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下岩前入路治疗桥脑出血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通过颞下岩前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20例桥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7.9岁。病程3.5~16.0 h,平均6.7 h。均完成手术治疗,其中血肿完全清除17例,部分清除3例。术后30 d随访,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90 d随访,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例,4分7例,3分6例,2分4例,1分2例。颞下岩前入路治疗桥脑出血属于安全、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年龄<50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高并且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颞下岩前入路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桥脑出血预后,并且应当尽快在出血后6 h内进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定位方法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及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硬膜下岩前入路定位方法a:以A点为参照点,P点、J点连线(PJ)为基线,过A点作PJ的平行线AP 1,过B、C、D、E、F点做AP 1的垂线,交点为B 1、C 1、D 1、E 1、F 1。测量AB、AC、AD、AE、AF、BB 1、CC 1、DD 1、EE 1、FF 1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 1、∠CAP 1、∠DAP 1、∠EAP 1、∠FAP 1的角度。定位方法b:以A点为参照点,AP为基线,测量AB、AC、AD、AE、AF、AP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CAP、∠DAP、∠EAP、∠FAP的角度。(2)选取湿性尸头标本2具,女1具、男1具,年龄47岁、61岁。在2具湿性尸头标本分别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手术,术中分别根据2种定位方法在干性颅骨标本上测量的相关角度、线段长度定位B、C、D、E、F点的位置。依据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在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内显露Kawase三角,磨出骨窗。观察从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测量骨窗的大小。观察2种定位方法模拟手术操作中有无损伤或离断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以评估2种定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 结果:(1)定位方法a测量的AB、AC、AD、AE、AF、BB 1、CC 1、DD 1、EE 1、FF 1的长度分别为(11.41±1.22)、(23.99±1.17)、(30.36±1.60)、(22.22±2.95)、(32.08±2.29)、(3.92±0.82)、(10.82±1.53)、(10.88±1.73)、(1.10±1.23)、(2.24±2.10)mm,∠BAP 1、∠CAP 1、∠DAP 1、∠EAP 1、∠FAP 1的角度分别为:20.1°±4.0°、26.8°±4.9°、21.0°±4.8°、2.8°±5.0°、4.0°±4.0°。定位方法b测量的AB、AC、AD、AE、AF、AP的长度分别为(11.03±2.36)、(22.11±2.92)、(24.66±3.00)、(19.10±2.94)、(29.46±2.57)、(29.83±3.37)mm,∠BAP、∠CAP、∠DAP、∠EAP、∠FAP的角度分别为51.0°±12.7°、47.0°±7.6°、40.1°±4.1°、23.9°±5.9°、16.6°±3.0°。(2)2具湿性尸头标本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均顺利完成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充分显露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完成骨窗磨除。操作过程中无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离断或损伤。方法a,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分别为5 min 48 s、6 min 47 s,磨出骨窗的大小分别为27.90 mm×41.08 mm、34.24 mm×46.26 mm;方法b,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分别为4 min 7 s、4 min 57 s,磨出骨窗的大小分别为24.54 mm×33.72 mm、28.14 mm×41.4 mm。 结论:在神经内镜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手术中,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参照点,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与岩尖连线为基线,能够精准定位术中Kawase三角的相关骨性结构,该定位方法更适用于临床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入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痹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三叉神经鞘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鞘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4例中、上岩斜区肿瘤(包括脑膜瘤56例,三叉神经鞘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保护脑神经以及脑干功能.结果 6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1例(64.1%),次全切除19例(29.7%),大部分切除4例(6.2%).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2例(18.8%),颞叶迟发性血肿2例(3.1%),颅内感染3例(4.7%),死亡2例(3.1%).患侧术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86±0.24) ms、(4.17 ±0.40) ms和(6.17±0.45) ms;健侧分别为(1.73±0.09)ms、(3.85 ±0.15)ms和(5.80±0.16)ms,两两比较,患侧各波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健侧(均P<0.05);患侧术后各波潜伏期分别为(1.79±0.14)ms、(4.04±0.27)ms和(5.94±0.72)ms,较术前各波潜伏期显著缩短(均P<0.05).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颞下经岩前入路对脑神经的显露、功能异常的早期发现以及脑干功能的监测和保护具有很大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7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颞下经岩前小脑幕人路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经上述2种手术方式治疗的17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当瘤体主要位于岩骨前部上斜坡时选择颞下入路,当瘤体主要位于后颅窝时选择枕下乙状窦后人路.结果 9例患者行颞下经岩前小脑幕入路切除,7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例行颞下人路及枕下乙状窦后联合人路.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痊愈4例,好转7例,无好转及加重6例.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6例.术后随访5~ 26个月,全切除病例中无复发,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病例中未见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 颞下经岩前小脑幕人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症状缓解率高,是岩斜区脑膜瘤良好的手术方式.手术应以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标,不应过分追求肿瘤的全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精确定位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Kawase三角区范围的方法.方法在14具干性颅骨上标记颅底内表面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J点为参照点,测量JA、JB、JC、JD、JE、JF的距离;以J点与P点之间的连线(JP)作为基线,测量JA、JB、JC、JD、JE、JF连线与基线形成的角度.结果左侧、右侧颅骨JA、JB、JC、JD、JE、JF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右侧颅骨JA、JB、JC、JD、JE、JF连线与基线JP形成的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J点为参照点,以JP为基线,可以精准定位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相关骨性结构,确定Kawase三角区范围,实现快速、精准、安全磨除岩前骨质,显露岩斜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绵窦表皮样囊肿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绵窦表皮样囊肿是较罕见的颅内肿瘤.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2例海绵窦表皮样囊肿患者,在术中神经导航辅助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经颞下岩前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患者术前的脑神经相关症状均得到缓解,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干出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相关性脑干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均成功清除血肿,其中11例患者的血肿完全清除,15例患者的血肿大部分清除.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中,手术后死亡者5例,病死率19.2%;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5分者1例、4分者7例、3分者8例、2分5例、1分5例,恢复良好(GOS评分≥4分)率30.8%(8/26例).结论 对于具备适应证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应积极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经颞下岩前入路是一种理想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影像学分型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依据岩斜区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岩尖型16例中,11例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岩前即Kawase入路;海绵窦型19例中,13例Kawase入路,5例乙状窦后入路,1例因累及颞下窝行Fisch颞下窝A型入路;天幕型38例中,6例颞下经天幕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19例乙状窦后入路;上斜坡型34例中,21例乙状窦前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4例Kawase入路,2例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16例(100%)岩尖型、38例(100%)天幕型、32例(94.1%)上斜坡型及10例(52.6%)海绵窦型达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仅9例(47.4%)海绵窦型和2例(5.9%)上斜坡型行大部分切除.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7例(25.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KPS评分[(77.6±11.8)分]与术前[(74.3±15.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岩斜区脑膜瘤,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结合熟练的颅底解剖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中脑膜瘤25例、三叉神经鞘瘤52例、脊索瘤11例、胆脂瘤7例、畸胎瘤4例、转移瘤3例.肿瘤大小为(3.2±0.7)cm,全切者82例,近全切除者16例,大部分切除者4例.术后随访6~19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的NIHSS和KP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有23例患者(23.4%)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及康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死亡患者1例.结论 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术前应进行严格的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