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离子纳米塑料污染物促进帕金森病相关α-synuclein聚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病(PD)及相关痴呆是世界上增长率最快的神经疾病之一,其病理机制之一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在大脑脆弱神经元中的积累。寿命的延长、遗传因素和长期暴露于相关环境被怀疑是PD风险和进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世界范围内塑料生产及垃圾沉积导致的塑料污染已然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威胁之一,导致了水和食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物。微塑料是指直径<5 mm的颗粒,包括更小的纳米塑料(<1 μm)。一次性聚苯乙烯产品,如一次性外卖打包餐具可产生大量聚苯乙烯废物,造成广泛程度上的塑料污染。这些纳米塑料污染物通过与α-synuclein中的两个结构域(amphipathic和non-amyloid component)高亲和力的相互作用,促进了α-synuclein纤维的形成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健康危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其使用范围广、难降解等特点,加上如今塑料制品的生产及使用量大幅增长,导致环境中微塑料数量持续增加,进而导致微塑料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同时,在塑料生产行业、合成纺织等行业,由于微塑料的职业暴露,工人的相关职业病的发病率增加。本文对微塑料的概念、分类、来源及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同时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的现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微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及各级政府立法控制微塑料的污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境中微塑料对母胎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其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人体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暴露于微塑料。微塑料可通过细胞毒性与干扰信号转导、影响能量动态平衡和新陈代谢、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以及作为微生物和有毒化学物质的载体等机制影响母胎健康。本文旨在综述微塑料的理化性质、人体暴露途径、对母胎的不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塑料颗粒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塑料制品在全球的大量使用,塑料污染日趋严重,由塑料破碎形成的塑料颗粒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塑料颗粒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直接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再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机制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另外,塑料颗粒还可与添加剂、重金属、细菌、病毒等有毒污染物共暴露,对人体产生影响.文章从塑料颗粒的定义、来源、进入人体的方式、检测方法以及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进行总结,为后续防治塑料污染以减少塑料颗粒对人体的有害影响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信息调查和高分辨质谱的新污染物筛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各类化学品大量生产和使用,内分泌污染物、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检出,不同类别新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态和浓度水平亟待全面调查研究.为满足摸清新污染物底数的需要,急需突破适于新污染物快速筛查技术瓶颈.笔者综述了基于信息调查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在新污染物筛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其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危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塑料产量的增加和塑料废物管理不善极大地增加了环境中微塑料(MPs)的数量.MPs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 MPs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人类和其他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摄入或携带MPs,这些MPs可能对新陈代谢、功能和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它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MPs能够吸附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严重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基于近年来对MPs进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MPs来源与分布情况,并探讨了植物、动物和人体暴露途径、毒性作用与毒理机制,展望了未来MPs研究方向,为进一步评估MPs健康风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塑料在肥胖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超重、肥胖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人们发现遗传、饮食结构和体力活动等因素不足以解释超重肥胖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物与肥胖的发生有关.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和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机体.一些研究已经在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及生物样本中检测到微塑料,提示其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健康隐患.本文介绍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体内分布,概述其在肥胖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增强全社会对微塑料危害的重视程度,并为医护人员应对公共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生物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生物膜因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等功能,近年来已被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生物膜法不仅被成功应用于污水处理,在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微塑料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等新污染物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生物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膜的结构组成、形成机制、种群和功能及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机制,重点论述了生物膜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机制与应用进展,并阐明了在新形势下生物膜带来的塑料际多种污染物并存、ARGs传播与病原菌富集等诸多环境问题,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尤其强调了探究生物膜与多种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机制的重要性,以期为生物膜修复新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土壤中微塑料:类型、载体效应、迁移行为和潜在风险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不断迁移转化,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风险.为了全面评估土壤MPs的环境风险,加强MPs污染的风险管控,讨论了土壤环境中MPs的类型,系统阐述了土壤MPs的载体效应和迁移行为,并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MPs的潜在风险.土壤中MPs并不是单独存在的,MPs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来自其本身(颗粒和添加剂)的生物毒性,另一方面是其对共存污染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致病菌等)的载体效应.在非生物(淋溶、重力)和生物等作用下,土壤中的MPs时刻都在经历着复杂的迁移过程,从而加剧了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粒径小,MPs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并层层传递,从而对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土壤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MPs不仅在环境中存在,而且也在人体中被发现.MPs可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虽然目前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MPs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但其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探讨了土壤MPs污染治理的策略,并对未来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入们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并为更好地开展微塑料的毒理效应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线索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微塑料暴露对雌性及其子代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MPs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并在肠道、肝脏和卵巢等多个组织中沉积.MPs暴露对女性生殖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进入卵巢的MPs可对卵泡发育、卵母细胞质量和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降低雌性生育力.这些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凋亡、氧化应激以及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机制来实现.此外,近年研究还发现MPs可以进入胎盘并导致胎盘代谢异常、母胎界面免疫失衡和胎盘结构受损.而母源MPs暴露后,MPs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子代体内,对子代的神经、消化和生殖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鉴于MPs的毒性以及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应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性地减少MPs的暴露,预防或降低MPs对人类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