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交叉韧带、前外侧复合体和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前外侧旋转稳定性,控制胫骨内旋。临床上膝关节前外侧旋转不稳定并不少见,其主要损伤机制是非接触性损伤。轴移试验、胫骨内旋试验可提示前外侧旋转不稳定。X线片、CT、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检查可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于急性前外侧旋转不稳定,良好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是避免术后残留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基础,前外侧韧带重建及关节外腱固定术可酌情选择;而对于慢性前外侧旋转不稳定,采用前外侧韧带重建或关节外腱固定术治疗均有效。本文对膝关节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踝关节镜下韧带增强修补和肌腱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全踝关节镜下缝线增强修补术和肌腱重建术治疗前距腓韧带(ATFL)残端质量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34踝),女3例(3踝);年龄18~57岁[(32.2±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60个月[48(12,120)个月]。均行全踝关节镜下踝关节稳定手术治疗,其中19例行缝线增强修补术(增强修补组),18例行传统自/异体肌腱重建术(肌腱重建组)。记录两组术中所见ATFL损伤程度和关节内病变(骨赘、游离体、软骨损伤)。比较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Karlsson评分和Tegner评分,以及术后完成部分负重/恢复正常行走/重返运动例数及其所需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1(16,28)个月]。两组术中所见ATFL损伤程度和关节内病变(骨赘、游离体、软骨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时增强修补组与肌腱重建组Karlsson评分分别为95.0(90.0,98.5)分、95.0(87.8,99.3)分,较术前的65.0(51.0,75.0)分、65.0(53.3,78.0)分明显提高;Tegner评分分别为5.0(3.5,6.0)分、5.0(3.3,6.0)分,较术前的3.0(2.0,4.0)分、2.5(1.3,4.0)分明显提高( P均<0.01)。两组间Karlsson评分和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增强修补组与肌腱重建组术后均完成部分负重,时间分别为3.0(2.0,4.0)周和4.0(3.5,6.0)周;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行走,时间分别为8.0(6.0,9.0)周和8.0(5.5,12.0)周;增强修补组与肌腱重建组术后分别有13例(63%)和13例(72%)成功重返运动,重返运动时间分别为6.0(3.5,8.0)个月和6.0(4.5,12.0)个月。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增强修补组相比肌腱重建组具有更快完成部分负重的趋势。增强修补组术后运动时存在不稳感1例[5%(1/19)],肌腱重建组发生1例[6%(1/18)]( P>0.05);增强修补组无一例发生踝关节活动度受限,肌腱重建组发生1例[6%(1/18)]( P>0.05)。 结论:全踝关节镜下缝线增强修补术与肌腱重建术治疗ATFL残端质量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均可提高患者术后短期的足踝功能和活动水平,且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无须使用移植物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肩胛盂及周围软组织对盂肱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盂肱关节是人体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球窝结构特点使得关节易出现不稳定。而肩胛盂的形态(肩胛盂宽度、关节面凹面深度、肩胛盂扭转角和倾斜角),以及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均对维持关节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肩胛盂及周围软组织如何通过关节内负压和凹面-加压效应两种机制,维持肩关节在非极限活动范围内的稳定性。并根据数学原理,总结关节内负压和关节稳定率的计算公式,使得这两个概念更易于临床应用。关节稳定率反映了凹面-加压效应的大小,根据标准CT检查即可计算盂肱关节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关节稳定率,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18~36岁[(24.1 ± 3.2)岁]。术前MRI显示Bankart损伤且关节盂三维CT显示关节盂骨缺损 > 15%,27例合并Hill-Sachs损伤。均采用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带线锚钉修补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评分、Rowe评分评估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情况。同时记录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三维CT分析喙转位的骨吸收与骨愈合情况,并记录盂肱关节是否发生退变。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36个月[(24.5 ± 6.3)个月]。术后3个月,VAS、ASES评分、Constant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Rowe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 P < 0.05)。术后6,12个月,VAS、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 < 0.05)。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2.7 ± 0.5)分降至(0.8 ± 0.3)分,ASES评分由术前(78.6 ± 12.7)分增至(92.4 ± 8.4)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3.4 ± 5.2)分增至(81.6 ± 6.7)分,Rowe评分由术前(52.3 ± 7.1)分增至(92.7 ± 5.4)分( P < 0.0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再脱位等并发症。86%(24/28)喙突转位获得骨性愈合,总体骨吸收率为(18.4 ± 6.1)%。无患者出现盂肱关节骨关节炎。 结论: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喙突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喙突与肩胛盂之间具有较高的骨愈合率,是一种安全且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Chiari畸形Ⅰ型与寰枢椎不稳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单纯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Ⅰ)与寰枢椎不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单纯CMⅠ46例患者(单纯CMⅠ组)完整的影像学资料,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46例作为正常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0例作为脱位组。根据Weishaup影像分级评估各组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测量单纯CMⅠ组、正常组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和颈椎侧位X线参数,包括C 0~C 1 Cobb角、C 0~C 2 Cobb角、C 1~C 2 Cobb角、C 1~C 7 Cobb角、C 2~C 7 Cobb角、C 7倾斜角、C 2倾斜角、脊颅角(spino cranial angle,SCA)及C 2~C 7矢状面平衡(C 2~C 7 sagittal vertebral axis,C 2~C 7 SVA)。所有影像学参数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取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信度。 结果: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 ICC为0.84~0.97,表明测量结果可靠性极好。三组纳入对象年龄及性别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CMⅠ组、正常组与脱位组寰枢侧块关节Weishaupt退变分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H=53.68, P<0.001;右侧, H=43.39, P<0.001)。正常组与脱位组(左侧, Z=6.60, P<0.001;右侧, Z=6.29, P<0.001)、单纯CMⅠ组与正常组(左侧, Z=5.31, P<0.001;右侧, Z=4.13, P<0.001)、单纯CMⅠ组与脱位组(左侧, Z=3.20, P=0.001;右侧, Z=3.15, P=0.002)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CMⅠ组左侧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为2.80°(1.96°,4.39°),正常组左侧为1.91°(1.45°,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2, P<0.001);单纯CMⅠ组右侧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为4.20°(2.97°,5.41°),正常组右侧为1.68°(1.21°,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74, P<0.001)。单纯CMⅠ组与正常组C 0~C 1 Cobb角( t=2.41, P=0.018)、C 1~C 7 Cobb角( t=2.88, P=0.005)、C 2~C 7 Cobb角( t=3.29, P=0.001)、C 2~C 7 SVA( t=2.87, P=0.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纯CMⅠ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较正常人群重,成角角度较大,颈椎前凸较大,提示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肘关节后外侧脱位的诊治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后外侧脱位的诊治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诊断并治疗的19例肘关节后外侧脱位患儿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9岁。合并伤: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1例,肱骨外上髁撕脱骨折5例,肱骨小头撕脱骨折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4例。治疗方案选择:评估肘关节稳定性后,稳定的肘关节采用非手术治疗;合并骨折且为不稳定肘关节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所有患儿治疗后伤肢均屈肘90°前臂旋前位固定4~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结果:4例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15例患儿采用手术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肱骨外上髁或肱骨小头撕脱骨折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或可吸收锚钉缝合固定处理,3例冠状突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处理,1例冠状突骨折未予内固定处理。所有患儿治疗后获6~30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儿骨折均获愈合,无异位骨化,肘关节解剖关系良好,无再次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不稳表现;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75~100分,平均93.2分。结论:重建肘关节稳定性为儿童肘关节后外侧脱位的治疗关键。儿童肘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肘关节稳定,建议行非手术治疗;肘关节不稳定建议手术治疗,术后患儿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腓骨下骨保留联合韧带加强修复治疗儿童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大腓骨下骨保留联合韧带加强修复治疗儿童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LA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43例CLAI合并腓骨下骨(最大径大于8 mm)患儿资料。男29例,女14例;年龄为(9.5±1.2)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切除加强修复组(采用腓骨下骨切除联合韧带加强修复术治疗,19例)和保留加强修复组(采用腓骨下骨保留联合韧带加强修复术治疗,2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记录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6±5.8)个月。所有患者的术后即刻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保留加强修复组患者的术后即刻距骨前移距离[5.0(4.3,5.0)mm]显著小于切除加强修复组[6.0(5.0,6.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两组患者间术后即刻距骨倾斜角、末次随访时的AOFAS的踝-后足、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例出现腓浅神经麻木自行恢复,考虑术中切口牵拉导致,保留加强修复组腓骨下骨均在1年内愈合。 结论:对于儿童CLAI合并较大直径(如大于8 mm)腓骨下骨,保留腓骨下骨联合加强修复韧带可以更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矢状位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38岁[(22.8±5.5)岁]。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关节囊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简便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RI影像学肩关节囊松弛程度和冗余长度;观察末次随访时恐惧试验结果和术后关节再脱位、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关节囊影像学改变与肩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64个月[(40.7±18.6)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分别为(41.2±4.7)分、(49.5±3.0)分和(57.6±3.0)分,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分别为(28.6±9.5)分、(77.7±7.2)分和(94.1±10.9)分,SST评分分别为(7.6±1.3)分、(9.8±1.0)分和(11.6±0.9)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及SST评分显著优于术前,且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6个月( P均<0.05)。MRI显示,术前关节囊松弛程度和冗余长度为(1.5±0.2)、(19.7±2.5)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0.2)、(12.9±3.7)mm( 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术后均未出现关节再脱位、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关节囊松弛程度仅与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呈负相关( r=-0.62, P<0.05);关节囊冗余长度与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 r=-0.80, P<0.01)、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 r=-0.73, P<0.01)、SST评分( r=-0.75, 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肩关节功能改善与关节囊松弛程度及冗余长度减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术中使用TiRobot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1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中机器人导航辅助下定位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入点偏差平均0.21 mm(0.05~0.41 mm),出点偏差平均0.23 mm (0.06~0.38 mm)。术后所有患者获平均25.8个月(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屈伸、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33.0°(134.9°,138.7°)、164.6°±17.5°,均较术前[0.8°(0°,33.7°)、122.9°±49.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1分),MEPS评分平均为96.8分(85~100分),其中9例为优,2例为良。无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固定针松动或断裂、针道感染、固定针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肘关节松解术中行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旋转中心轴定位精确,患者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3~60岁[(42.7±8.6)岁]。患者均采用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通过颈椎CT扫描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术后9个月通过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有无迟发性脊髓损伤;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轴向旋转活动度和屈伸活动度;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148个月[(135.0±6.8)个月]。手术时间为68~122 min[(86.0±14.1)min],术中出血量为90~400 ml[(120.0±67.9)ml]。术后3 d颈椎CT扫描示骨折复位均满意。术后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迟发性脊髓损伤出现,Frankel分级均为E级。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VAS分别为2.0(1.3,3.0)分、1.0(1.0,1.8)分、1.0(0.3,1.0)分、1.0(0.3,1.0)分,均较术前的7.0(6.0,7.8)分显著降低( P<0.05),且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降低( P<0.05),其余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轴向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03.0±8.3)°、(128.3±11.4)°、(129.8±13.6)°,均较术后3个月的(85.3±7.0)°显著提高( P<0.05),且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1年进一步提高( 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分别为(65.5±4.8)°、(78.3±6.5)°、(79.3±6.9)°,均较术后3个月的(54.3±4.4)°显著提高( P<0.05),且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1年进一步提高( 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均未出现动静脉等损伤。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或裂开,未出现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压疮形成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长期随访未发现螺钉、寰椎板松动或断裂情况。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轻微疼痛,旋转时弹响,活动受限。 结论:自制后路寰椎多轴钉板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疼痛缓解明显,能有效保留颈椎原有的活动度,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