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豆醛致雄性大鼠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巴豆醛暴露致雄性大鼠神经毒性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将24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5、4.5、8.5 mg/kg染毒组,每组6只,分别经口给予0.0、2.5、4.5、8.5 mg/kg体重巴豆醛溶液,每周5次,连续染毒90 d。染毒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麻醉解剖取大鼠大脑组织和肝组织。测定大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及肝组织乙酰胆碱(ACh)水平;检测大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AChE活力明显降低,8.5 mg/kg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AC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GSH水平和SOD、GSH-Px活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4.5、8.5 mg/kg染毒组IL-1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巴豆醛暴露可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可能与氧化平衡状态改变及上调大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有机酸代谢异常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变化及其对ROP的影响,初步分析其可能参与ROP发生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出生胎龄<32周的重度ROP患儿65例(ROP组)纳入研究。选取性别、孕周匹配且眼底无ROP的早产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尿氨基酸及衍生物。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尿氨基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值>1提示该物质为两组差异表达氨基酸。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尿氨基酸对重度ROP的预测价值。对 t检验及代谢组学分析两组差异较大的氨基酸归一化后进行对比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表达氨基酸参与ROP发生的代谢通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尿代谢产物中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浓度明显降低,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36、0.005、0.038、0.032、0.022、0.011, P<0.05)。OPLS-DA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对照组受检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分布于散点图的左右两个区域,两组之间呈现满意分离趋势(R 2Ycum=0.057 4,Q2cum=0.025 7, P<0.05);S-plot图显示偏向两极的氨基酸分别是乙醇酸-2、磷酸-3、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4-羟基丁酸-2、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筛选出VIP分值>1的差异表达氨基酸11个,其中VIP分值最高的是草酸-2、甘油酸-3、磷酸-3、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尿黑酸-3、亚硫基二乙酸-2。两组氨基酸浓度差异最大的为4-羟基丁酸-2和亚硫基二乙酸-2;草酸-2与甘油酸-3之间相关性最大( r=0.830, P<0.001),多数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OC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联合预测R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6),截断值为0.53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1%和70.0%。富集分析提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涉及的主要通路途径包括丁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辛酸代谢。 结论: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亚硫基二乙酸-2、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对ROP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巴豆醛抑制小鼠心肌收缩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香烟烟雾中α,β-不饱和醛-巴豆醛对小鼠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和心肌细胞内Ca2+功能的影响.方法 经Langendorff装置灌注消化分离出C57BL/6小鼠心肌细胞,与不同浓度(1、10、25和50 μmol/L)巴豆醛孵育6 h,对照组不经巴豆醛处理,然后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收缩峰值(PS)、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dL/dt)、心肌细胞收缩峰值时间(TPS)、心肌细胞舒张90%时间(TR90)、fura-2荧光强度(FFI)、细胞内Ca2+衰退和SERCA 45Ca2+摄取, Western blot分析Na+-Ca2+交换体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浓度(25和50 μmol/L)的巴豆醛组能明显降低心肌细胞PS、±dL/dt、ΔFFI、SERCA活性及Ca2+衰退速度(P<0.05),并能延长TR90(P<0.05);而不同浓度巴豆醛对小鼠心肌细胞Na+-Ca2+交换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巴豆醛可能是通过抑制小鼠心肌细胞内SERCA活性来影响心肌细胞内Ca2+功能,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长期染毒致雄性大鼠肾脏炎性及氧化损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巴豆醛长期染毒致雄性大鼠肾脏炎性及氧化状态改变,探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8.5、4.5、2.5 mg/kg巴豆醛染毒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染毒128 d,每天1次,于末次染毒结束后处死并迅速分离双侧肾脏组织,精确测定其重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ELISA测定肾脏中的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以及β2-微球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8.5mg/kg染毒组双侧肾脏组织体积缩小、颜色暗深,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肾皮质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蛋白管型肾小管为主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8.5 mg/kg染毒组大鼠体重增加量降低,各染毒组肾脏重量及脏器系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5、4.5 mg/kg染毒组血清BUN、UA以及8.5 mg/kg染毒组血清CR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5 mg/kg染毒组血清MDA含量升高、SOD活力降低,8.5、4.5 mg/kg染毒组血清GSH-Px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肾脏中IL-6、IL-8、TNF-α、IFN-γ、β2-微球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8.5、4.5 mg/kg染毒组IL-6、TNF-αt、IFN-γ、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8.5 mg/kg染毒组IL-8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豆醛可能通过上调肾脏炎性因子表达,改变氧化平衡状态,促使大鼠肾脏发生炎性及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对小鼠气管短路电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巴豆醛对小鼠气管上皮及原代培养单层气管上皮细胞短路电流的影响及其与PKG2之间的关系,明确巴豆醛在呼吸系统液体转运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尤斯灌流装置记录小鼠气管上皮及原代培养单层气管上皮细胞短路电流,采用Elisa实验明确巴豆醛对ENaC活性的影响.结果 巴豆醛能够抑制小鼠气管上皮和原代培养的单层气管上皮细胞的阿米洛利敏感性短路电流,而此阿米洛利敏感性肺液清除主要是由ENaC介导的液体转运.Elisa实验进一步明确了巴豆醛通过抑制PKG2而参与ENaC活性的调控作用.结论 巴豆醛可能通过抑制呼吸系统ENaC的功能,阻碍Na+的重吸收,通过抑制PKG2而参与ENaC活性的调控作用,进而诱导产生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长期染毒致雄性大鼠心脏损伤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巴豆醛长期染毒致雄性大鼠心脏损伤作用,探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染毒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8.5、4.5、2.5、0.0 mg/kg体质量巴豆醛溶液,连续灌胃染毒150 d,每天1次,于末次染毒结束后将大鼠麻醉进行心脏取血,经脱臼处死后迅速分离心脏组织,计算其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L)活力,双抗体夹心/竞争酶联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心脏组织心肌肌钙蛋白(cTn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脑钠肽(BNP)以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结果 在巴豆醛染毒第90、120、150天时,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体重增加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心脏重量以及8.5 mg/kg染毒组大鼠心脏系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病理检查显示,随巴豆醛染毒剂量升高,染毒大鼠心脏病变程度不断加重,其中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出现以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坏死以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CK活力以及8.5 mg/kg染毒组血清CK、LDH-L活力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心脏ALD、ANGⅡ浓度明显升高,BNP浓度降低,8.5 mg/kg染毒组cTNT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染毒组IL-1β、IL-6、IL-8以及8.5 mg/kg染毒组IL-1β、IL-6、IL-8、TNF-α、IFN-γ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豆醛可能通过上调心脏炎性因子水平,改变心脏组织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脑钠肽平衡状态介导心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致雄性大鼠亚慢性生殖损伤与氧化损伤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巴豆醛亚慢性染毒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损伤和氧化损伤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3个染毒组,每组10只.对4组大鼠进行巴豆醛(生理盐水配制)连续灌胃染毒,1次/d,持续128d,染毒剂量分别为0.0、2.5、4.5、8.5 mg/kg.染毒结束后称量大鼠体重、睾丸及附睾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取左侧附睾尾测定大鼠精子活率、数量以及睾丸组织标志酶活力[乳酸脱氢酶(LDH)、山梨醇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浓度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浓度[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大鼠体重增加量、睾丸和附睾重量以及脏器系数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体积缩小、颜色暗深,部分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数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ACP、LDH、SDH和γ-GT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5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T水平降低,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LH和FSH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MDA活力升高,SOD、GSH-Px和CAT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豆醛可能改变大鼠生殖系统激素含量、抗氧化酶表达,破坏机体氧化平衡状态,造成大鼠亚慢性生殖损伤和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亚慢性染毒致雄性大鼠肺部炎症反应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巴豆醛亚慢性染毒致雄性大鼠肺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染毒组,每组10只,分别予剂量为0.0、2.5、4.5、8.5 mg/kg体质量的巴豆醛溶液灌胃染毒,每天1次,连续120 d.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称量肺脏质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荧光探针检测肺组织中活性氧相对表达水平,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于染毒30 d开始出现下降(P<0.05),低、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于染毒90 d开始出现下降(P<0.05);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于染毒90 d起分别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染毒结束后,3个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组织炎症性改变,呈剂量-效应关系.大鼠血清MDA水平随巴豆醛染毒剂量升高而升高(P<0.01),SOD和GSH-Px活力均随巴豆醛染毒剂量升高而下降(P<0.01).大鼠肺组织中活性氧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随巴豆醛染毒剂量升高而升高(P<0.01),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和Bcl-2/Bax比值均随巴豆醛染毒剂量升高而下降(P<0.01),Bax和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随巴豆醛染毒剂量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 巴豆醛亚慢性染毒通过改变大鼠肺组织氧化平衡状态,导致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引起肺部炎症性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药大头茶茎中1个新的酚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黄药大头茶Gordonia chrysandr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MPLC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黄药大头茶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甲氧基苯酚1-O-β-D-[6-O-(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3,4,5-三甲氧基苯基-6-O-香草酰基-β-D-葡萄糖苷(2)、2α,3β,19a-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3)、白桦酸(4)、3-O-β-D-半乳糖基-(1→2)-[β-D-葡萄糖基-(1→2)-α-L-阿可拉伯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基-3β,16α,22α,28-四羟基-22-O-巴豆酰氧基-齐墩果-12-烯-23-醛(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药大头茶苷A,化合物3~5为首次从黄药大头茶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亚慢性染毒致雄性大鼠肺损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巴豆醛亚慢性染毒致雄性大鼠肺损伤作用,分析其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5、4.5、8.5 mg/kg 3个染毒组,每组各10只,染毒组分别给予2.5、4.5、8.5 mg/kg巴豆醛溶液连续灌胃染毒120 d,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染毒结束后测定大鼠体重,颈椎脱臼处死后迅速分离肺组织,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体重增加较慢,肺脏重量及脏器系数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大鼠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壁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IL-6、IL-1β水平明显上升,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MDA活力升高,SOD、GSH-PX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豆醛可能通过上调肺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改变氧化平衡状态,促使大鼠发生炎性及氧化应激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