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分流术研究进展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虽然心力衰竭(心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心衰患者整体仍预后较差.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左心房压升高和肺淤血,既往研究表明降低左心房压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因此左心系统超负荷可能是心衰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心房分流术旨在制造一定程度稳定可控的左向右心内分流,将心衰患者失代偿的左心容量和压力负荷恢复至代偿状态,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目前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已有数据表明心房分流术可降低心衰患者静息或运动时左心房压,改善肺淤血,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和临床心功能,但尚无研究证实其可以改善心衰再入院和死亡等临床终点事件.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筛选能从心房分流术中获益的心衰患者,明确心衰病因、右心功能和肺血管阻力可逆性的评估以及依据射血分数的心衰分型可能是筛选患者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急诊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2022 年 8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治的 76 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享急诊手术治疗IE的经验.结果 76 例IE患者中男性 55 例(72.4%),女性 21 例(27.6%),男性和女性比例为 2.6∶1;年龄 17~76 岁,平均(52.1±15.6)岁;血培养阳性率 25.0%(19 例);治愈 57 例(75.0%),自动出院 8 例(10.5%),好转 9 例(11.8%),术前死亡 2 例(2.6%).患者行二尖瓣手术 30 例(39.5%),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24 例(31.6%),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 12 例(15.7%);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5 例(19.7%),风湿性心脏病 69 例(90.8%);左心系统赘生物 66 例(93.0%),右心系统 4 例(5.6%);行急诊手术 13 例(17.1%),且无死亡病例.结论 IE病死率较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仍有争议.本研究经过多例急诊手术总结经验,认为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尽早手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TA-MAS合并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大动脉炎伴中段主动脉狭窄(TA-MAS)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因TA-MAS合并HFrEF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治疗情况等),及介入治疗前后(术后3 d、1个月及每6个月进行随访)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10例,其中女性8例,年龄(18.4±5.0)岁,发病年龄(15.3±5.0)岁。10例患者均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标准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但心功能仍未改善,遂行主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3(1.3,5.6)年。术后第3天1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Ⅱ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 P=0.028),LVEDD明显减小( P=0.011)、LVMI明显减小( P=0.019)、LVEF明显升高( P<0.001);术后1年,患者血NT-proBNP水平仍明显降低( P=0.016),LVEDD仍减小( P=0.023)、LVMI仍减小( P=0.043)、LVEF仍升高( P<0.001)。 结论:对于TA-MAS合并HFrEF患者,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耳3D模型体外动态流体中模拟左心耳封堵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将左心耳3D模型置于体外动态流体中模拟左心耳封堵操作,评估术前模拟操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的21例心房颤动患者的术前二维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l echocardiography,2D/3D-TEE)图像,3D打印获取三种材料的左心耳模型,即硅胶-水凝胶左心耳模型、硅胶左心耳模型、Tangoplus左心耳模型,进行仿真度评估后置于体外动态流体系统中,模拟封堵操作并预测封堵器型号,分析其与术中最终使用的封堵器固定盘的相关性。根据21例患者术中2D/3D-TEE监测结果,获取封堵器压缩比,观察封堵器残余漏。再次将21例患者的左心耳模型置于体外动态流体中,使用与术中相同型号的封堵器模拟封堵操作,测量封堵器压缩比,观察封堵器残余漏,并与术中测值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硅胶-水凝胶左心耳模型仿真度评分高于硅胶左心耳模型及Tangoplus左心耳模型。基于硅胶-水凝胶左心耳模型中封堵器固定盘内径与术中使用的封堵器固定盘内径相关性( r=0.937, P<0.001)优于硅胶左心耳模型( r=0.918, P<0.001)及Tangoplus左心耳模型( r=0.895, P<0.001)。使用与术中相同型号的封堵器,硅胶-水凝胶左心耳模型中封堵器压缩比与术中封堵器压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08)。21例患者术中实际观察到7例封堵器残余漏,而硅胶-水凝胶左心耳模型中观察到4例,硅胶左心耳模型及Tangoplus左心耳模型中均观察到5例。 结论:基于硅胶-水凝胶左心耳模型建立左心耳封堵术前模拟系统有助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前决策,模拟演练和术后效果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的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心外科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心力衰竭接受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61(48.4±8.4)岁,应用Everheat-Ⅰ系统10例,HeartCon系统6例,Corheart 6系统8例。24例患者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无机械故障和血栓形成,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左心室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步改善,无溶血发生。随访3~39(17.9±8.6)个月,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可见,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前诊断47,XYY/46,XY嵌合体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孕妇 25岁,G 1P 0,孕期无特殊病史,夫妻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孕24周我中心系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右肾缺如或发育不良,左心室内见一枚强回声光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86例 发热—反复卒中—左心占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反复卒中和左心室多发占位为临床特点的患者。患者因“间断发热3周,左侧肢体偏瘫1周”于2023年2月21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病程中反复发热、卒中,既往有痛性口腔溃疡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和二尖瓣存在两种性质、活动度不同的赘生物。多次血培养阴性,抗感染治疗无效。行左心室占位切除+二尖瓣置换术,左心室占位病理为炎性肉芽组织,二尖瓣赘生物病理可见纤维素性坏死和脓肿形成。诊断为白塞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不除外。术后予抗炎、抗凝和抗感染治疗,体温和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白塞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右心系统为主,左心血栓极为罕见,易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青年男性发热伴心脏占位的患者中应高度警惕此病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广大医生和器械研发人员无法回避的临床问题,也引起了较大争议。该文对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形成机制、危险因素、预防、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盘式左心耳封堵器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围术期和中期随访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旨在评价左心耳封堵器(LEFTEAR)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全国9家医院共计200例拟行LAAC的房颤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顺利完成200例入组。患者年龄(68±8.7)岁,年龄范围38~89岁,男112例(56%),CHA 2DS 2-VASc评分(3.5±1.44)分,HAS-BLED评分(2.5±1.18)分。入组患者均植入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左心耳成功封堵标准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封堵周边无或少量残余分流(PDL≤3 mm)。以术后12个月内的复合终点事件(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脏性/不明原因死亡)为主要有效性指标,以术后12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为安全性指标。 结果:196例患者植入封堵器,余4例未予植入(1例发现左心耳开口>35 mm,1例尝试封堵失败后放弃,2例完成房颤消融后尝试行LAAC出现心脏压塞)。其中房颤一站式手术(消融联合LAAC)133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6(4,11)个月。围术期和随访期均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SAE均发生在一站式手术患者中,心脏压塞7例,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其中9例发生在围术期,心脏压塞6例,仅2例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即刻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78例未见残余分流。累计完成153例随访(79.7%,153/192)已经完成至少1次TEE检查患者中,左心耳成功封堵率为98.7%(151/153),未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较有效和安全。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术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