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臂机引导下经皮背侧入路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骨B2型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C臂机引导下经皮背侧入路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骨B2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自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1例腕舟骨B2型骨折患者行空心Herbert螺钉微创治疗,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modified Mayo wrist score,MMW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腕关节功能.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1~16周,平均14.2周.术后患者VAS(1.55±0.69)分和 MMWS 评分(89.55±7.89)分,均较术前 VAS(5.45±0.93)分和 MMWS 评分(55.45±6.88)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臂机引导下经皮背侧入路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骨B2型骨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腕关节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2例前环内固定术后感染,9例患者均因早期清创不彻底导致前环感染,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4~38分.前环经扩大清创、冲洗、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0个月.2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经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内固定,1例感染较轻,未累计髓腔,清创后保留钢板仅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切口渗液,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骨盆骨折再移位、再发感染.最终11例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按照Majeed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安全性高和感染复发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明显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T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21年 6月—2023年 6月沭阳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IT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40例.试验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两组均持续随访 6个月.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引流量较少,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骨折复位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应用于老年ITF患者,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提升骨折复位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21年 6月—2023年 6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 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微创PPSF治疗,试验组采用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功能障碍情况、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7 d,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8%,高于对照组的 2.0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椎体恢复速度,增强腰椎功能,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下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chatzke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chatzke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 年3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62例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锁定空心螺钉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每组31例.两组均实施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其中锁定空心螺钉组采用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膝关节解剖及功能恢复指标、围手术期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 1周,两组骨折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 1年,两组膝关节解剖及功能恢复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钢板内固定组比较,锁定空心螺钉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较少,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均较短,术后3 d的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与钢板内固定比较,采用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在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减少治疗费用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短期减轻疼痛程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但二者远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6 ± 11.9)岁]。损伤节段:T 11 18例,T 12 26例,L 1 21例,L 2 25例,L 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5 ± 0.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0 ± 1.3)d,较对照组的(9.9 ± 1.9)d显著缩短( P < 0.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 P < 0.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9 ± 0.8)分,较对照组的(3.5 ± 1.1)分显著下降( P < 0.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龄19~78岁[(47.3±13.3)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复位并使用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二天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1±13.1)个月]。手术时间为35~150 min[(84.6±26.3)min];切口长度为8~12 cm[(9.4±1.0)cm];术中出血量为100~1 200 ml[200(300,500)ml];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3.9±0.9)个月]。术后第二天Matta复位标准:优32例,良7例,差4例,优良率为9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16.1±1.5)分],术后12个月为13~18分[(17.3±1.2)分]( 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3例,良34例,可6例,优良率为86%;术后12个月优32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 P<0.0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后感染1例,髋内收乏力5例,术后螺钉松动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1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48.9±22.5)(范围13~79岁),体质指数(23.1±4.3)kg/m 2(范围17.2~27.1 kg/m 2),骨髓炎源性骨缺损14例、骨折不愈合源性骨缺损4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0例、胫骨8例,骨缺损长度(13.9±9.7)cm(范围5.8~31.2 cm),缺损长度占所在长骨(股骨或胫骨)的比例33.7%±16.8%(范围15.0%~63.0%)。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评估、下肢与长骨全长变化、股胫角测量、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满意度评价、并发症等综合评价临床疗效,重点关注假体的稳定机制及新骨的再生重建特点。 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1、3、12、24个月X线检查显示新骨沿钛合金假体表面逐渐爬行生长。术前骨缺损所在长骨长度及下肢全长分别为(39.3±4.0)cm及(80.5±5.7)cm,与健侧相差(1.6±1.0)cm及(1.5±1.1)cm;术后1周分别为(39.9±3.5)cm及(80.9±6.2)cm,与健侧相差(1.0±0.6)cm及(0.9±1.1)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9.7±3.6)cm及(80.9±7.8)cm,与健侧相差(1.8±1.1)cm及(1.0±0.7)cm。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所在长骨长度及下肢全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12、0.04, 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患肢股胫角分别为174.7°(173.9°,175.5°)、175.2°(173.5°,176.4°)、175.0°(173.5°,17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01, P>0.05)。末次随访时的LEFS评分为50(46,51)分,较术前的20(17,21)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56, 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3~9.8分,平均9.7分。末次随访时2例出现假体固定螺钉断裂,但所有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均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松动及移位;2例发生外固定架钉道感染,经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联合局部消毒换药治疗均获得治愈。 结论: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骨缺损,术后早中期稳定,下肢与长骨长度随肢体负重及功能锻炼无明显变化,新生骨由缺损两端逐渐爬行生长,肢体功能恢复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