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溶栓组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溶栓期间改为切开取栓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otarex减容系统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Rotarex减容系统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82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Rotarex减容系统联合药物球囊治疗患者43例(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球囊治疗患者39例(单纯球囊治疗组).术后进行12个月随访,比较2组手术结局,踝肱指数(ABI)和Rutherford分级,以及原发通畅率、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率、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和并发症发生等远期结局指标.结果 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手术前,2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联合治疗组ABI明显高于单纯球囊治疗组(P<0.05);手术前,2组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联合治疗组Rutherford分级4和6级例数显著少于单纯球囊治疗组(P<0.05);术后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免于TVR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球囊治疗组(P=0.032 4),而2组血流动力学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tarex减容系统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在原发通畅率及免于TVR率上均优于单纯药物球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 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 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 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traub Rotarex System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栓塞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Straub Rotarex System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Rotarex血栓清除装置减容联合DCB扩张治疗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同时合并动脉栓塞或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16例老年患者(1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明确诊断后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先使用Rotarex血栓清除装置行经皮血栓清除减容,减容后造影评估,残余狭窄使用DCB扩张.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12个月门诊复查彩超评价通畅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1例静息痛患者疼痛症状较术前显著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下降[(2.0±0.3)和(8.6±1.1),P<0.01].5例间歇性跛行患者中3例患者术后跛行症状消失,2例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前明显延长.术后患肢ABI较术前显著提高[(0.87±0.06)和(0.29±0.10),t=19.89,P<0.01].术中发生1例(占6.25%)并发症,为远端动脉栓塞,再次机械减容后解除栓塞.所有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通畅率100%.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栓塞的患者,Rotarex血栓清除装置联合D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械除栓导管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应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机械除栓导管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后(3例为覆膜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66.0~84.0岁,平均(75.4±6.3)岁.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在术后6.0~120.0个月,中位复发时间28.8个月,均行择期再次腔内治疗.再次治疗采用Rotarex机械除栓术,必要时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 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下肢动脉再通成功,其中6例同时行球囊扩张、1例行支架植入.患者术前平均ABI为0.29±0.07,术后为0.88±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75,P<0.05).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0~1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5个月,9例患者全部存活,下肢缺血症状无复发.结论 使用Rotarex机械除栓导管,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可以有效减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Rotarex(R)S系统经皮血栓切除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血栓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与目的: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VG)血栓处理目前尚无公认最佳的方法,近年来血管腔内血栓减容逐渐取代开放性手术.本文对应用Rotarex(R)S系统切除AVG血栓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Rotarex(R)S系统治疗AVG血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机械性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2例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系统应用于AVG血栓的一些经验.结果:该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6个月均无血栓发生,初次通畅率100%.患者1在术后8个月因动脉吻合口、静脉流出道严重狭窄导致血栓形成,高压球囊扩张后流出道狭窄难以解除,改行对侧上肢AVG新建,目前随访3个月新建AVG通畅;患者2于术后7个月因流量下降再次行静脉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术后随访5个月无血栓事件.结论:Rotarex(R)S经皮血栓切除系统治疗AVG血栓的治疗拥有快速、高效、安全的优点,可应用于AVG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溶栓及吻合口损伤高风险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Rotarex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Rotarex 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 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行介入手术治疗,行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管,对下肢动脉病变行经皮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术后评估患肢缺血情况,出院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门诊及彩超复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94.1%,围术期并发症1例,为血管破裂出血,术中经球囊扩张及外部压迫后止血,支架植入率29.4%,合并置管溶栓治疗23.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通畅率100%.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皮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是除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外的一种微创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在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5例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Rotarex机械抽栓治疗,技术成功率100%.16例患者针对残余狭窄辅助PTA治疗,5例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术后ABI为0.93±0.24,较术前0.25±0.18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成功率为96%(24/25),1例患者因术前缺血程度严重,术后行小腿截肢术.患者平均随访(16.7±6.4)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8%(22/25).患者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可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血栓性病变进行有效减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常需联合PTA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Rotarex旋切导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Rotarex旋切导管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Rotarex旋切导管治疗的7例下肢PAD I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59.0 ~ 76.0岁,平均(70.0±7.6)岁.患者上次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在术后的1.0 ~72.0个月,中位复发时间6.0个月,自出现缺血症状至本次腔内治疗时间间隔为3d至2年,中位间隔时间62 d,均行择期再次腔内治疗.再次治疗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术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必要时再次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7例ISR患者下肢动脉再通成功,其中3例因原有支架扭曲、断裂再次植入支架,其余4例患者未再植入新的支架.患者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31 ±0.08,术后为0.86±0.08,t=-12.84,P<0.001.住院期间1例因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恢复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0~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0个月,无死亡及截肢病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患者再次出现ISR.结论:使用Rotarex旋切导管减容,可有效减少再次支架植入,但是对于增生内膜及陈旧血栓的减容效果欠佳,且不能解决支架断裂及术后内膜增生等问题,因此还需与药物涂层球囊及支架等手段结合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