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适合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早期康复方案,并探讨其临床效果,以促进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文献查询、课题组讨论及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康复方案。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6例行颈后路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按照颈椎手术后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观察组给予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早期康复方案干预,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术后12个月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和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JOA、NDI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2个月发现,两组患者的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55, P=0.101);观察组的NDI评分[(17.68±5.73)分]低于对照组[(27.39±1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46, P<0.01);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1.59±0.86)分]低于对照组[(2.31±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01, P<0.01)。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科学、可靠,有助于提高颈椎病患者术后的颈椎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减少轴性疼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发展与创新看微创理念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椎后路减压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40多年来,各国学者在探索颈椎后路减压与颈椎功能的保护与重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微创脊柱外科这个“新理念”,激发了经肌间隙入路颈椎管扩大术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新进展”。它较好地实现了在颈椎后路减压的同时,保护和重建颈椎结构与功能的目标。这些成绩不仅源于微创脊柱外科理念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具体实践,也展示出脊柱外科医师对实现颈椎“原生态”手术理念的执着与永无止境的追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0±10.5岁(38~72岁),病程15.0±6.3个月.其中三节段者3例,四节段者6例,五节段者10例,共166个椎板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C2~C7 Cobb角).结果:19例手术时间为49~ 133min(114.0± 19.9min),术中出血量100~375ml(219.0±70.5ml).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5d后头痛逐渐缓解.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8年,平均7.00±0.76年.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0.0±6.9)%.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颈椎活动度、C2~C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的166个椎板中,术后3个月发生骨性愈合有112个,愈合率为67.5%;术后1年发生骨性愈合有122个,愈合率为73.5%;末次随访时发生骨性愈合有128个,愈合率为77.1%.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及螺钉位置良好,无钛板、螺钉断裂及螺钉松动.结论: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内镜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内镜的治疗策略.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采用后路和前路经皮内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28~66岁,平均52.2岁.患者均有神经根性症状,23例有轻度脊髓病症状(Nurick分级0~3级),3例多节段椎管狭窄者合并巨大突出者有严重脊髓病症状(Nurick分级4~5级).术前轴位MRI显示椎间盘突出顶点位于脊髓外侧者31例,为外侧型;椎间盘突出顶点不超过脊髓外缘者20例,为中央型.除3例外侧型突出伴骨化和椎间孔狭窄外,其余48例均为软性突出.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外侧型突出采用后路经皮内镜,在椎板间隙外缘和关节突内缘交界处的“V”点呈“钥匙孔”(keyhole)样开窗,显露硬膜囊外缘和神经根,沿神经根减压松解、摘除突出或游离的髓核;中央型突出采用前路经皮内镜,于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经皮穿刺,X线透视下经椎间盘置入工作套管到达椎间隙后缘突出物基底部,摘除突出髓核直至硬膜囊松弛、搏动良好;3例合并多节段严重椎管狭窄者同期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中情况,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1个月,评估术后疗效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时间45~150 min,平均90 min.3例椎间盘突出骨化伴椎间孔狭窄者未发现突出髓核,充分显露松解神经根后症状缓解;1例开窗偏外暴露了椎动脉,未能显露脊髓和神经根,术后症状部分缓解;27例摘除突出或游离的髓核,其中1例术后出现手术侧肌力一过性下降,2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自术前(8.9±1.6)分降至(0.5±0.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自术前32.8%±4.2%降至2.3%±1.9%.前路内镜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80 min.均摘除突出和破碎的髓核,探查后纵韧带和硬膜囊,其中1例因显示不清咬破硬膜囊;随访时VAS自术前(6.9±2.3)分降至(0.9±0.8)分,ODI自术前40.1%±8.6%降至5.6%±3.0%,26例合并脊髓病症状者均改善Nurick分级1级或以上.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显示颈椎序列良好,椎间隙高度后路组较术前降低(0.4±0.3) mm,前路组较术前降低(1.0±0.6) mm,均未见后凸畸形.结论 经皮内镜为部分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微创治疗措施,椎间盘突出顶点在脊髓外侧者可以采用后路脊柱内镜,椎间盘突出顶点在脊髓腹侧的软性突出、无明显椎间隙塌陷、失稳者可以选择前路脊柱内镜,但术后存在椎间隙塌陷,远期效果及应用价值有待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3椎板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3椎板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该术式减少轴性疼痛的机制.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共收治OPLL患者133例,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42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改良手术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9~77岁,平均(56.2±9.75)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C6椎板单开门、C7椎板上半部分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标准手术组)患者20例,即C3~C7椎板单开门减压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41~75岁,平均(53.7±8.23)岁.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疗效评价采用颈椎生理曲度及活动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29个月,平均(22.9±4.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改良手术组患者NDI平均为6.56%±4.78%,优于标准手术组9.25%±7.63%.改良手术组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VAS评分低于标准手术组,此后随访期间两组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术后颈椎曲度平均为12.32°±8.26°,标准手术组为11.56°±8.05°,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为39.68°±5.52°,标准手术组为33.5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19%)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加重或新出现轴性症状,改良手术组3例(13.6%),标准手术组5例(3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切口感染、椎板塌陷、术后再关门、内固定失败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3椎板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手术减压效果满意,相较标准的椎管成形术更微创,且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并保持颈椎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CMEL)对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8例CMEL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随访时长、椎间盘突出类型等信息,通过MRI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按Odom标准及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疗效.结果: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0~72(54.5±11.4)岁;病程3~36(10.1±9.9)个月;随访7 d~76个月.共观察到88个椎间盘突出,其中90.9%(80/88)椎间盘突出体积缩小.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体积缩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按Odom标准优良率为89.3%.结论:CMEL可以延缓患者颈椎间盘退变,临床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创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颈后路常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微创组采用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椎轴性疼痛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总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标及颈椎活动度低于术前(P<0.05);微创组术后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标及颈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保护颈椎曲度,提高颈椎活动度,降低治疗费用和轴性疼痛发生风险,且对颈椎神经活动功能改善效果不逊于常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椎矢状力线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节段及Pfirrmann分级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腰椎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间盘退变、腰椎矢状位平衡存在明显相关性,而有关颈椎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目的:探讨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的关联性及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颈椎间盘退变患者,均行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分组,其中疗效良好组62例,疗效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分析颈椎矢状力线参数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6个月,疗效良好组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大于疗效不良组,矢状面位移小于疗效不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不同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5),矢状面位移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关系(P<0.05);⑤将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颈椎病类型、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术前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等其他因素控制后,术后1,6个月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仍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疗效显著相关(P<0.05);⑥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评估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均较大,尤以联合评估最高,达0.815;⑦提示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相关,且对疗效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可为预防颈椎间盘退变及颈椎间盘退变患者术后发生矢状位失衡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