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45.3±14.1)岁;骨缺损侧别:左侧13例,右侧5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1例,胫骨7例。骨髓炎病程为1.0(1.0,3.5)年。骨缺损长度为8.35(6.50, 9.84)cm。采用个性化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修复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大段骨缺损。术后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采用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价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量表(LEFS)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12.2±0.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后行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其余1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为2.0(1.0,4.0)分,显著低于术前[(6.1±2.3)分];LEFS评分为54.00(34.50,69.25)分,显著高于术前[(18.50(9.00,26.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价标准评定骨愈合情况:优16例,良1例,差1例;骨断端与假体整合良好。 结论: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良好,具有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肢体功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2例足背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大段跖骨骨缺损,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伴大段胫骨骨缺损的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8.0 cm~15.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3.8~7.0(平均5.75) cm。一期先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跖骨骨缺损或胫骨骨缺损,同时2例足部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采用局部筋膜皮瓣转位修复,皮瓣大小6.0 cm×8.5 cm~16.0 cm×11.0 cm。术后2~7个月,采用个体化设计的微孔假体(微孔钛5例、微孔钽1例)修复骨缺损。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跖骨及胫骨骨断端与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骨整合情况及行走情况。随访6~25(平均12.7)个月。结果:5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开始站立,3个月开始扶拐行走,5~6个月脱拐行走;骨整合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3个月足部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并更换万古霉素骨水泥后,伤口愈合,恢复行走。结论: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更早下地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如何降低假体感染率需要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2年1至7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按照信封随机法分为零切迹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后,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内固定融合术)和钛网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后,采用钛网和钛板行内固定融合术)。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与改善率及术后假体沉降发生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最终零切迹组21例患者、钛网组2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完成随访。零切迹组男16例、女5例,年龄(48.0±12.7)岁。钛网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9.8±10.2)岁。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零切迹组手术时间(50.04±8.45)min、术中出血量(95.38±26.07)ml、住院费用(4.23±0.61)万元,钛网组则分别为(59.20±11.95)min、(93.10±27.86)ml和(4.21±0.67)万元,零切迹组手术时间短于钛网组( P=0.007),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1例患者获得随访(14.29±1.45)个月,钛网组4例(20.0%)出现吞咽困难,零切迹组0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内血肿、脊髓神经再压迫、气道危象、切口感染并发症,无钢板螺钉断裂、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均骨性融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33±1.71)分提高至(15.47±0.81)分,改善率为76.1%±15.7%;钛网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30±1.75)分提高至(15.30±0.92)分,改善率为73.2%±16.7%,两组间改善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80)。术后12个月随访时,零切迹组1例(4.8%)、钛网组8例(40.0%)发生假体下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 结论: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钛网相对比,在取得良好手术疗效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及假体下沉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治疗塌陷性距骨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治疗塌陷性距骨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8例采用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进行假体置换治疗的严重距骨塌陷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0岁(范围:22~65岁)。左侧距骨塌陷5例,右侧3例,病程29.7周(范围:6~96周)。采集对侧健康距骨骨性CT数据进行镜像设计,采用电子束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假体。距骨体部假体采用钛合金材料(Ti6Al4V),胫距关节距骨侧关节面假体采用钴铬钼合金材料(Co-Cr-Mo),并对距下关节面进行微孔处理。术前通过数字化三维有限元分析与实体对比,测量假体的解剖匹配性。手术采用踝正中长切口,完整取出塌陷坏死距骨,植入上述假体。患者术后3、6、12个月于门诊复查。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影像学数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术后足底压力分布相关参数。多次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的距骨假体解剖结构与对侧健康距骨完全一致,适配性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2个月(范围:12~48个月)。患者术前踝关节背伸角度为(7.6±5.7)°,术后12个月时为(14.2±6.6)°( t=-2.67, P=0.03);术前踝关节跖屈角度为(22.0±9.9)°,术后12个月时为(29.2±8.7)°( t=-8.95, P<0.01)。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 M( Q R)]3.0(0.8)分,术后3个月为2.5(1.0)分,术后6个月为1.5(1.0)分,术后12个月为1.0(1.0)分( F=20.00, P<0.01)。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为(26.3±6.6)分,术后3个月为(70.1±2.2)分,术后6个月为(76.0±3.4)分,术后12个月为(79.3±4.2)( F=56.81, 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影像学检查均示假体位置稳定,无下沉迹象,无需行二期踝关节融合或翻修术,距骨高度为(34.6±3.5)mm,与术前高度(27.6±6.0)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 P=0.02);健侧足底压力为(350.6±29.6)N,最大压力为(629.9±26.1)N、患侧的足底压力为(212.3±9.7)N,最大压力为(521.4±14.4)N;健侧前、后足负荷分别为(38.1±2.8)%、(24.6±2.5)%,患侧分别为(11.5±2.0)%、(21.1±1.8)%。 结论: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能恢复正常距骨的解剖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临床疗效较好,对于足底压力的影响主要在于健侧负重增加和患侧重心后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掺镁纳米多孔钛涂层的生物特性及促成骨分化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通过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将生物活性镁离子掺入纳米多孔钛基础涂层,探讨其物理特性及对成骨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MAO电解液成分,控制多孔钛涂层中掺镁量,制备非含镁和含镁钛多孔钛涂层(MAO、MAO-mg).采用扫描电镜(SEM)、粗糙度及接触角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掺镁纳米多孔钛涂层的Mg2+释放能力.通过活/死双染、CCK-8检测材料增殖-毒性,并使用FITC-鬼笔环肽通过染色β肌动蛋白,确定细胞骨架结构.通过茜素红(ARS)、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确定涂层对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加入镁离子的MAO电解液不会改变多孔钛涂层物表面特征,MAO制备出的各组涂层具有相似的微孔结构(P>0.05),MAO处理组(MAO、MAO-mg)表面粗糙度和接触角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Ti组(P<0.05).EDS及ICP分析显示,镁离子成功掺入并从材料中释放.活/死双染及细胞增殖测定显示,与Ti组相比,MAO处理组无毒(P>0.05),且随着细胞培养时间延长,MAO-mg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MAO-mg组ALP、ARS染色效果显著高于其他组;qRT-PCR显示,MAO-mg组的Runx2 mRNA(P<0.05)、ALP(P<0.05)和骨钙素OCN(P<0.05)表达显著高于Ti、MAO组.结论:MAO成功制备含镁纳米多孔钛涂层,且表现出明显的促成骨分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介孔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封闭离体牙本质小管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通过制备介孔二氧化钛复合羟基磷灰石来封闭离体牙本质小管评估其脱敏效果.方法:制备含介孔二氧化钛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与纯羟基磷灰石以及常用的齿科脱敏剂应用于离体牙本质表面,观察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情况和封闭材料渗入小管内的距离来评估封闭效果,比表面积测试等方法对其组成及性状进行分析,讨论其对离体牙本质体外再矿化的影响和封闭机制.结果:介孔二氧化钛复合羟基磷灰石可以很好地封闭离体牙本质表面的微孔,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较高的表面能.结论:介孔二氧化钛复合羟基磷灰石可以尝试作为牙齿修复后的脱敏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含Zn活性涂层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种植体植入模型,对含Zn活性涂层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进行评价.方法 将商业纯钛加工成柱状种植体,通过微弧氧化(MAO)法制备活性涂层,根据是否加入Zn元素分为MAO-Ca/P和MAO-Zn/Ca/P涂层种植体.将2种种植体随机植入兔下颌骨,对照组植入MAO-Ca/P涂层种植体,实验组植入MAO-Zn/Ca/P涂层种植体.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取材,组织学分析2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情况,比较骨质覆盖率.结果 MAO层呈微孔状结构,致密均匀,孔径随Zn元素的加入而变大.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种植体表面附着的骨质增多,术后4周和12周实验组的骨组织附着量均高于对照组,且排列更紧密.术后12周实验组的骨质覆盖率((70.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55.9±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结合界面元素线扫描结果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有生物类骨磷灰石形成.结论 Zn元素的加入能提高涂层的生物学活性,增强涂层的成骨能力,促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选择性激光熔覆微孔钛试件制备及体外生物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经碱酸热处理的选择性激光熔覆微孔钛在体外生物学活性方面是否具有优势.方法 制备光滑组(PT组)、喷砂酸蚀组(SLA组)、亲水组(ModSLA组)、选择性激光熔覆组(SLM组)、选择性激光熔覆-碱酸热处理组(SLM-T组)5种不同的钛表面,对各组试件表面人类血清白蛋白(HSA)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在各组试件表面接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培养,评价不同钛试件表面的体外生物学活性.结果 在5、10、20、40、60 min时,SLM-T组对HSA具有相对良好的吸附特性.第1、3、5天,与其他3组相比,SLM组和SLM-T组表现出最为显著的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5组试件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SLM-T组有着最为显著的AK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M组与PT组的AKP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经碱酸热处理的选择性激光熔覆微孔钛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可望促进骨结合,潜在地提升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选择性激光熔覆制备微孔钛试件及体内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选择性激光熔覆(SLM)成形微孔钛结构对材料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0 ~ 45 μm的球形二级钛粉为实验原料,平铺在5 cm×5 cm×0.5 cm的纯钛基板上,在合适的激光参数条件下,制备出孔径范围在150 ~ 200 μm及200~250 μm的两组试件.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EA)工艺处理的试件为对照,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评价材料生物活性.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试件表面微孔结构,EDS显示SLA组表面C元素高于SLM组(P =0.037);SLM组试件弹性模量明显降低,接近于人类骨皮质(P<0.05);孔径200~250 μm试件骨结合率在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结论 微孔结构能有效降低试件表面的弹性模量,且孔径范围200 ~ 250 μm的试件在中期诱导骨形成的能力上更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型短柄假体在年轻患者Dorr C型股骨髓腔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应用Tri-lock生物短柄假体在年轻患者Dorr C型烟囱状髓腔进行髋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1月,对17例(19髋)年轻患者烟囱状股骨髓腔采用圆锥形生物翻修柄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男10例(12髋),女7例(7髋);年龄20~32岁,平均25.23岁.类风湿髋关节炎8例9髋;强直性脊柱炎7例8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2髋.所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Ⅲ级12例,Ⅱ级5例.正位X线片上股骨近段髓腔形态均为Dorr C型,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获17~43个月(平均31.51个月)随访.17例(19髋)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7.12±6.91)分(51~7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6.72±2.90)分(92~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2,P<0.001).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短柄假体与髓腔紧密压配.末次随访时19髋均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15髋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12髋,Ⅱ度(累及小转子)3髋.15髋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本组病例无大腿痛发生.[结论]锥形柄短柄化的Tri-lock生物短柄可良好充填Dorr C型烟囱状股骨近端髓腔并有效保留良好的股骨近端骨量,表面钛微孔涂层可有效增加假体摩擦力,短小的柄端在髓腔内的指向作用可有效避免髋内外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