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后低密度异物存留致慢性骨髓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48岁,平素身体健康.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足骰骨骨囊肿,行"囊肿切除+同种异体骨移植"手术治疗.术中骰骨开窗后,见透明液体流出,碘伏消毒并反复冲洗后,咬除部分硬化骨壁,同种异体骨填充囊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与显微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显微内窥镜(MED)技术行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行手术治疗的86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UBE组45例,MED组4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观察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前、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33个月的随访,UBE组较MED组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卧床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和ODI的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UBE组手术优良率为91.11%,MED组为9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神经根牵拉致麻木乏力1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MED组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术后神经根牵拉致麻木乏力2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UBE技术与MED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相似,UBE技术较MED技术手术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F/b EVAR)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6例运用3D打印辅助F/b EVAR治疗的复杂性胸腹主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TAAA患者共计重建95支内脏分支动脉,技术成功率97.89%(93/9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03±4.15)个月;5例术后发生Ⅲc型内漏,4例随访后消失,1例范围缩小,瘤体未扩大。1例患者发生Ⅰc型内漏,在远端增加一枚支架后内漏消失。随访期间主动脉CTA提示1例患者肾动脉支架闭塞,余内脏分支血管血流畅。随访无脏器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和全因死亡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F/b EVAR微创修复TAAA是一项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技术手段,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在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60)和对照组( n=60)。两组均给予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其中观察组术中应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程度,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术中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导管到位时间分别为(110.20±23.32)min、(11.32±2.0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支架到位率、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5.00%和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为(32.29±7.11)%,明显轻于对照组[(44.43±8.15)%, P<0.05]。术后1个月两组MoC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侧支循环闭塞、血管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支架处再狭窄、颅内出血、再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 P<0.05)。 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有较好的价值,有利于提高支架到位率和操作成功率,改善血管狭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质疏松羊模型中胸椎骨膜的结构与细胞特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绵羊和正常羊模型深入研究胸腰段椎体骨膜在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结构和细胞变化,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提供潜在的关键治疗靶点和理论基础。方法:选用8只健康状态相似的成年雌性小尾寒羊,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 n=4)和正常组( n=4)。骨质疏松组实施卵巢切除术、低钙饮食和甲强龙注射以诱导小尾寒羊的骨质疏松状态。卵巢切除术后4个月,取出T 12椎体。利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骨小梁体积、厚度和数量,利用HE染色组织学评价骨膜的厚度和细胞数量,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价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正常羊相比,骨质疏松羊的骨小梁相对体积(BV/TV)、厚度(Tb.Th)和数量(Tb.N)明显降低[(22.708±0.973)%比(35.409±1.254)%,(8.970±0.473)μm比(10.432±0.392)μm,(0.025±0.000)mm -1比(0.035±0.004)mm -1,均 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增加[Tb.Sp (27.385±0.318)μm比(21.935±2.101)μm, P<0.05]。HE染色呈现典型的开窗小梁结构,骨质疏松羊骨膜的形成层和纤维层更厚,并且形成层的细胞数量更多(均 P<0.05)。标准化后,TRAP和ALP染色显示骨质疏松羊的TRAP +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而形成层和纤维层骨膜的ALP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质疏松羊的骨膜与正常羊相比在结构和细胞群上存在差异,表现为更活跃的骨吸收,而骨形成活性相当。以骨膜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像融合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影像融合(fusion imaging,FI)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9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FI技术分为两组,分别为FI+组,FI-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结果。结果:29例患者,年龄(70.3±7.3)岁,其中男24例(82.8%)。FI+组14例,FI-组15例。技术成功率96.5%(28/29)。FI+组造影剂使用量明显低于FI-组[(169±23)ml对(201±20)ml, P=0.040];FI+组手术时长明显低于FI-组[(209±53)min对(306±24)min, P=0.005];两组间失血量及曝光时间未见明显差异。造影剂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发生率3.4%(FI+0对FI- 6.7%, P=0.33);随访期间再干预率6.9%(FI+0对FI-13.3%, P=0.16)。 结论:FI在复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准度,该辅助技术有效减少了术中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及造影次数,降低了手术质量相关再干预风险。该技术仍需要长期的研究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支支架与开窗支架在短锚定区胸主动脉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Castor单分支支架及体外开窗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以Castor分支支架或体外开窗支架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184例,应用Castor分支支架99例,体外开窗支架8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围手术期及随访期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并发症等。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术后的无不良事件生存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手术成功率100%。Castor组重建其他分支血管2例,开窗组中双开窗12例。Castor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窗组,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比例高于开窗组,随访期内漏率明显低于开窗组( 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新发夹层或动脉瘤率、分支支架狭窄率、二次手术干预率、假腔血栓化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astor组无不良事件生存率略高于开窗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stor分支支架与体外开窗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近中期疗效良好,均为重建LSA及其他分支动脉安全有效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有利于全颜面部修复术中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颜面部修复仍然是当代医学的一大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可视化手段评估皮瓣血管情况及血流灌注,术中的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仍然面临较大风险,使得面部的立体修复受到阻碍。该文主要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全颜面部修复术中指导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的作用。该团队于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了10例烧伤后全颜面部瘢痕患者(年龄为5~59岁),均采用扩张预制皮瓣行全颜面部修复,术中鼻孔、唇部及眼部的开窗及器官成形均是在采用ICGA评估皮瓣血流灌注下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五官外形恢复良好。该病例研究表明ICGA可提高全颜面部修复术中皮瓣开窗的安全性,并有助于面部器官成形,可实现全颜面部修复从二维修复向三维修复的跨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分为A组(26例)和B组(29例)。A组患者行标准孙氏手术(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B组患者行改良孙氏手术并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截瘫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及乳糜胸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及截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替换术中,采用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流程,降低胸导管、喉返神经损伤及内漏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种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腔上颌窦瘘是指口腔与上颌窦发生的病理性连通。由于上颌窦底骨板的缺损,在缺牙区进行种植治疗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例,上颌窦底缺损直径大于5 mm。一期手术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及位点保存术;二期手术行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治疗重建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获得较理想的美观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