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钩定位针用于术前CT引导肺结节定位后导致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术前行CT引导肺结节四钩定位针定位后导致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术前行CT引导单个肺结节四钩定位针定位患者212例,其中男83例,女129例,年龄(54±12)岁。根据数字评分量表(NRS)疼痛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 n=163)和中-重度疼痛组( n=49)。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肺结节位置、肺结节大小(最大截面长径)、肺结节深度(距胸膜最短距离)、定位针进肺深度(定位针尖端距胸膜最短距离)、并发症(气胸、肺出血)发生情况、肺结节定位后的NRS疼痛评分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引起肺结节定位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 结果:212例患者均成功定位,气胸发生率为22.6%(48/212),肺出血发生率为17.0%(36/2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史、ASA分级、肺结节位置、肺结节大小、肺结节深度、并发症(气胸、肺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是中-重度疼痛组患者的定位针进肺深度[ M( Q1, Q3)]为7(6,11)mm,小于轻度疼痛组的15(12,19)mm(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定位针进肺深度(每增加1 mm)是引起肺结节定位后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 OR=0.645,95% CI:0.562~0.739, 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当定位针进肺深度临界值为9.5 mm时,其预测患者定位后发生中-重度疼痛的灵敏度为69.4%(34/49),特异度为90.2%(147/163),曲线下面积为0.878(95% CI:0.820~0.935, P<0.001)。 结论:术前CT引导肺结节四钩定位针进肺深度是定位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定位针进肺深度越小,中-重度疼痛发生风险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胃管插入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系统检索、评价与总结关于成年人鼻胃管留置长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CD-SR、DARE)、Joanna Briggs(JBI)、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电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数据资料的提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推荐的测量插入胃管长度的解剖标志包括XNE、NEX、XJN、Hanson方法、GWNUF模型、耳垂至剑突至肚脐-鼻尖至耳垂、NEX+10 cm共7种测量方法,Hanson方法、GWNUF模型、XEN + 10 cm 3种测量方法得出的鼻胃管的尖端及其所有侧孔定位均在胃中的可能性更大。结论:NEX虽然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外部测量方法,但被证明是不够准确以及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此应谨慎选择测量鼻胃管插入长度的方法在实践中的教授或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腔内心电图置管。收集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置管长度和置管部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X线结果、尖端异位情况。由该院放射科经验丰富医师对患者进行X线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依据为经转换器将体表心电图转换为腔内心电图,并通过观察P波情况,即PICC尖端进入上腔静脉内时,出现特征性的正向高尖P波;PICC尖端进入右心房时,P波达高峰,PICC导管进入右心房后,高峰P波回落,至右心房中部时可出现双向P波,继续进入出现倒置负向P波,此外为避免后期导管异位操作者需细心进行置管前的测量工作,并在术中操作时仔细观察P波形态以判断置管异位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3, P=0.00);研究组总异位率为5.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3, P=0.00)。 结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可提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置管,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置管时间[(23.2±7.1)min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WI组仅置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管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超声在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误食枣核导致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总结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结果:42例枣核引起消化道穿孔病例中,最常见的穿孔部位为远端回肠和回盲部。其中32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回盲部,3例位于空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枣核在超声声像图上可明确显示,长轴显示为纺锤形高回声,两端较尖锐,长度约2.5~3.0 cm,后方回声衰减;短轴显示为弧形强回声。穿孔后可表现为枣核尖端刺入肠壁并造成局部肠壁水肿,部分病例还可探查到腹腔游离气体、腹腔游离积液以及网膜增厚、回声增强,形成包裹、粘连征象等间接征象。超声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X线检查(均 P<0.05),且假阴性率明显低于X线检查( P<0.01)。 结论:小儿尤其是婴幼儿误食枣核所致的消化道穿孔有时病史不甚明确,早期临床症状亦不典型,X线检查无法准确地定位异物所在的位置及周边情况。超声可以通过观察异物的形状、位置、肠壁损伤情况以及与周围脏器包裹粘连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提供明确依据。因此超声可以作为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频血管超声联合心电分段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频血管超声结合心电分段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60例肿瘤化疗置入PICC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应用多频超声结合心电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进行PICC置管,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心电定位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在操作时间、出血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也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而对照组为16.67%,两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满意度方面,研究组在疼痛程度、舒适感和术后恢复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多频血管超声结合心电分段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并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防控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1年3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同制定了《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防控指南》,这是国内第一部针对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将对脐静脉置管操作前评估、置管后管理的各个要点进行解读,从导管放置深度及尖端定位、集束化护理、脐静脉置管留置时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胸腹腔并发症的处理5个方面阐述并发症防控相关推荐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并发症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用于预防腔内心电图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尖端定位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接收的恶性肿瘤患者162例,按照临床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综合组与常规组,每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治疗,此外,常规组采取常规的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护理干预法,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PICC尖端到位率、置管成功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出院前1 d的情绪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综合组患者PICC尖端定位的到位率98.77%明显优于常规组的87.65%,而综合组置管成功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9.51%)明显低于常规组的77.78%,同时,综合组出院前1 d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对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并发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还能显著提高PICC尖端的到位率和护理满意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43家二级和三级医院静脉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二级和三级医院静脉治疗现状,为加强静脉治疗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便利选择医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设计的"全国各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情况调查"。本研究共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医院发放问卷759份,回收759份,有效问卷743份,有效回收率为97.9%。结果:本调查中,在调查日全院住院输液人数占住院总人数的68.0%~90.0%,平均79.6%;输液2.8~4.3袋/d,人均3.4袋/d。628家(85.3%,628/736)医院开展了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595家(80.8%,595/736)医院开展了PICC技术,三级医院开展PICC、中长导管盲穿、超声引导下应用塞丁格穿刺技术、X线、心电图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队伍以本科学历、中级职称、10年及以上工作年限为主。70%以上的医院静脉治疗/PICC专科护士承担了PICC置管与维护、并发症处理、专科护理门诊、会诊、培训等相关工作。 结论:我国人日均输液量处于较高水平,输液管理亟待加强;静脉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静脉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大范围推广。我国初步建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队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工作地点得到拓展,工作内容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静脉治疗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二级医院静脉治疗技术、质量管理与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9家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各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为推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工作地区选择5~10家医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结果:199家医院中,63.3%(126/199)的医院已顺利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已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126家医院中,仅20家医院将其纳入收费条目;50.3%(100/199)的医院制订了统一的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术流程;47.7%(95/199)的医院举办/参与举办过关于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培训项目;57.3%(114/199)的医院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参加过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相关的培训项目。199家调研医院的相关成果产出方面,共产出56篇论文、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奖励。结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培训、成果产出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下沉优质资源,制订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规范护理服务项目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科学研究思维,以促进新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