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例。均未行清创手术,聚维酮碘灌洗在床旁操作。广泛消毒铺巾后,用血管钳探查切口是否存在与假体相通的窦道和脓性分泌物,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周围重要组织并保护。在血管钳保护下,注入质量浓度为50 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 ml进行关节腔灌洗。24 h后重复操作,每天1次,直至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渗出减少、两次以上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停止灌洗后继续常规换药,直至伤口愈合。随访观察6例患者全身和局部感染控制情况,包括体温、伤口红肿、压痛、波动、渗出及窦道。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摄患侧关节标准X线片,观察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骨膜反应等征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髋、膝关节功能。结果:6例平均灌洗(12.7±5.7)次(范围6~18次)。出院后随访(42.1±13.4)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切口愈合均良好,无红肿渗出,无全身和局部感染征象;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关节假体周围存在骨质溶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征象。6例均未见感染复发。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4.67±0.82)分( F=24.79, P<0.001);5例髋关节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分别为(70.00±8.92)分、(76.40±7.23)分、(81.40±6.07)分、(82.80±4.87)分、(83.2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高于术前的(22.40±12.74)分( F= 43.74, P<0.00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时KSS评分分别为50、75、80、88、90、90分。治疗期间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患者死亡。 结论:对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再次手术清创治疗存在明确禁忌或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时,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obileNet对床旁胸部X线平片分类研究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obileNet的深度学习对床边胸部X线平片(胸片)分类诊断及提高工作效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床旁胸部X检查患者的胸片6 320张,正常组885张、肺炎组1 927张、胸腔积液组373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3 135张。选择其中350幅图像作为验证集,其剩余图像按照8∶2比例使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训练集4 775张和测试集1 195张。采用两种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1和MobileNetV2构建床旁胸片分类模型,并基于此设计了两种微调策略,共生成了4个模型,分别是MobileNetV1_False(V1_False)、MobileNetV1_True(V1_True)、MobileNetV2_False(V2_False)、MobileNetV2_True(V2_True)。4个模型分别对所有胸片进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类,第一阶段建立二分类模型,即将所有胸片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第二阶段建立四分类模型,即将所有胸片分为正常组、肺炎组、胸腔积液组和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采用准确度(Ac)、精确度(Pr)、召回率(Rc)、F1评分(F1)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性能。结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V1_True和V2_True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c、Pr、Rc、F1均高于V1_False和V2_False模型;且V1_True模型的分类效果优于其他模型。验证集中V1_True模型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类Ac[分别为95.71%(335/350)和93.43%(327/350)],均高于放射科主治医师的分类Ac[第一阶段:90.29%(316/350);第二阶段:87.14%(305/350)]。V1_True模型对验证集350张床边胸片的识别时间(平均17 s)明显少于放射科主治医师(平均300 min)。结论:V1_True模型是对床边胸片分类的最优MobileNet模型,其应用于临床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地从床边胸片识别患者的肺部病变信息,亦有利于提高放射科的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实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的初步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术中实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在大气泡法辅助暴露角膜后弹力层的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大气泡法辅助暴露角膜后弹力层DALK的92例(92只眼)单眼角膜基质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3例(53只眼),女性39例(39只眼);年龄为(53.2±16.0)岁。所有患眼术中均在初步剥除角膜病灶后行iOCT扫描,确定进针注气位置及深度;完整剥除角膜病灶后,观察角膜植床后弹力层完整性;缝合角膜植片后,观察角膜植片与植床贴附情况,角膜植床有无皱褶。记录根据iOCT扫描结果确定手术操作的情况、术中角膜植床后弹力层穿孔情况、术后角膜及角膜植床厚度、术后视力、术后角膜散光度数等。结果:在92只眼中,62只眼(67.4%)iOCT扫描结果显示角膜植床厚度约为1/2角膜厚度,且各方位厚度较为均匀,从角膜植床中央进针注入无菌空气,分离角膜植床后弹力层与基质层;30只眼(32.6%)因iOCT扫描结果显示角膜植床各方位厚度不均匀,故注气针头须避开角膜植床中央变薄区域,在角膜植床旁中央进针注入无菌空气。在iOCT扫描指导下,89只眼(96.7%)术中未发生角膜植床后弹力层穿孔,3只眼(3.3%)在手工剖切角膜植床过程中发生穿孔。iOCT扫描发现并引导平复角膜植床中央直径5 mm区域后弹力层皱褶20只眼。术后角膜总厚度为(578.95±108.26)μm,角膜植床厚度为(36.06±23.11)μm。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57±0.25(logMAR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61±1.27( P<0.001)。术后6个月角膜散光度数为(2.72±2.44)D。 结论:在大气泡法辅助暴露角膜后弹力层的DALK术中,应用iOCT扫描可为术者提供安全引导,以采取正确的手术操作,降低角膜植床后弹力层穿孔风险,减少角膜植床皱褶,利于角膜层间贴合,从而提高患者的术后视觉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技术应用于菌群移植的2 26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技术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1 898例)和东部战区总医院(369例)接受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进行菌群移植治疗的2 267例患者,其中男性886例,女性1 381例;年龄(48.3±14.4)岁。评估置管成功与否、患者对置管的耐受情况以及置管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通过电话、门诊及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各类疾病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年时的临床治愈及临床改善情况。结果:2 267例患者盲插置管成功率为98.9%(2 241/2 267),其中2 158例(95.2%)患者在首次操作后2 h经X线摄片证实在位。2 241例盲插置管成功的患者中,置管操作时间(6.9±1.4)min,插入鼻空肠管长度(98.3±7.4)cm。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疼痛感受程度的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2.6±0.3)分;置管成功后留置时间为(48.1±13.6)d,在留置过程中患者鼻咽部置管疼痛的NRS评分为(2.7±0.3)分。2 241例患者出现鼻咽疼痛189例(8.4%)、咽喉部异物感295例(13.2%)、鼻腔少量出血22例(1.0%)、流涕45例(2.0%)、2例(0.1%)轻度误吸和4例(0.2%)低热,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2 241例患者接受菌群移植疗程(1.6±0.5)次,随访发现,不同疾病患者经菌群移植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操作安全简单可行,患者在菌群移植过程中的耐受度及依从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和演变、病原学、治疗过程及结局,从而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经验。结果:本组3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特征:均有明确的禽类、鸟类、野生动物接触史,高热(体温>39 ℃)、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病情进展迅速,以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为主要表现,对心、肝、肾的损伤较轻;实验室检查:C -反应蛋白(CRP,均>200 mg/L)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0.90)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WBC)和降钙素原(PCT)升高不明显;影像学检查:胸部CT表现为肺部炎性浸润伴间质性改变,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胸部X线表现为大片状模糊阴影,呈扇形或楔形,达胸膜边缘。治疗7 d行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CR)显示病灶缩小、渗出减轻,治疗11~13 d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确诊依赖于宏基因病原微生物DNA高通量基因检测;对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患者经抗感染治疗2~3 d后体温降至正常,均为10 d后撤离有创机械通气。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总病程20~30 d。结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病情危重,中重度ARDS及休克多见;早期诊断有赖于基因检测,经合理救治,患者愈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30年间四次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现状横断面调查结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30年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我国1993、2001、2009和2014年4次儿科ICU现状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就2014年结果与前3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主要内容包括参与调查的省份和医院数量、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开展的技术项目。并将2014年调查仪器设备配置率、技术项目开展率和2016年"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简称"2016年建议")进行比较。结果:4次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其中少部分项目在某次或多次调查未统计具体数据。(1)1993、2001、2009和2014年参与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医院数分别为14省20家、17省27家、25省33家和25省108家。(2)1993、2001、2009、2014年医师/床位比分别为0.7∶1、0.8∶1、(0.4~0.5)∶1和0.5∶1;护士/床位比为1.1∶1、1.4∶1、(1.1~1.7)∶1和1.3∶1。(3)1993、2001、2009和2014年多功能监护仪配备情况分别为0.4台/床、0.5台/床、1.1~1.4台/床和1.0台/床;有创呼吸机分别为0.5台/ICU、0.5台/床、0.6台/床和0.4台/床。2001、2009和2014年血气分析仪配备率分别为60.0%、100.0%(33/33)和88.0%(95/108),床旁X线摄片机分别为70.0%、93.9%(31/33)和90.7%(98/108)。2009和2014年调查无创呼吸机配备率分别为69.7%(23/33)和92.6%(100/108)。2014年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床旁持续血液净化装置配备率分别为10.2%(11/108)和45.4%(49/108)。1993、2001、2014年输液泵配备情况分别为0.5台/ICU、1.1台/床和1.7台/床。(4)2014年有创通气开展率为100.0%(108/108)。2009、2014年调查高频通气开展率为78.8%(26/33)和38.0%(41/108)。2014年调查无创通气开展率为89.8%(97/108)。2001、2009和2014年调查血液净化开展率分别为22.0%、69.7%(23/33)和47.2%(51/108)。2001、2009和2014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开展率分别为48.0%、97.0%(32/33)和24.1%(26/108)。2001和2014年一氧化氮吸入开展率为24.0%和9.3%(10/108)。2009和2014年分别有6家和7家医院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5)与"2016年建议"比较,2014年除多功能监护仪外其他仪器配备均未达标,开展技术除常规机械通气外也均未达标。2001年原始数据无绝对值,故未呈现。结论:与前3次调查相比,2014年调查PICU区域普及率明显升高,床位数成倍增长,设备配置及开展技术有显著提升,与"2016年建议"相比仍有差距,专业人员相对匮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应用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专利号:202 023 219 898.1)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拟行床旁胸片摄影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3±2.0)d(0~10 d),按常规工作流程对患儿胸部进行摄影;试验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3.1±2.2)d(0~12 d),采用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对患儿胸部进行摄影。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所用时间、重拍率及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诊断医师评分及患儿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8、3.82, P<0.001)。试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7.84, P<0.05)。试验组检查平均耗时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应用床旁X射线摄辅助器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检查时间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降低患儿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移动DR床旁胸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泵角度评估的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讨移动DR床旁胸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泵角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自2019年3月我院开展第三代连续流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临床实验以来,接受手术的患者共24例.根据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对所有患者术后当天、ICU期间连续拍摄的每张床旁胸片进行图像质量评级,测量等级为优的床旁胸片以及转出ICU后第1张心脏远达片的辅助装置流入管冠状角,以流入管冠状角作为泵角度的评估指标,比较术后当天与ICU最后1天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评估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比较ICU最后1天床旁胸片与心脏远达片流入管冠状角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分析术后当天床旁胸片流入管冠状角与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及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胸廓横径、术前心胸比率的相关性.结果:24例患者术后当天与ICU最后1天的冠状角[分别为(31.8±24.7)°和(30.0±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观察者间可重复性好(术后当天冠状角ICC=0.999,P<0.01;ICU最后一天冠状角I CC=0.997,P<0.01).连续测量的冠状角大小变化主要受心影大小变化及投照体位的影响.ICU最后1天与心脏远达片冠状角[(32.1±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冠状角仅与患者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有弱的负相关性(r=-0.442、-0.554,P值均<0.05).结论:24例患者ICU期间泵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使用移动DR床旁胸片对泵角度进行评估是可行的,可以为泵角度的随访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依据;较低的体重及体质量指数可能与较宽的冠状角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床旁腹部卧位X线检查的新生儿气腹征象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床旁腹部卧位片上的新生儿气腹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新生儿气腹的床旁腹部卧位片上气腹征象.结果 52例新生儿气腹中2例未见穿孔点;50例为消化道穿孔,胃、小肠及大肠穿孔分别为22例、17例及11例;穿孔原因以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最多见.43例仅拍摄正位片,均见气腹征象;9例拍摄正位片+侧位片,其中6例正位片和侧位片均见气腹征象,3例仅侧位片见气腹征象.气腹征象包括肝镰状韧带征38次、足球征37次、Rigler征22次、肝圆韧带征21次、肝区透亮影10次、反"V"征9次、阴囊积气6次、三角征5次、Cupola征4次及海豚征1次.46例见2个及以上征象,31例见3个及以上征象.气腹征象在胃、小肠及大肠穿孔3组间的差异除阴囊积气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气腹在床旁腹部卧位片上可见肝镰状韧带征、足球征、Rigler征及肝圆韧带征等多种征象,认识上述征象有利于快速准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导丝回弹试验在神经内科ICU患者床旁盲插鼻肠管位置判断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导丝回弹试验在神经内科ICU患者床旁盲插鼻肠管位置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ICU住院需行床边盲插鼻肠管的患者102例,每例患者在鼻行肠管置管过程中逐一采用导丝回弹试验、回抽负压试验、回抽液pH值测定、听诊气过水声4种判断方法,判断鼻肠管的尖端是否已达幽门.在置管完成后,行X摄片检查确认肠管位置,判断各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符合率.结果 导丝回弹试验在床旁盲插肠管管道位置的判断中,诊断符合率96.1%,灵敏度97.8%,特异度83.3%,Kpappa=0.81,与X摄片检查结果一致性最好,准确率最高.结论 导丝回弹试验在床旁盲插肠管管道位置的判断中,准确率最高,判断结果与X线腹部平片最为接近,适合神经内科ICU患者床旁盲插鼻肠管置入后,先用本方法初步判断通过幽门,之后再行X线腹部平片定位,减少了反复拍X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