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疫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疾病谱变化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 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 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 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 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 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3例脓毒症且血小板计数>100×10 9/L患儿(脓毒症组)及53例同龄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并比较2组间差异。脓毒症组患儿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评分≤80分)及非危重组(评分>80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于入院第1、3天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行常规出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记录,比较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上述常规出凝血指标有无差异,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中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存活44例(83%),死亡9例(17%)。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4%比79.9%)( P<0.001)。脓毒症组中危重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32.5%比53.4%, 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3.28 g/L比4.53 g/L, 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增高(12.1 mg/L比6.0 mg/L, 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215×10 9/L比346×10 9/L, 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存活组(11.1%比59.7%, P<0.001)。危重组中死亡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1.1%、10.9%),存活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59.7%、65.7%)。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IB、钙离子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与PCIS呈正相关(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脓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 P<0.001),截断值18.3%,灵敏度88.6%,特异度77.8%,当其水平<18.3%时,患儿死亡风险增加。 结论:脓毒症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无减少时已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与其危重程度相关。脓毒症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对患儿不良预后有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重度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 结果: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 2=4.04、4.76, 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 2=8.31, 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 Z=-2.70、-2.52、-3.79,均 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 Z=-2.49, 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 CI 0.65~0.87, 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 CI 58.1%~90.3%),特异度60.3%(95% 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 OR=11.26,95% CI 2.19~57.95, 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 OR=7.93,95% CI 1.51~41.69, P=0.014)及免疫缺陷( OR=4.72,95% CI 1.17~19.02, 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7例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病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清蛋白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浆前清蛋白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检测血浆前清蛋白在重症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符合重症MPP诊断标准的患儿,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最终符合标准185例患儿,根据三代儿童死亡评分分为低危组(0~<5分)138例,高危组(≥5分)47例。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 OR=5.397,95% CI:2.139~13.622, P=0.000)、前清蛋白水平( OR=0.928,95% CI:-0.869~0.990, P=0.023)与三代儿童死亡评分有关。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前清蛋白的临界点为14.16 g/L。根据前清蛋白的临界点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前清蛋白越低,住院时间>10 d (62.5%比44.6%)、机械通气(31.3%比12.4%)、小儿危重症评分<80分的比例(21.9%比9.92%)和三代儿童死亡评分预估病死率[8.02%(0.48%~88.12%)比1.81%(0.41%~31.69%)]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0、0.003、0.043, P<0.001)。 结论:血浆前清蛋白水平可反映重症MPP的严重程度,提示血浆前清蛋白水平有可能成为预警重症MPP进展的客观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素与枸橼酸抗凝对连续性血液净化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功能及疗效影响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照研究枸橼酸与肝素抗凝对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为脓毒性休克患儿CBP抗凝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3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抗凝方式分为枸橼酸局部抗凝组和肝素全身抗凝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和CBP撤机后1 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清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CBP时出血并发症和7 d病死率。结果:37例患儿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接受枸橼酸局部抗凝17例,肝素全身抗凝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凝血指标及炎症介质等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BP撤机后1 d,两组凝血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肝素全身抗凝组撤机后1 d PT明显缩短(s:11.82±2.05比13.64±2.54),APTT和TT明显延长〔APTT(s):51.54±12.69比35.53±10.79,TT(s):21.95±4.74比19.30±3.33〕,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mg/L:1.92±1.58比4.94±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枸橼酸局部抗凝组治疗后仅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s:49.28±10.32比34.34±10.32, P<0.05),其他凝血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枸橼酸局部抗凝组比较,肝素全身抗凝组治疗后PT显著缩短(s:11.82±2.05比13.61±3.05, 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mg/L:1.92±1.58比3.77±2.38, P<0.01)。两组CBP撤机后1 d炎症介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枸橼酸局部抗凝组:hs-CRP(mg/L)为12.53±5.44比22.65±7.27,PCT(μg/L)为1.86±1.20比3.30±2.34,IL-6(ng/L)为148.48±34.83比202.32±48.62,TNF-α(ng/L)为21.38±7.71比55.14±15.07;肝素全身抗凝组:hs-CRP(mg/L)为11.82±4.93比21.62±8.35,PCT(μg/L)为1.90±1.08比3.18±1.97,IL-6(ng/L)为143.81±33.41比194.02±46.89,TNF-α(ng/L)为22.44±8.17比56.17±16.92,均 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枸橼酸局部抗凝组与肝素全身抗凝组患儿CBP时出血并发症及7 d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9%比30.0%,17.6%比20.0%,均 P>0.05)。 结论:肝素全身抗凝与枸橼酸局部抗凝均能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儿IL-6、TNF-α、hs-CRP、PCT水平,减轻炎症风暴;与枸橼酸局部抗凝相比,肝素全身抗凝能够缩短脓毒性休克患儿PT,降低D-二聚体水平,可能在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方面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镇静治疗撤药模式对戒断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镇痛镇静治疗情况,探讨不同撤药模式对戒断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需机械通气并连续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和(或)阿片类药物≥5 d的11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撤药开始后每日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是否较前1日增加≥50%,分为不稳定撤药模式20例(17.9%)、稳定撤药模式92例(82.1%)。收集患儿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镇痛镇静药物暴露等指标,以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撤药模式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发生与未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戒断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112例患儿,戒断综合征发生率41.1%(46/112)。不稳定撤药组患儿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10.0(3.5,12.0)比6.0(2.0,10.0), U=654.50, P=0.043]、撤机后再插管比例[35.0% (7/20)比7.6% (7/92), P=0.003]均明显高于稳定撤药模式组。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总镇痛镇静时间更长[19.5(16.8,24.3)比10.0(7.0,17.3) d, U=743.50, P<0.01]、不稳定撤药发生率更高[32.6% (15/46)比7.6% (5/66),χ 2=11.58, P=0.001]、PICU住院时间更长[19.0(15.8,25.3)比12.0(8.8,17.0) d, U=755.00, P<0.01]、住院总费用更高[8.9(5.7,10.9)比5.3(3.2,7.9)万元, U=804.00,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稳定撤药[比值比( OR)=4.85,95%可信区间( CI)1.39~16.91, P=0.013]、肝移植围手术期( OR=6.97,95 %CI 1.25~39.04, P=0.027)和总咪达唑仑剂量≥34.7mg/kg( OR=8.12,95 %CI 3.09~21.37, P<0.01)是发生戒断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结论:不稳定撤药患儿更容易发生戒断综合征,避免不稳定撤药可能使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8例HLH患儿资料。根据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值,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按照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患儿临床指标差异,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68例HLH患儿收住PICU,中位年龄26个月,男29例,女39例,总病死率45.59%(31/68例)。EB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21.05%(8/38例)、57.14%(8/14例)、93.75%(15/16例),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发热持续时间、6 h内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胆系统功能障碍(HBD)、急性肾损伤(AKI)、酸中毒[pH、碱剩余(BE)]、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死亡相关:PCIS评分( OR=0.800,95% CI:0.707~0.905, P<0.001),Hb水平( OR=0.929,95% CI:0.871~0.991, P=0.027),APTT( OR=0.954,95% CI:0.910~0.990, P=0.047),AKI( OR=29.064,95% CI:3.072~274.957, P=0.003)。 结论:HLH是一种高致死风险疾病,低PCIS评分、贫血、APTT延长及并发AKI为PICU中HLH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昆明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临床转归、是否行机械通气和血液净化。记录病原学检测结果、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红蛋白、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降钙素原(PCT)、乳酸、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将患儿按临床结果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预测患儿预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共入选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138例,28 d死亡30例,28 d病死率为21.7%;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病毒为主,35.4%(28/79)患儿合并多系统感染。好转组102例;恶化组36例,院内死亡5例和自动出院31例。恶化组女性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好转组[63.9%(23/36)比34.3%(3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年龄、感染部位、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及PC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恶化组hs-cTnT和乳酸明显高于好转组[(1.87 ± 0.67) ng/L比(1.62 ± 0.51) ng/L和(0.46 ± 0.31) ng/L比(0.34 ± 0.2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CK、CK-MB、肌红蛋白、PCT、LVEF、心输出量和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cTnT和乳酸可预测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623和0.613,最佳截断值为159.59和2.65 ng/L,敏感度为36.1%和55.6%,特异度为98.2%和7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s-cTnT和性别( OR = 2.237和0.286,95% CI 1.093~4.578和0.127~0.644, P = 0.028和0.003)。 结论:儿童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28 d病死率较高,呼吸道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hs-cTnT和乳酸水平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预后较差。hs-cTnT和性别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级别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患儿诊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级别的3家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68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地点(社区获得性、院内获得性)、危重程度、病原阳性率、指南依从性(复苏6 h达标率、诊断后1 h内给予抗感染药物率)、治疗情况和住院病死率等。根据医院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3组,根据有无肿瘤和病例来源进一步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院内转科组和门急诊组。采用χ 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368例患儿中男223例、女145例,年龄32(11,98)月龄。国家级组215例、省级组107例,市级组46例,男性患儿分别为141、51、31例。3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9,32)比19(12,26)比12(6,19)分, Z=60.25, P<0.001],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68/215)比84.1%(90/107)比91.3%(42/46),χ 2=108.26, P<0.001],指南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国家级组主要检出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5.4%(12/7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4%(12/78)],省级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0%(12/63)]和铜绿假单胞菌[12.7%(8/63)],市级组为肺炎链球菌[40.0%(10/25)]和肠杆菌[16.0%(4/25)]。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组病毒检出率和初始抗细菌药物使用3种及以上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43/155)比14.9%(13/87)比9.1%(3/33),22.8%(49/215)比11.2%(12/107)比6.5%(3/46),χ 2=8.82、10.99,均 P<0.05]。3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ISM Ⅲ评分国家级组在肿瘤、非肿瘤[31(24,38)比 22 (21,28)比16 (9,22)分,24 (18,30)比17(8,24)比10 (5,16)分, Z=30.34、10.45,均 P<0.001]和院内转科、门急诊[29 (21,38)比23 (17,31)比15(10,29)分,23 (17,29)比18(10,24)比11(5,16)分, Z=20.33、14.25,均 P<0.001]4个亚组均高于省级组和市级组,但住院病死率各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不同等级儿童医院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发病地点、病原谱构成和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同,但指南依从性、住院病死率并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