范手术过程中的体位风险和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该科针对此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体位护理方案,为颈部活动受限患者行口腔颌面部手术体位摆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正中入路齿状突截骨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4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引起患者头颈疼痛、活动受限、脊髓压迫及神经损害症状。传统治疗策略为前路经口咽或下颌下入路切断齿状突畸形愈合部分,再经前路或后路进行寰枢椎复位固定融合,存在经口咽Ⅱ类切口易感染、前后联合入路相关手术风险增加、学习曲线陡峭等不足。后侧方入路可经寰枢侧块关节抵达齿状突,但不便于处理双侧寰枢侧块关节间隙及内固定置入操作,而后正中入路相对显露简便、易于掌握。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后正中入路齿状突截骨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具有较单纯寰椎或枢椎骨折更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目前,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且缺乏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不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手术治疗易导致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目前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为给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方面最新和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借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ANS)/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在2013年发布的《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指南》,并基于有关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治疗的中英文文献,制订《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针对影像学诊断、稳定性判断、治疗原则、治疗方式选择和相关并发症等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10条推荐建议,为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