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4例)收治的6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采用正中入路血肿清除及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旁正中入路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脊柱MRI显示血肿已清除、椎管减压充分,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另1例患者仅保守治疗,术后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E级4例,D级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C3-7单开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CSM患者103例,将术中门轴侧未植骨者纳入对照组(53例),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者纳入改良组(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3、6个月椎体融合率,术后颈椎关节活动度(ROM)丢失角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 结果: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62.17±6.62)岁、(12.74±5.60)月、(107.25±1.18) min、(217.28±41.73) ml]与改良组[(62.72±6.72)岁、(12.76±5.81)月、(108.70±8.11) min、(216.80±45.06)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9、0.022、0.007、0.115,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12.79±1.12)、(12.86±1.16)分]均优于术前[(6.47±0.95)、(6.30±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122、-38.182, P<0.05)。对照组与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60.27±9.10)%比(61.21±9.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3,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1.96±0.80)、(1.34±0.59)分]均优于术前[(5.89±1.25)、(5.9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9.207、460.792,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89±1.25)分比(5.92±1.14)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3.58±1.15)分比(3.68±1.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03、0.003, P>0.05)。术后1年VAS评分改良组(1.34±0.59)分优于对照组(1.9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400, P<0.05)。术后1年,对照组颈椎失稳发生率(20.75%)高于改良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9, P<0.05)。改良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86.00%、93.60%)优于对照组(55.85%、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97、6.732, 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改良组ROM平均丢失角度[(9.81±1.44)°、(10.36±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对照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28.30%)高于改良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9, P<0.05)。术后对照组门轴断裂发生率(1.89%)与改良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 结论: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的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临床效果满意,能较好地维持颈椎稳定性,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47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加速康复优化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376例。对照组进行了术前评估与宣教、血液管理、麻醉要点、手术要点、切口关闭、疼痛管理、引流管管理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措施;加速康复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在术前禁食水与输液管理、术后饮食与输液管理、肠道准备、尿管管理和离床活动等临床措施上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施情况(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禁水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留置尿管使用情况)、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和远期效果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肩部疼痛VAS评分、随访颈肩部僵硬麻木VAS评分、90 d再住院率]。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95例,其中加速康复组69例,对照组226例。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时间、禁水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和尿管使用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近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远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改良JOA评分、NDI评分、术后颈肩部不适症状和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缩短了患者禁食时间、禁水时间和尿管的使用率。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手术远期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适合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早期康复方案,并探讨其临床效果,以促进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文献查询、课题组讨论及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康复方案。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6例行颈后路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按照颈椎手术后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观察组给予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早期康复方案干预,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术后12个月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和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JOA、NDI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2个月发现,两组患者的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55, P=0.101);观察组的NDI评分[(17.68±5.73)分]低于对照组[(27.39±1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46, P<0.01);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1.59±0.86)分]低于对照组[(2.31±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01, P<0.01)。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科学、可靠,有助于提高颈椎病患者术后的颈椎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减少轴性疼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所收治的同时具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混合型颈椎病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38例,年龄(58.5±9.8)岁。其中2018年2月前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单开门组)技术治疗72例,2018年2月后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联合组)治疗56例。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手术时间[ M( Q1, Q3)]为89.0(68.5,104.5)min,联合组为90.0(72.8,108.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单开门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200)ml,联合组为100(100,200)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0),术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JOA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可有效解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而不会导致颈椎失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后路双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十年以上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男115例,女50例;年龄(56.5±11.4)岁(范围26~84岁),随访时间(136.5±23.2)个月(范围108~182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指标为患者的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mJOA评分由术前的(11.4±2.9)分改善至术后早期(15.0±1.8)分,mJOA改善率为63.5%;但在末次随访时下降到(14.0±2.5)分( F=77.096, P<0.001),mJOA改善率降至50.8%。NDI由术前19.2%±14.4%,下降到术后早期的13.0%±15.0%,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14.0%±14.9%( F=6.915, P<0.001)。颈椎曲度方面,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4.8°±9.1°下降到11.1°±10.5°,至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1.0°±10.1°( F=1.083, P=0.342)。颈椎活动度术后下降明显,主要是前屈时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位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9.8°±13.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10.6°( P< 0.001)。共72例(44.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3.6%)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加重,mJOA评分下降3分以上。62例(37.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缓解,余55例患者症状持续至末次随访,其中17例(10.3%)疼痛较为明显。术后出现C 5神经根麻痹者10例(6.1%),9例在术后2年内缓解,余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未恢复。 结论:改良SLAC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神经症状,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前凸曲度。术后持续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的丢失是SLAC手术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电图在颈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功能恢复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是否可以预判C5神经根麻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7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51例,其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59.3±8.2)岁。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时间、受损后三角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损伤后EMG的变化;结合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没有恢复组;并按损伤后不同的时间点(≤6周、6周至6个月及≥6个月)进行亚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共27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患者接受了连续的EMG检查。在损伤≤6周的EMG检查中出现≥+2的纤颤的患者,其肌力将不太可能恢复,阳性预测值(PPV)为89.3%。损伤后6周至6个月间进行的EMG检查,与部分恢复组的患者比较,完全恢复组的患者检测到正尖波(55.6%和0%)的可能性更小(Fisher精确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募集相异常(88.9%和0.0%)的可能性更低(Fisher精确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更少出现运动单位电位(MUAP)时限增宽(66.7%和0.0%,Fisher精确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后6周至6个月在检查中的募集相检测为干扰相的患者有可能完全恢复的PPV为89.7%。 结论:EMG可早期识别并预判C5神经根麻痹后可能出现的完全、部分或没有恢复等情况,对于早期判定功能不可能恢复的C5麻痹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78岁[(59.7 ± 9.9)岁]。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10.2 ± 3.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总分为(260.4 ± 47.5)分。将脊髓椎管占有率(SCOR)≥ 70%者归为脊髓-椎管不匹配组(不匹配组,21例),SCOR < 70%者归为脊髓-椎管匹配组(匹配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ASIA上肢及下肢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JOA评分和手术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9.1 ± 2.3)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术后1周两组ASI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总分为(307.6 ± 9.9)分,明显低于匹配组的(315.4 ± 8.7)分( P < 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上肢运动评分分别为(29.1 ± 7.0)分、(36.6 ± 6.5)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42.0 ± 5.7)分、(47.4 ± 2.5)分( P < 0.01)。而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SIA下肢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不匹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5 ± 3.0)分和(12.5 ± 3.0)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13.5 ± 2.4)分和(15.0 ± 2.0)分( P < 0.01)。匹配组手术改善率为95%(20/21),不匹配组为85%(18/21)( P < 0.05)。两组各出现3例颈部轴性痛,匹配组出现2例C 5神经根麻痹,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改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但脊髓-椎管不匹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如脊髓-椎管匹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C 3-7)湿性标本10具,其中男性6具,女性4具。年龄42~67(43.6±4.2)岁。CT扫描标本后,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并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选取两侧骨槽位置及深度,设计导向模板后导出STL数据,最终3D打印成型。将导向模板贴附于相应的颈椎椎板后部及棘突上,在导板辅助下用磨钻分别在颈椎的开门侧和门轴侧开槽,然后从开门侧抬起椎板并固定,完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再次对标本进行CT连续断层扫描。记录门轴侧骨槽的内层骨皮质是否发生骨折。并再次进行三维重建,通过配对 t检验比较理论与实际两侧骨槽的位置和深度的差异。 结果:共设计并制作了导板50个。经术后影像学评价,无门轴侧骨槽骨折的发生。C 3-7理论开门侧骨槽位置距中线的范围为11.8~14.4 mm,实际的范围则为11.4~14.0 mm;理论门轴侧骨槽位置距中线的范围为11.6~14.3 mm;实际的范围则为10.9~14.0 mm。理论的门轴侧深度的范围为3.0~3.8 mm,实际的范围则为3.1~3.8 mm。经统计学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开门侧骨槽位置、门轴侧骨槽位置和门轴侧骨槽深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能提高骨槽位置和骨槽深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脊神经损伤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脊神经损伤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OOVFN)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0月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2例合并脊神经损伤的OOVF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50~76岁[(62.4±8.0)岁]。损伤节段:T 11 4例,T 12 7例,L 1 7例,L 2 6例,L 3 5例,L 4 3例。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B级7例,C级13例,D级12例。均行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以评估椎体复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Frankel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85个月[(44.8±17.5)个月]。手术时间为90~135 min[(109.5±14.1)min],术中出血量为80~220 ml[(157.2±38.5)ml],伤椎骨水泥注入量为3.5~6.5 ml[(5.0±1.1)ml]。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9.8±2.2)mm恢复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19.8±2.7)mm、(19.7±2.5)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8±4.7)°纠正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5.4±2.7)°、(5.5±2.7)°;椎管横截面积由术前的(595.8±102.3)mm 2扩大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1 093.6±144.9)mm 2、(1 103.9±147.9)mm 2( P均<0.01);而伤椎后缘高度在手术前后得到保持( P>0.05)。VAS、ODI分别由术前的(7.7±1.3)分、79.1±14.7下降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2.5±0.8)分、31.8±9.8、(2.3±0.6)分、30.0±9.5( P均<0.01)。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15例,E级10例,较术前改善( P<0.01)。术中出现骨水泥向后方椎管渗漏2例(椎管减压过程中顺利取出),末次随访时出现骨水泥局部渗漏5例,未见椎管渗漏。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或内固定松动、失败等情况。 结论:对于合并脊神经损伤的OOVFN患者,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能矫正伤椎后凸、维持矫形、缓解疼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