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旁多脏器超声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床旁多脏器超声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200例,其中撤机成功组127例,撤机失败组73例,均行床旁多脏器超声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膈肌增厚率(DTF)、膈肌移动度(DE)、肺超声评分(LUS),比较两组上述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床旁多脏器超声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 撤机失败组LVEF、DTF、DE均低于撤机成功组,LUS高于撤机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US为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08,P<0.05),LVEF、DTF、DE均为独立保护因素(OR=0.764、0.811、0.76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US、LVEF、DTF、DE及其联合应用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767、0.814、0.777、0.900,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参数单独应用(Z=5.224、5.435、4.755、5.725,均P<0.05).结论 床旁多脏器超声在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心肺超声对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心肺超声对肺水肿或肺炎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52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以胸部CT为诊断金标准,其中68例为肺水肿所致急性呼吸困难,84例为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查和床旁心肺超声检查.统计常规检查、床旁心肺超声对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检测结果,采用Kappa检验分析常规检查、床旁心肺超声与胸部CT诊断的符合情况,比较常规检查与床旁心肺超声对肺水肿或肺炎引起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常规检查及床旁心肺超声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心肺超声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检查(P<0.05).床旁心肺超声诊断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总符合率为84.21%,高于常规检查的75.00%(x2=3.971,P=0.046),经Kappa 一致性检验,Kappa=0.625、0.731.常规检查及床旁心肺超声鉴别诊断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AUC分别为0.709、0.805,联合检查鉴别诊断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AUC为0.923.[结论]床旁心肺超声对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其中常规检查联合床旁心肺超声对肺水肿或肺炎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病史及床旁试验(如冰袋试验、疲劳试验、睡眠试验等)、血清抗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肌肉特异性络氨酸激酶抗体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4抗体)测定及电生理学检查(重复神经刺激、单纤维肌电图).不同辅助检查的合理组合有助于提高其对OMG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OMG的治疗方法有对症治疗和免疫抑制(IS)治疗.眼肌麻痹患者通常需要糖皮质激素(GC)治疗.GC停药后复发或对GC不耐受的患者可能需要其他IS疗法,包括传统免疫抑制剂甚至靶向生物制剂.对症治疗疗效不好、不愿接受IS治疗或有IS治疗禁忌证、或表现为难治性乙酰胆碱受体抗体+OMG的患者,早期胸腺切除也是一种积极的治疗选择.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在OMG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OMG的认识,促使临床医师对OMG尽可能实行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弹力图联合床旁B超指导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床旁B超指导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北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置管组在置管前B超检查双侧颈内静脉,选择内径较大、充盈良好的血管及部位置管,若双侧颈内静脉均不充盈,补液改善后再穿刺;同时在TEG监测下根据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选择抗凝、抗血小板或降低血黏度等药物抗栓;每日B超监测置管颈内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现置管静脉塌陷或血流缓慢,则查找原因并予以改善,一旦发现血栓形成,拔除导管。常规置管组优先选择右侧颈内静脉并根据体表标志穿刺置管。两组其他治疗均按常规方案执行。记录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情况。结果:最终纳入97例患者,其中联合置管组51例,常规置管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Caprini)、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高出血风险比例、疾病类型、凝血障碍比例、置管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置管组抗凝治疗比例高于常规置管组(66.7%比30.4%, P<0.01),且血栓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置管组(39.2%比78.3%, P<0.01),形成的血栓也明显小于常规置管组〔cm 3:0.077(0.047,0.089)比0.341(0.070,0.378), P<0.0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基于TEG及床旁B超指导下的集束化抗栓措施能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发生率,且形成的血栓较小,未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即时凝血检测用于心血管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接受心血管手术的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21年全国心血管外科手术量近28万例,比2020年增加了25% [1]。心血管手术术式复杂、术前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调节出凝血药物的使用及体外循环的影响(血液稀释、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损伤、纤溶亢进、肝素的不完全逆转及肝素反弹等) [2],可能是围术期大量失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目前,围术期出凝血管理仍是一个挑战,麻醉医生对于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迎难而上,即时准确地找出围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为患者平稳麻醉提供保障。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耗费时间长,仅反映凝血过程的某个阶段,无法准确判断异常出血原因,以及影响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阶段和因子成分,且围术期出凝血是动态过程,未及时判断原因可能导致延迟或不适当的治疗。即时凝血检测(又称床旁凝血检测)可部分弥补传统凝血功能检查的局限性,快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并实施有的放矢的靶向治疗。本文就即时凝血检测用于心血管手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心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置管,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置管时间[(23.2±7.1)min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WI组仅置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管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例。均未行清创手术,聚维酮碘灌洗在床旁操作。广泛消毒铺巾后,用血管钳探查切口是否存在与假体相通的窦道和脓性分泌物,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周围重要组织并保护。在血管钳保护下,注入质量浓度为50 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 ml进行关节腔灌洗。24 h后重复操作,每天1次,直至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渗出减少、两次以上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停止灌洗后继续常规换药,直至伤口愈合。随访观察6例患者全身和局部感染控制情况,包括体温、伤口红肿、压痛、波动、渗出及窦道。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摄患侧关节标准X线片,观察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骨膜反应等征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髋、膝关节功能。结果:6例平均灌洗(12.7±5.7)次(范围6~18次)。出院后随访(42.1±13.4)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切口愈合均良好,无红肿渗出,无全身和局部感染征象;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关节假体周围存在骨质溶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征象。6例均未见感染复发。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4.67±0.82)分( F=24.79, P<0.001);5例髋关节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分别为(70.00±8.92)分、(76.40±7.23)分、(81.40±6.07)分、(82.80±4.87)分、(83.2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高于术前的(22.40±12.74)分( F= 43.74, P<0.00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时KSS评分分别为50、75、80、88、90、90分。治疗期间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患者死亡。 结论:对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再次手术清创治疗存在明确禁忌或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时,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氯和IL-6联合凝血指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氯离子(Cl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从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诊治的292例AP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例患者,按分类标准将其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63例)和非SAP组(69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并计算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ISAP)评分。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各指标对AP严重程度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2例AP患者。SAP组血清IL-6、D-二聚体、FDP水平及BISAP评分均明显高于非SAP组〔血清IL-6(ng/L):62.73(21.54,187.47)比8.22(4.13,14.70),D-二聚体(mg/L):5.36(2.94,8.25)比0.94(0.42,2.21),FDP(mg/L):13.54(6.76,22.45)比3.20(2.50,6.10),BISAP评分:2.00(1.00,3.00)比1.00(0,2.00),均 P<0.05〕,而血清Cl -水平则明显低于非SAP组(mmol/L:97.90±4.86比101.73±4.32,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优势比( OR)=1.02,95%可信区间(95% CI)为1.01~1.04〕、D-二聚体( OR=1.21,95% CI为1.05~1.40)水平升高及Cl -( OR=0.88,95% CI为0.79~0.98)水平降低是AP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6、Cl -、D-二聚体、FDP联合检测预测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较大(为0.89),敏感度(82.50%)及特异度(85.50%)较高。 结论:相比单一指标检测,血清IL-6、Cl -、D-二聚体、FDP联合检测对AP病情的判断更为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患者床旁超声显示双肺不对称征象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显示双肺不对称征象的临床意义,以期对肺部疾病的诊治及肺部超声检查流程加以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肺部超声提示双肺不对称征象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肺部超声影像资料与临床诊断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查阅535例重症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排除无法获得清晰肺部超声图像及双肺对称征象患者469例,最终共66例在住院过程中超声显示双肺不对称征象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以单侧胸膜滑动征消失或肺点为表现的气胸占25.76%(17例),以单侧局灶性B线、碎片征、组织样征为表现的肺炎占18.18%(12例),31.82%表现为单侧液性暗区的胸腔积液(21例),以单侧局部肺实变及支气管充液征等为表现的痰液阻塞致肺不张占12.12%(8例),以单侧肺搏动征为表现的气管插管过深占7.58%(5例),上述超声诊断均经X线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1例单侧局灶性B线患者转外院治疗,2例单侧胸膜滑动征消失或单侧肺搏动征患者猝死,临床未能明确诊断(占4.54%)。结论:肺部超声不对称征象提示患者存在需及时处理的肺部疾病;双侧对比的肺部超声检查流程有助于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