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pulmonary 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P-EMC)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EMC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EMC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41~71岁,中位年龄64岁。肿瘤位于中央气管支气管,3例为腔内息肉型,1例为管壁全层浸润型,最大径13~48 mm。肿瘤由导管上皮及肌上皮2类细胞构成,组织学特征为外层胞质透亮或梭形的肌上皮细胞围绕内层导管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管状结构,2类细胞均可不同程度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导管上皮成分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19等;肌上皮成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p63等。二代测序检测发现3例有HRAS和PIK3CA基因突变。随访5~19个月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P-EMC大体多为腔内息肉型,双层管状结构是其特征性组织学特点,联合应用SMA、Calponin、p63肌上皮标志物有助于显示双层结构,HRAS基因突变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前列腺癌病理分级2019年共识简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历经2005年和2014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两次共识会议修订之后,根据新的研究进展,2019年9月ISUP再次召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共识会议,对高级别Gleason成分(4或5)的量化报告、高级别/第三种模式的报告方式、导管内癌是否整合入分级系统、浸润性筛状癌成分是否报告或整合在分级中、系统穿刺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靶向活检的分级/报告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对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分级中的可能作用也进行了探讨。该文简介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isolated 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IDC-P)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6—2022年间的3例iIDC-P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3患者年龄分别为61、67、77岁,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分别为7.99、7.99、4.86 μg/L。例1和例2包含前列腺穿刺和根治标本,例3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标本。镜下:例1穿刺标本仅1条组织见导管内癌(累及2个导管)、根治标本其中6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3~1.1 cm),其中1张切片见小灶低级别腺泡腺癌(病灶直径0.05 cm)。例2穿刺标本6条组织见导管内癌,根治标本其中13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5~1.6 cm),另外3张切片可见低级别腺泡腺癌(最大病灶直径0.6 cm)。例3电切标本其中5条组织见导管内癌。例1和例2导管内癌呈实性生长,导管-腺泡显著膨胀,核显著异型;例3呈致密筛状或疏松筛状结构,核显著异型,核仁明显。例2伴有粉刺样坏死,3例核分裂象均易见。导管内癌免疫表型:双标34βE12+P504s显示基底细胞表达34βE12/异型肿瘤细胞表达P540s,p63和CK5/6显示腺泡/导管周围基底细胞,肿瘤细胞表达NKX3.1、雄激素受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不表达GATA3,导管内癌和腺泡腺癌均弱表达PTEN、不表达ERG。高通量DNA靶向测序:例2和例3伴有MAPK/PI3K通路基因改变(KRAS、MTOR和PTEN),例2伴有p53突变、例3伴有FOXA1突变。3例均未发现TMPRSS2::ERG融合,3例均显示微卫星稳定,肿瘤突变负荷低(2.1~3.1 muts/Mb)。随访16~91个月,均无生化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iIDC-P是一种特殊的前列腺导管内癌,不同于伴有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前列腺导管内癌,具有独特的分子改变,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类型前列腺癌的原位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兔VX2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肠道通透性、脂多糖和Toll样受体4改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选取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抽签法随机抽出7只为对照组,其余21只建立VX2肝癌模型并进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于TACE术前1d和术后1、5、10 d分别经耳缘静脉取外周血后测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Toll样受体4 (TLR4)和血清脂多糖(LP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差异,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ALT、DAO与LPS两两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X2肝癌模型兔血清ALT、DAO、D-LA、LPS、TLR4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1 d高于术前,术后5 d和术后10 d降低,DAO、D-LA、LPS、TLR4术后10 d均低于术前( P<0.05)。ALT与DAO、DAO与LPS、ALT与LPS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43、0.83、0.64( 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VX2肝癌模型兔在行TACE治疗后,随着肿瘤的控制和肝肠循环的改善,能提高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LPS含量,下调TLR4,协同影响肿瘤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发生于胰管、胆管内。该文报道了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和MRI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左外叶扩张胆管内延迟强化小结节,以及胰腺钩突囊性灶伴主胰管轻度扩张。病理结果为肝左叶胆管乳头状黏液性高-中分化导管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轻度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浸润带超声造影梯度特征预测浸润性导管癌Nottingham分级及病理真实浸润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浸润带超声造影梯度特征在预测浸润性导管癌(IDC)Nottingham分级及病理真实浸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78例(95个肿块),根据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将所有肿块分为Ⅰ级(22个)、Ⅱ级(28个)、Ⅲ级(45个)。比较三组肿块浸润带最大径及浸润带内外缘梯度特征参数差异,将差异性参数纳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挖掘差异性梯度特征与肿块病理真实浸润的关系。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肿块在浸润带比值(ΔL 1-2/L 1)、达峰时间梯度值(ΔTTP)、上升支斜率梯度值(ΔRS)、峰值强度梯度值(ΔPI)及曲线下面积梯度值(Δ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ΔTTP、ΔPI及ΔAUC是IDC组织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子(均 P<0.05),三者联合预测IDC组织学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705和0.765。另外,肿块病理真实浸润最大径与ΔTTP( r=0.621, P<0.05)呈正相关,与ΔPI( r=-0.605, P<0.05)及ΔAUC( r=-0.719, P<0.05)呈负相关。 结论:浸润带超声造影梯度特征可有效预测IDC组织学等级,并且与肿块病理真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二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COG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和2008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COGC患者各1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及57岁,均因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筛状癌及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散布在肿瘤组织内,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弥漫强阳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COGC是一种罕见肿瘤,其内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形态特殊,需要与多种类型的多核巨细胞鉴别,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吞噬和运动蛋白3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吞噬和运动蛋白3(ELMO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ELMO3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病理科2011年3月至2019年2月存档的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ELMO3在49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PANC-1、SW1990、BXPC-3及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株HPDE6c-7中ELMO3 mRNA表达。胰腺癌细胞株PANC-1重组腺病毒转染ELMO3短发卡RNA(shRNA)沉默基因,RT-qPCR检测转染。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ANC-1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划痕试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ANC-1细胞株中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LSD-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或成组 χ2检验。 结果:ELMO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3.5%比26.5%, χ2=6.773, P<0.05),其阳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无相关( χ性别2=0.131, χ年龄2=1.838, χ肿瘤部位2=0.490, P值均>0.05),而与胰腺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明显相关( χTNM分期2=4.410, χ分化程度2=11.769, χ肿瘤大小2=7.762, P值均<0.05)。ELMO3阳性表达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MST)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203个月比19.337个月, χ2=10.253, P<0.05)。3种胰腺癌细胞株中ELMO3表达水平分别为21.33±0.67、17.65±0.31、16.28±0.47,均高于HPDE6c-7细胞株中的2.01±0.10( FPANC-1=45.069, FSW1990=22.824, FBXPC-3=19.477, P值均<0.05),转染后PANC-1细胞内ELMO3表达量显著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 P值均<0.05),且Ki-67、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Caspase-3表达量却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LMO3在胰腺癌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提示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沉默ELMO3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迁移、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导丝引导与胃镜辅助用于上消化道特殊疾病患者肠内营养置管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导丝引导与胃镜辅助用于上消化道特殊疾病患者肠内营养置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余姚市人民医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上消化道特殊疾病患者120例(胃癌梗阻40例,食管梗阻39例,食管气管瘘及食管纵隔瘘26例,食管及胃外科术后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1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实施胃镜引导下置管,研究组实施DSA联合导丝引导下置管。比较两组患者胃肠营养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耗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观察患者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置管成功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65.00%)(χ 2=7.68, P=0.006);研究组患者肠内营养置管操作耗时为(28.61±3.37)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9.75±4.61)min( t=-8.92, P < 0.001);置管操作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等均较置管前显著升高( t=5.07、6.85、4.96,均 P < 0.001),且对照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研究组( t=3.45、3.29,均 P < 0.001);研究组置管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χ 2=6.70, P=0.010)。 结论:DSA联合导丝引导技术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特殊疾病患者肠内营养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增加患者置管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