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 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 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 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 3/4或C 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 结果: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8、-2.49, 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 3/4或C 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4, P=0.005)。 结论: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 3/4或C 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 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90例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9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三组:改良椎管组(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 n=30)、内固定术组(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n=30)和联合治疗组(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 n=30)。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性融合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指数,血清护骨素(OPG)及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水平。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与术前比较,三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改善( 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改良椎管组和内固定术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3、6个月的骨性融合率、血清OPG水平明显升高( P<0.05),而血清RANKL水平明显降低( P<0.05),JOA评分明显改善( P<0.05)。而三组的颈椎曲度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C 2椎体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累及C 2椎体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及其参数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颈椎OPLL患者97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37~80(59.0±9.6)岁。根据骨化物是否累及C 2椎体将患者分为2组,OPLL累及C 2椎体36例为C 2阳性组,未累及C 2椎体 61例为C 2阴性组。在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 0~2及C 2~7颈椎前凸角(CL)、C 2倾斜角(C 2S)、胸廓入口角(TIA)、T 1倾斜角(T 1S)、颈倾角(NT)、枕颈倾斜角(OCI)、C 2~7矢状轴距离(SVA)等矢状面参数。观察项目:(1)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等临床一般资料;(2)比较2组患者骨化物累及的颈椎节段、椎管侵占率、OPLL分型以及影像学上有无脊髓高信号、骨化物是否触及K线的情况;(3)比较2组间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分别对2组内矢状面各影像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4)对OPLL累及C 2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 2阳性组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4.6±1.2)个、椎管侵占率52.42%±9.96%、NDI评分(21.08±7.65)分,均高于C 2阴性组的(3.1±0.9)个、45.87%±13.08%、(17.70±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OPLL分型上,C 2阳性组和C 2阴性组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组间骨化物触及K线率、脊髓高信号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中,仅C 2阳性组C 2S(11.25°±5.84°)高于C 2阴性组(7.66°±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9, P=0.004)。2组内颈椎矢状面影像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C 2阳性组中,C 2S与C 0~2CL、C 2~7SVA呈正相关( r=0.52、0.80, P值均<0.05);C 2阴性组中,C 2S与C 0~2 CL、C 2~7SVA呈正相关,与C 2~7CL呈负相关( r=0.43、0.71、-0.39,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 2S增大[比值比( OR)=1.208,95%可信区间( CI)1.032~2.210, P=0.014]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 OR=3.026,95% CI 2.136~5.076, P=0.001)为OPLL累及C 2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结论:颈椎OPLL累及C 2者以累及节段更多和椎管侵占率更高为特点,在颈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上表现为更高的C 2S,且C 2S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为OPLL累及C 2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手术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颈椎矢状面平衡(cervical sagittal balance)是用于对站立位颈椎位置的一种描述,通过相应的矢状面参数评估颈椎的矢状面位置。颈椎常用的矢状面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SVA)和T 1倾斜角(T 1 Slope, T 1S)等。颈椎矢状面平衡与脊柱整体的平衡息息相关,其矢状面参数失衡与颈椎疾病进展、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颈椎矢状面整体平衡性,尤其是颈椎手术后矢状面参数变化,能够预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长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由于颈椎手术方式多种多样、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种类繁多,已有的研究只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缺少总体、全面的描述。通过系统地检索文献,筛选相关的研究,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手术的关系进行综述。综述结果显示不同手术方式,术后颈椎的矢状面参数有不同的转归倾向。颈前路手术能够保持或改善颈椎的矢状面平衡,其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具有更好的效果;颈后路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倾向于出现失衡或代偿,术前存在矢状面失衡、高龄、合并复杂后纵韧带骨化更容易出现术后失衡或失衡加重。因此,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术前评估,合理设计手术方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颈椎矢状面失衡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后路双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十年以上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男115例,女50例;年龄(56.5±11.4)岁(范围26~84岁),随访时间(136.5±23.2)个月(范围108~182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指标为患者的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mJOA评分由术前的(11.4±2.9)分改善至术后早期(15.0±1.8)分,mJOA改善率为63.5%;但在末次随访时下降到(14.0±2.5)分( F=77.096, P<0.001),mJOA改善率降至50.8%。NDI由术前19.2%±14.4%,下降到术后早期的13.0%±15.0%,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14.0%±14.9%( F=6.915, P<0.001)。颈椎曲度方面,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4.8°±9.1°下降到11.1°±10.5°,至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1.0°±10.1°( F=1.083, P=0.342)。颈椎活动度术后下降明显,主要是前屈时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位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9.8°±13.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10.6°( P< 0.001)。共72例(44.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3.6%)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加重,mJOA评分下降3分以上。62例(37.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缓解,余55例患者症状持续至末次随访,其中17例(10.3%)疼痛较为明显。术后出现C 5神经根麻痹者10例(6.1%),9例在术后2年内缓解,余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未恢复。 结论:改良SLAC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神经症状,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前凸曲度。术后持续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的丢失是SLAC手术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颈椎曲度与颅颈交界区曲度及韧带骨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颈椎曲度与颅颈交界区曲度及韧带骨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行颈椎X线及CT检查的458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男265例、女193例,年龄(57.02±10.41)岁(范围22~87岁)。在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上,依据颈椎矢状位形态将C 2~C 7整体曲度后凸或节段后凸角度>4°者纳入颈椎后凸组(进一步分为S、R及C型颈椎后凸组),将无颈椎后凸患者中节段Cobb角<-4°者纳入颈椎前凸组,Cobb角为-4°~4°者纳入颈椎曲度变直组。分别测量C 2~C 7整体曲度、C 0~C 2曲度,分析颈椎曲度与颅颈交界区曲度参数的关系。采用颈椎CT识别颈椎及颅颈交界区韧带骨化,包括后纵韧带骨化、项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横韧带骨化、齿突尖韧带骨化、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及齿突加帽征(capped dens sign,CDS),分析颈椎曲度与韧带骨化的关系。将颈椎正中矢状面CT骨化结构长度占寰椎前弓后上缘至枕骨大孔前下缘之间距离超过2/3定义为3度CDS。 结果:颈椎前凸组245例、颈椎曲度变直组114例、S型颈椎后凸组53例、R型颈椎后凸组36例、C型颈椎后凸组10例。所有患者中,C 2~C 7整体曲度与C 0~C 2曲度呈负相关( r=-0.45, P<0.001)。R型颈椎后凸组患者C 2~C 7整体曲度与C 0~C 2曲度呈负相关( r=-0.58, P<0.001),颈椎前凸组( r=-0.10, P=0.124)、颈椎曲度变直组( r=-0.11, P=0.233)、S型颈椎后凸组( r=-0.01, P=0.943)、C型颈椎后凸组( r=0.03, P=0.946)患者的C 2~C 7整体曲度与C 0~C 2曲度均无相关性。CDS的发生率为38.4%(176/458),其中3度CDS发生率为17.9%(82/458)。R型退变性颈椎后凸与3度CDS的发生相关( r=0.10, P=0.030)。所有颈椎后凸、S型颈椎后凸、C型颈椎后凸、C 2~C 7整体曲度、C 0~C 2曲度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项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横韧带骨化、齿突尖韧带骨化、DISH以及不同程度CDS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R型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颈椎曲度的变化,与颅颈交界区曲度及CDS这一颅颈交界区韧带骨化发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应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2年1至7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按照信封随机法分为零切迹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后,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内固定融合术)和钛网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后,采用钛网和钛板行内固定融合术)。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与改善率及术后假体沉降发生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最终零切迹组21例患者、钛网组2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完成随访。零切迹组男16例、女5例,年龄(48.0±12.7)岁。钛网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9.8±10.2)岁。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零切迹组手术时间(50.04±8.45)min、术中出血量(95.38±26.07)ml、住院费用(4.23±0.61)万元,钛网组则分别为(59.20±11.95)min、(93.10±27.86)ml和(4.21±0.67)万元,零切迹组手术时间短于钛网组( P=0.007),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1例患者获得随访(14.29±1.45)个月,钛网组4例(20.0%)出现吞咽困难,零切迹组0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内血肿、脊髓神经再压迫、气道危象、切口感染并发症,无钢板螺钉断裂、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均骨性融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33±1.71)分提高至(15.47±0.81)分,改善率为76.1%±15.7%;钛网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30±1.75)分提高至(15.30±0.92)分,改善率为73.2%±16.7%,两组间改善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80)。术后12个月随访时,零切迹组1例(4.8%)、钛网组8例(40.0%)发生假体下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 结论: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钛网相对比,在取得良好手术疗效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及假体下沉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镜下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行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93例,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辅助下完成。记录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测量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以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Cobb角为(19.1±12.3)°、JOA评分为(14.5±2.3)分,均明显改善。结果表明,适应证选择得当,颈前路显微减压治疗OPLL能取得理想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和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临床常见的异位骨化疾病,是导致颈胸椎管狭窄及脊髓损害的主要原因。少数情况下,二者可连续累及多个脊柱部位,亦可合并出现,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初步尝试以"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tandem ossification of intraspinal ligaments,TOIL)定义该特殊骨化现象,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OPLL和OLF单独或联合出现在颈椎、胸椎或腰椎两处及以上部位且骨化节段数≥5个,进行性压迫脊髓或神经导致一系列复杂临床症状的严重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TOIL发病率不明,但临床检出率并不低,其中颈椎OPLL合并胸椎OPLL或(和)OLF最为常见;该病涉及因素较多,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相互干扰,可同时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TOIL存在形式多样,影像学特征复杂,且无统一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对于TOIL的临床鉴定,目前仍建议以患者典型症状体征为依据,以CT三维重建及MRI征象为参考,同时结合可能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症状性TOIL患者,责任节段的手术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最佳手术策略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如何定位手术节段及确定减压范围,采用何种手术入路及方式,何时选择分期手术或一期联合手术,尚未达成一致结论。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总结并探讨TOIL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选择现状及进展,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TOIL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颈椎后路手术后Tapia综合征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相同手术类型、主刀医生、年龄及性别作为匹配因素,每个病例选择4例未发生Tapia综合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下颌骨-椎体距离、舌骨-椎体距离、甲状软骨-椎体距离、C 2-C 7前凸Cobb角。分别在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X线片上测量上述参数。分析发病组及对照组在上述参数的差异。 结果:在2 431例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中,9(0.37%)例出现Tapia综合征,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61±5)岁,症状平均发生在术后0.67 d(0~2 d)。临床表现为:伸舌偏移8例(8/9,88.9%),构音障碍6例(6/9,66.7%),吞咽困难3例(3/9,33.3%),舌头不灵活3例(3/9,33.3%),声音嘶哑及咽部不适各1例(1/9,11.1%)。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上述所有症状均缓解。颈椎中立位时,下颌骨-椎体前缘的距离对照组为(7.19±3.96)mm,Tapia组为(3.98±3.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骨-椎体距离由中立位至过屈位时:Tapia组由3.98 mm降至1.95 mm,降幅为51.0%,而对照组由7.19 mm降至4.90 mm,降幅为31.8%。 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颈后路术后Tapia综合征发生率低。术前中立位颈椎X线片下颌骨-椎体前缘距离较小可能是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颈后路术后发生Tapia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