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时段预约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门诊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PICC维护门诊分时段预约诊疗应用前后两个月的就诊患者,应用前为对照组,采取人工纸质取号,应用后为研究组,采取分时段预约诊疗,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每时段平均候诊人数、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平均候诊时间中位数为15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候诊区内候诊人数:研究组每个时段人数相对稳定,候诊人员密度低,而对照组各时间段差异显著,人流高峰出现在8∶00—10∶00和13∶30—14∶3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4.9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研究组护士满意度评分为(4.67±1.9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PICC维护门诊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可有效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实现患者合理分流,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护患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PICC置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一般干预组和精细化护理组各100例。一般干预组进行一般护理,精细化护理组进行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生活质量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评分(SF-36),统计并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精细化护理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精细化护理组疾病感知问卷(B-IPQ)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Piper疲乏自我评估修订量表(PFS-R)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健康,提高患者面对病痛的心态,使其有信心面对疾病,减轻压力,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现状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分期、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现状。结果: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为ⅢB~Ⅳ期〔45例(80.35%)〕、血栓阴性〔41例(73.21%)〕及上肢静脉血栓〔39例(69.64%)〕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3个月内有手术史、导管尖端位置、肿瘤远处转移、运动以及穿刺部位均为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合并疾病、导管尖端位置均为影响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医护人员需充分利用正确、科学化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分析,做好相关血栓栓塞的准备及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留置PICC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从患者基本情况、置管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症状程度、护理前后自我管理监测能力及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7 d、护理1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学习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肿瘤患者改良型活动方式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置管侧上肢运动组相比,改良型活动方式组肿瘤患者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 OR=0.22,95%置信区间0.13~0.38, P<0.01),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加( MD=1.03,95%置信区间0.64~1.42, P<0.01)。 结论:置管侧肢体进行改良型活动能够有效加快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腋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周 +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周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经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 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在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在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护理前后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稠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心脏指数指标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感染、导管脱落、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实施风险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栓栓塞、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钝性分离法在PICC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钝性分离法对PICC置入后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有关钝性分离法置入PICC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22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1 379例。2种方法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62,95% CI 0.92~2.86, P>0.05);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少于对照组( OR=0.24,95% CI 0.11~0.50, P<0.05);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液少于对照组( OR=0.18,95% CI 0.09~0.37, P<0.05);置管后7 d导管维护频次少于对照组( WMD=-0.95,95% CI-1.78~-0.11, P<0.05)。 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应用钝性分离法置入PICC可减少穿刺点渗血、渗液等情况,也可减少患者7 d内导管维护频次,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以上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信念模式在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肿瘤患者,其中2020年1—9月入院的患者为对照组(47例),2020年10月—2021年6月入院的患者为干预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管护理,干预组给予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认知水平、依从行为、锻炼行为。探讨依从行为与锻炼行为的迁移效应。结果: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健康认知水平、依从行为评分和锻炼行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依从行为到锻炼行为存在迁移效应,非赋范拟合指数( NNFI)、比较拟合指数( CFI)、拟合优度指数( GFI)均>0.9,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0.06。 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可以提高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康复锻炼行为,且依从行为对锻炼行为存在迁移效应,可达到促使健康行为转变的双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标准强化捐赠人乳与早产儿配方奶补充喂养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短期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在亲母母乳(mother's own milk,MOM)不足时分别应用标准强化捐赠人乳(donor human milk,DHM)或早产儿配方奶(preterm formula,PF)补充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对其短期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91例出生体重<1 500 g的VLBWI或ELBWI,根据MOM不足时早产儿补充喂养方式,分为DHM组(51例)和PF组(40例),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比较2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短期临床结局。 结果:DHM组与PF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例、出生方式、母亲分娩年龄及小于胎龄儿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HM组生后第14天喂养量显著大于PF组[(108.2±53.1)与(81.0±47.8)ml/(kg·d), t=0.78, P=0.020],但喂养量达120和150 ml/(kg·d)时间显著短于PF组[分别为(17.5±10.2)与(30.0±12.0)d和(22.1±13.3)与(32.3±11.9)d, t值分别为4.38和0.02, P值均<0.05]。与PF组相较,DHM组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比例较低[58.8%(30/51)与 100%(40/40), χ 2=21.88],PICC时间短[10.0(0.0~19.0)与29.0(17.0~40.5)d, Z=5.56; P值均<0.05]。DHM组输红细胞次数[0.0(0.0~2.0)与 2.0(1.0~3.0)次, Z=4.44, P<0.001]、晚发败血症发生率[23.5%(12/51)与 50.0%(20/40), χ 2=6.39 ,P=0.011]均低于PF组。2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在MOM不足时应用标准强化DHM进行补充喂养VLBWI或ELBWI可以更快实现全胃肠道内营养,降低PICC使用率并缩短置管时间,降低晚发败血症发生风险,减少红细胞输注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