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例。其中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后颅窝型9例,中后颅窝骑跨型6例;肿瘤最大径为2.1~4.8 cm。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5例。术中1例患者发生滑车神经损伤,无一例患者出现小脑挫伤。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及死亡。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出现眼球外下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均无新增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进展。结论: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广等优点,是治疗岩斜区病变及侵袭中颅窝病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42例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保护脑神经以及脑干功能。分析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通过门诊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36例(85.7%),次(近)全切除6例(14.3%)。术后随访至2023年10月,随访率100%,随访时间(55.8±8.6)个月,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加重22例(52.4%),无症状改变的14例(33.3%),症状好转的6例(14.3%);术后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2例,经保守处理后均恢复;无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术野开阔,能够切除大部分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术中脑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岩斜坡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 M( Q 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 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56, 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水肿(χ 2=3.482, P=0.038)、肿瘤全切(χ 2=9.127, P=0.001)、手术时间( F=8.954, P=0.013)、术后住院时间( F=3.652, P=0.025)、术后并发症(χ 2=1.550, P=0.024)、术后KPS评分( F=2.856, 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 2=4.824, 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瘤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8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取自动牵开器技术38例(自动牵开器组),采取动态牵拉技术42例(动态牵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计数(WBC);术后6个月行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统计神经功能恢复(KPS评分≥80分)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动态牵拉组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4.76%(2/42)比21.05%(8/38)],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自动牵开器组[83.33%(35/42)比39.47%(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动态牵拉组术后血清CRP、IL-6和WBC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24.11±5.86)mg/L比(28.42±5.94)mg/L、(10.52±2.29)pg/L比(12.45±2.46)pg/L和(9.24±2.43)× 10 9/L比(10.84±2.38)×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 结论:动态牵拉技术应用于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中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减轻手术应激,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全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全切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长江航运总医院手术治疗的57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岩斜区脑膜瘤全切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对比术前术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结果 57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35例,非完全切除22例,全切率6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质地、直径、肿瘤血供及侵犯海绵窦是岩斜区脑膜瘤全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前平均KPS评分为83.51,随访平均KPS评分为87.34,脑干受压重患者KPS改善明显(P<0.05).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全切术后多数可减少复发,改善功能预后.肿瘤质地、直径、侵袭海绵窦、压迫脑干以及肿瘤被血管神经包绕血运丰富,和手术入路的选择等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后长期昏迷医疗损害鉴定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刘某,男,54岁,某年6月15日入住甲医院,临床行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术后出现呼吸浅慢、血氧饱和度下降,次日CT示脑室系统扩张,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术后刘某呈持续昏迷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经改良颞下岩骨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颞下岩骨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采用经改良颞下岩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要点.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脑膜瘤13例,神经鞘瘤6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癫痫发作,4例患者出现轻度面部麻木,1例患者出现轻度面瘫;没有出现术区明显血肿、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这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8例患者术后无肿瘤复发,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复发.结论 改良经颞下岩骨入路为一种操作简捷、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切除内听道以内、桥延沟以上,特别是跨中后颅窝的中上岩斜区肿瘤手术操作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颅内类似脑膜瘤的涎腺导管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因“左眼睑下垂10月,头晕伴呕吐半月”入院,既往有慢支病史.查体:左动眼、滑车、展神经麻痹,右侧肢体肌力IV级.颅脑MRI:左侧岩尖区哑铃型长T1、等T2异常信号,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图1).术前诊断考虑左侧蝶岩斜区脑膜瘤.入院后行左侧扩大翼点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起源于岩尖区,骑跨中后颅窝生长,向前侵犯海绵窦,向后达小脑幕下,肿瘤有包膜,灰白色,实质性,大部分质地较硬,周边部分质地韧,血供极其丰富,与脑干粘连紧密,显微镜下近全切除肿瘤大小约4.5 ×4 ×6cm.术后复查CT肿瘤切除满意(图2).术后病理为涎腺导管癌,免疫组化:CK(弱+)、CD117(+)、GFAP(-)、TTF1(-)、Syn(-)、CD56(-)、P63(-)、Ki-67(30%)(图3).术后患者出现顽固性癫痫发作,右侧肢体瘫痪及昏迷,并发肺部感染,给予气管切开及控制癫痫后病情好转,术后1月患者意识逐渐转清,后自动出院,未行放化疗.术后半年随访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种不同术式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3种不同术式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并且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行脑膜瘤切除术的6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小脑幕入路组(n=18)、经乙状窦后入路组(n=17)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n=27),术后72 h采用MRI增强扫描评估3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72 h,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达到77.78%,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但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3组NI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术后1、3、6个月3组KP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随访10个月到4年,3组均无死亡病例,术后第2、3年经小脑幕入路组出现2例(11.11%)肿瘤复发,术后第3年经乙状窦后入路组出现2例(17.65%)肿瘤复发,术后第4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出现1例(3.70%)肿瘤复发,复发率为8.06%(5/6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根治性切除率较高,术后神经损伤恢复显著、生活质量有效改善、复发率较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4例中、上岩斜区肿瘤(包括脑膜瘤56例,三叉神经鞘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保护脑神经以及脑干功能.结果 6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1例(64.1%),次全切除19例(29.7%),大部分切除4例(6.2%).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2例(18.8%),颞叶迟发性血肿2例(3.1%),颅内感染3例(4.7%),死亡2例(3.1%).患侧术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86±0.24) ms、(4.17 ±0.40) ms和(6.17±0.45) ms;健侧分别为(1.73±0.09)ms、(3.85 ±0.15)ms和(5.80±0.16)ms,两两比较,患侧各波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健侧(均P<0.05);患侧术后各波潜伏期分别为(1.79±0.14)ms、(4.04±0.27)ms和(5.94±0.72)ms,较术前各波潜伏期显著缩短(均P<0.05).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颞下经岩前入路对脑神经的显露、功能异常的早期发现以及脑干功能的监测和保护具有很大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