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例。其中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后颅窝型9例,中后颅窝骑跨型6例;肿瘤最大径为2.1~4.8 cm。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5例。术中1例患者发生滑车神经损伤,无一例患者出现小脑挫伤。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及死亡。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出现眼球外下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均无新增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进展。结论: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广等优点,是治疗岩斜区病变及侵袭中颅窝病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经口入路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鼻咽癌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男女比例1∶1,年龄42~69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42例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保护脑神经以及脑干功能。分析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通过门诊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36例(85.7%),次(近)全切除6例(14.3%)。术后随访至2023年10月,随访率100%,随访时间(55.8±8.6)个月,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加重22例(52.4%),无症状改变的14例(33.3%),症状好转的6例(14.3%);术后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2例,经保守处理后均恢复;无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术野开阔,能够切除大部分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术中脑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岩斜坡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 M( Q 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 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56, 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水肿(χ 2=3.482, P=0.038)、肿瘤全切(χ 2=9.127, P=0.001)、手术时间( F=8.954, P=0.013)、术后住院时间( F=3.652, P=0.025)、术后并发症(χ 2=1.550, P=0.024)、术后KPS评分( F=2.856, 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 2=4.824, 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瘤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颅内软骨肉瘤(占同期收治颅内肿瘤患者的0.12%)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鞍区海绵窦5例,中颅窝4例,岩斜区1例,颞枕部1例,顶枕部1例。术前仅5例诊断为软骨肉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5例术后行辅助放疗,1例术后辅助化疗。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和门诊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总结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软骨肉瘤Ⅰ级6例,软骨肉瘤Ⅱ级3例,间叶型软骨肉瘤3例。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123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比例和总生存比例分别为7/12和11/12。随访期间5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因疾病进展而死亡。3例间叶型软骨肉瘤均复发。结论:颅内软骨肉瘤的发病率低,病变多位于颅底,误诊率高。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及辅助放疗,其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蒂鼻中隔瓣在经鼻内镜颅底重建中作用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中国成人颅底CT前颅底缺损及重建、蝶骨平台区及包括蝶骨平台、蝶鞍区在内的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并结合Hadad-Bassagasteguy 瓣(Hadad-Bassagasteguy flap,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综合评价HBF在颅底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中国成人CT影像资料进行前颅底缺损及重建、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数据的测量以及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测量,使用SPSS 2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2例中国成人CT颅底相关数据及HBF测量结果为:HBF前缘宽度(37.49±2.86)mm,超过两侧筛前动脉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后缘宽度(42.61±3.95)mm,超过两侧蝶筛缝之间宽度[(26.79±2.79)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的总长度(79.68±4.96)mm,超过前颅底重建长度[(54.06±8.67)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46.27±3.14)mm,超过前颅底缺损长度[(30.87±8.61)mm] 6 mm以上。HBF后缘宽度超过两侧视柱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分别超过蝶骨平台、蝶骨平台重建长度[(73.61±8.28)mm] 、蝶鞍区重建长度[(64.44±10.25)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分别也超过了蝶骨平台缺损长度[(15.50±3.38)mm]、蝶骨平台蝶鞍区缺损长度[(27.88±3.74)mm] 6 mm以上。HBF前缘宽度、后缘宽度均超过两侧颈内动脉斜坡旁段与岩骨段连接处之间宽度[(21.68±2.30)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超过斜坡重建长度[(67.09±5.44)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也超过了斜坡缺损长度[(37.19±3.80)mm] 6 mm以上。结论:HBF可以为前颅底、蝶骨平台区及蝶骨平台和蝶鞍区、斜坡区重建提供足量的组织瓣。术前可以应用放射解剖测量方法预测颅底重建所需HBF的大小,为术中提前获取并保护好HBF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中耳肌阵挛性耳鸣56例临床分析》探讨了中耳肌阵挛性耳鸣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认为中耳肌阵挛性耳鸣患者的耳鸣声音多样化、诱发因素多样化,口服卡马西平等镇静类药物部分患者有效,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论著《内镜经口入路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鼻咽癌切除术》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鼻咽癌切除术,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提示内镜经口入路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论著《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术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163例声带麻痹导致发音障碍患者行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术后有85.3%患者发声恢复正常(G0),80.4%患者声嘶明显改善。患者的客观声学参数中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和最长发声时间(MPT)均明显改善,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分亦明显好转。提示声带外侧声门旁间隙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手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引起的发音障碍远期疗效良好,手术疗效与脂肪注射剂量和注射侧别有关。论著《大收肌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头颈重建领域的应用》探讨大收肌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头颈重建领域的应用,研究者认为大收肌穿支皮瓣质地柔软,穿支血管解剖恒定,可选择供区位置及具体形式灵活,皮瓣供区损伤小,是头颈肿瘤术后重建的理想选择。此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指南(2023)》。其内容包括耳聋基因诊断的目的及价值、耳聋基因诊断的适用人群、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及方法、家族成员的检测、耳聋的遗传咨询、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和遗传性耳聋的阻断七个方面,旨在明确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诊疗中的价值,规范我国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为遗传性耳聋的科学管理和三级预防提供专业性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联合经岩入路手术中相关静脉结构及硬膜的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联合经岩入路在现代颅底入路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采用该入路处理岩斜区内或部分累及海绵窦区的岩斜区病变时,深入理解颅底静脉结构与硬膜切开方法至关重要。大脑中浅静脉是大脑半球血流的"闸门",涉及海绵窦、翼静脉丛、岩上窦三大颅底引流渠道。其中蝶基底静脉、蝶岩静脉和岩上静脉这三种颅底通路性静脉与经岩手术入路的选择及静脉保护策略密切相关。硬膜切开技术不断发展,旨在尽可能保护重要静脉结构的同时,增加显露空间。本文梳理上述技术改良的脉络,探讨联合经岩入路手术中相关静脉结构及硬膜的处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8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取自动牵开器技术38例(自动牵开器组),采取动态牵拉技术42例(动态牵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计数(WBC);术后6个月行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统计神经功能恢复(KPS评分≥80分)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动态牵拉组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4.76%(2/42)比21.05%(8/38)],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自动牵开器组[83.33%(35/42)比39.47%(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动态牵拉组术后血清CRP、IL-6和WBC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24.11±5.86)mg/L比(28.42±5.94)mg/L、(10.52±2.29)pg/L比(12.45±2.46)pg/L和(9.24±2.43)× 10 9/L比(10.84±2.38)×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 结论:动态牵拉技术应用于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中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减轻手术应激,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双镜联合组),50例仅采用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组)。双镜联合组、显微镜组在海绵窦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30、24例,在岩斜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12、16例,在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8、10例。分别比较3个部位的双镜联合组与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肿瘤全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肿瘤复发的差异。结果:与显微镜组比较,双镜联合组肿瘤的全切除比率或比例均高[海绵窦区分别为86.7%(26/30)、62.5%(15/24),岩斜区分别为11/12、9/16,枕骨大孔区分别为7/8、4/10];术后随访期[18~60个月(中位数为48个月)]肿瘤的复发比率或比例均低[海绵窦区分别为6.7%(2/30)、29.0%(7/24),岩斜区分别为0/12、5/16,枕骨大孔区分别为1/8、7/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海绵窦区和岩斜区肿瘤者中,双镜联合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均优于显微镜组(均 P<0.05),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7)。上述3个部位肿瘤者中的双镜联合组与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能够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在控制手术并发症方面与显微镜手术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