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木腐真菌作为木材分解的主要类群,物种极为丰富,影响和调节着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土壤形成和碳收支等关键生态过程.功能性状能够反映生物对生境的响应和适应,能有效联系物种个体特征与环境变化,提高对物种功能性状的认识有助于揭示物种共存的机制.本文回顾了木腐真菌功能性状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木腐真菌功能性状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木腐真菌在传播、扩散和定殖的性状特征,菌丝生长与获取营养物质的功能性状,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类群,木腐真菌降解倒木过程中的多种酶及相关酶基因特征,并介绍了目前木腐真菌研究通用的功能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尽管上述研究对于了解木腐真菌的功能性状已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真菌种类繁多、性状多样,目前对真菌功能性状的研究并不系统深入.提高对木腐真菌物种功能性状作用的认识,包括木腐真菌物种共存、群落构建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可以加深对真菌群落功能机制性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循环复幼对水曲柳生长繁殖及生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解决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因年龄效应而导致的插穗生根能力在3年生后显著下降的问题,以4年生水曲柳实生苗为研究对象,探究循环扦插复幼对克服年龄效应的作用,尤其是循环次数和截干处理2个关键因素对水曲柳萌蘖、生长和扦插生根的影响,以及循环复幼过程中水曲柳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循环复幼次数的增加和截干处理都能提高水曲柳的复幼程度,呈现萌生枝数量增加、枝条细化、茎节缩短的特征,同时显著提高扦插再生能力.在循环复幼次数达到3次且叠加截干处理时,与未循环复幼相比萌枝数量提高了6.56倍,生根率提高了7.44倍.循环复幼1~3次,植株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水平提高,赤霉素(GA3)水平在第3次时才显著提升,而脱落酸(AB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循环复幼后植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这些生理指标变化都与植株幼化状态相符.可见,循环复幼可有效恢复幼化状态,诱导水曲柳形成较高IAA、GA3和较低ABA水平的萌枝,同时降低了抗氧化酶活性、MDA与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实现水曲柳复幼,从而提高扦插生根率,实现水曲柳良种的快速高效无性繁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循环肿瘤细胞的响应性分离、释放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从肿瘤组织上分离并进入淋巴系统或血液的细胞,虽然在体液中数量极少却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CTCs包含完整病理信息,可通过对CTCs的分离、富集和分析来提取这些能够指导癌症诊治的信息,从而显著改善癌症的监测效率和预后状况.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使用CTCs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技术可以实现肿瘤信息的特异性检测和动态持续检测并减轻患者痛苦.为了实现CTCs的检测,首先必须将CTCs从体液中分离,分离后则需要将其释放富集,本文将详细描述CTCs的响应性分离(包括光、介电泳、声波电泳和磁泳)、化学分离(特异性分子和拓扑结构)和响应性释放(包括光、电、热、pH、酶响应以及可降解基底)的最新研究进展.响应性分离利用CTCs与血细胞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化学分离利用特异性识别来捕获CTCs.这些先进的分离和释放的技术具备细胞损伤低和特异性高的特点,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条件.目前CTCs检测可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检测,本文在最后讨论了CTCs对各种癌症(如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SAH病人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脑积水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防治脑积水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SAH病人,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脑积水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SAH病人脑积水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卡方、Wald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价值.结果:236例aSAH病人脑积水发生率为14.83%(35/236).动脉瘤位于后循环[OR=4.443,95%Cl(1.028,19.201)]、出血破入脑室[OR=5.842,95%Cl(2.212,15.428)]、蛛网膜下腔出血厚度≥5 mm[OR=3.440,95%CI(1.120,10.568)]、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OR=3.951,95%Cl(1.213,12.869)]、颅内感染[OR=5.092,95%Cl(2.326,11.147)]、脑脊液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水平[OR=5.112,95%Cl(1.283,20.368)]、脑脊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OR=6.530,95%Cl(2.302,18.521)]是aSAH病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脑脊液净化[OR=0.365,95%Cl(0.154,0.865)]是aSAH病人发生脑积水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对aSAH病人发生脑积水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CI[0.892,0.961],预测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6.07%.结论: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厚度≥5 mm、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TGF-β1水平、脑脊液MMP-9是aSAH病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脑脊液净化是aSAH病人发生脑积水的保护因素,临床可据此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进一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磺酸萘莫司他体外抗凝在血液透析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高危出血患者行HD治疗时使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mesylate,N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23年1月—202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HD治疗存在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60例,随机化分为NM抗凝组(抗凝组)和无抗凝剂组(无抗凝组)各30例.比较2组H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抗凝组体外循环管路使用时间更长(t=5.118,P<0.001)、透析器平均使用寿命更长(t=4.691,P<0.001)、静脉压报警干预次数更少(c2=4.691,P<0.010)、0~I级抗凝有效率更高(c2=24.300,P<0.001)、单室模型尿素清除指数(spKt/V)更高(t=17.456,P<0.010);抗凝组跨膜压报警干预次数及透析器更换次数均为0次.抗凝组透析管路肝素泵前的血液管路(A采血点)检测的HD治疗前、治疗1h、2h、3h、治疗结束时以及透析结束后15min位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对侧肢体(C采血点)检测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无统计学差异(F=0.132、1.708、0.025、1.394、0.849、0.993,P=0.985、0.135、1.000、0.229、1.106、0.424);位于透析器后的血液管路(B采血点)检测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在HD治疗1h、2h、3h、结束时变化无统计学差异(F=0.297,P=0.914).2组均未发生过敏反应、高血钾、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结论 NM作为血液透析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的抗凝剂,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河南省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人副流感病毒3型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河南省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中人副流感病毒3型(HPIV3)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基因特征。方法:对河南省漯河市采集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病例标本和郑州市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标本进行人副流感病毒(HPIVs)核酸检测,HPIV3检测阳性标本使用RT-PCR法进行HN基因扩增并测序,使用CExpress以及MEGA7.0软件进行序列编辑、进化树构建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漯河市和郑州市共采集ARI咽拭子标本374份,其中HPIV3核酸检测阳性标本20份(5.3%),对阳性标本进行靶基因扩增后获得18条序列,经分析全部为C3亚群,其中有16条序列为C3f基因型,有2条序列为C3a基因型。18株HPIV3的HN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6%~100.0%和99.3%~100.0%,与原株型Wash/47885/57相比差异较大,发生了12处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其中H295Y、I391V、D556N和I53T是功能相关突变位点。与流行株China/BCH4210A/2014相比同源性较高,未发生共同的氨基酸突变,未发现新的功能相关突变位点。结论:河南省近年流行的HPIV3为C3亚型的C3f和C3a分支,可能建立了本土循环流行。应对HPIV3的C3亚型进行持续深入的监测,为防控HPIV3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肝中静脉显露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肝中静脉(MHV)显露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下半肝切除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显露MHV将患者分为显露组和非显露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腹腔镜下半肝切除的58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22.0~75.0(49.8±12.1)岁,MHV显露组患者30例,非显露组患者28例。两组患者年龄、Child-Pugh评分、疾病谱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3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中显露组2例,原因为严重的CO 2气体栓塞导致循环不稳和不易控制的术中出血各1例,非显露组1例为术中较多出血而中转开腹。显露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非显露组手术时间长[(240.8±80.6)min比(185.8±5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显露组患者术后第3天ALT低于非显露组[(150.8±80.6) U/L比(287.6±110.2)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MHV为导向的解剖性腹腔镜半肝切除是符合精准外科理念的手术方式,是安全可行的,其手术难点在于如何快速安全的找到MHV主干及出血的可靠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对ICU肺炎患儿疗效及呼吸功能和VAP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肺炎患儿疗效及呼吸功能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呼吸循环参数、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C反应蛋白(CRP)、氧合指数、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SpO 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 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VAP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乳酸水平和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氧合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物(FDP)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护理后,可明显缓解ICU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ICU肺炎患儿的呼吸循环参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呼吸道上皮细胞感染人偏肺病毒与核心代谢途径的改变有关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是导致婴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微阵列数据的通路分析表明,影响hMPV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的20%基因与代谢有关。研究发现,在hMPV感染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糖酵解途径酶己糖激酶2、丙酮酸激酶M2和乳酸脱氢酶A的水平,以及属于己糖胺生物合成和糖基化途径的酶的水平均显著上调。另一方面,属于三羧酸循环的大多数酶的表达显著减少,己糖激酶2和糖基化酶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的抑制导致hMPV滴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hMPV感染引起的代谢变化在病毒生命周期中起主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