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课堂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课堂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吸入糖皮质激素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微课堂的健康教育策略,干预时间3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吸入糖皮质激素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后,2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25%)均增高,其中观察组分别为(6.29 ± 0.75)L、(75.61 ± 10.59)%、(91.55 ± 12.82) L/s、(83.45 ± 10.85) L/s,均高于对照组的(5.98 ± 0.66) L、(71.25 ± 7.84)%、(78.92 ± 11.8)L/s、(59.91 ± 8.39) 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071~-2.363, P<0.05或0.01)。干预后对照组的Morisky-Green评分降低( t值为7.937, P<0.05),观察组的Morisky-Green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 t值为0.883, 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量表中自护能力、护理技能、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分别为(21.05 ± 2.53)、(17.53 ± 2.63)、(17.65 ± 1.94)、(27.35 ± 4.10)、(27.36 ± 4.1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5.68 ± 2.20)、(13.58 ± 1.49)、(14.56 ± 1.75)、(20.45 ± 2.86)、(22.35 ± 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2.198~-7.790, P<0.01)。干预后观察组的生命质量量表中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态、对刺激源的反应、对健康的关心评分分别为(75.68 ± 9.08)、(58.91 ± 8.25)、(46.98 ± 7.05)、(38.51 ± 5.39)、(28.95 ± 4.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8.35 ± 8.89)、(51.23 ± 7.68)、(41.05 ± 6.16)、(31.58 ± 3.79)、(22.36 ± 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334~-4.393, P<0.01)。 结论: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微课堂的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的保持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提升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在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居家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在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居家照顾者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家庭照顾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照顾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照顾者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自我效能、照顾负担、照护技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疾病认知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照护技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而观察组照顾负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频微课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居家照顾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照顾者照顾患者的信心及照顾技能,从而改善减轻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学生健康教育》出版:大学生健康教育管理策略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大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从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照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概述、实践路径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重点培养了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和健康素养.不仅如此,该书还配套了相应的微课程视频,可以较好地满足新时代下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需求,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对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对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疗效保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康复训练后症状稳定的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75例,分为对照组(n=45)和腰痛学校组(n=30).腰痛学校组以集体授课形式介绍腰椎生理解剖知识、人体工程学、不良生活姿势以及家庭功能锻炼方法,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发放包含以上内容的宣教手册进行传统健康宣教.门诊复诊、电话随访及微信随访获得患者入组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复发次数、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 两组VA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腰痛学校组明显低于对照组(Z>2.645,P<0.01).腰痛学校组3个月内腰痛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Z=-2.082,P<0.05).腰痛学校组ODI评分在随访3个月时高于对照组(Z=2.265,P<0.05);腰痛学校组SF-36躯体疼痛评分在随访1个月、3个月时高于对照组(t>2.273,P<0.05).结论 腰痛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在维持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较传统宣教模式有更积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微课堂的强化教育方案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基于微课堂强化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威海市文登区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糖尿病患者1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用基于微课堂的培训模式,给予患者饮食、运动干预,并利用微信完成随访服务,1次/月;饮食干预方案采用低能量摄入疗法,将每日热量的摄入减少15%,尽量选择低生糖指数的食品;运动干预方案选用有氧运动结合适当力量性训练;通过微课堂将讲课内容提前进行录音,讲课时通过微信推送讲课语音,对知识重点内容同时推送图片、文字和视频,进行自我监测和记录并每周通过微信反馈.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讲座的形式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完成随访服务.开展1年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FBG、HbA1 c、TC、TG、LDL-C、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的FBG、HbA1 c、TC、TG、LDL-C比干预前降低,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BG、HbA1 c、TC、TG、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微课堂的强化教育方案能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管理患者的干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网络微信平台在孕产妇围生期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微信平台健康教育模式对孕产妇围生期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进行产前检查分娩的孕产妇,根据建档时听课证编号分为2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产妇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除了参加以往传统的健康教育讲座,还关注微信,并通过微信平台获得连续性母婴健康知识再教育;对照组则根据意愿未关注微信平台,仅参与孕妇学校课程和常规健康教育.分析孕产妇3个时期的问卷调查,了解2组孕产妇在自我保健、分娩方式选择和新生儿护理三大维度方面的认知程度.结果 观察组在入院和出院的问卷评分分别为(77.33 ± 9.64)、(85.26 ± 6.55)分,高于对照组的(58.65 ± 7.48)、(64.39 ± 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7、25.949,P<0.01).观察组满意度为97.96%(96/98),对照组为93.75%(90/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8,P<0.01).结论 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健康教育方式,对孕产妇在掌握围生期的保健知识,理性选择分娩方式,新生儿护理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孕产妇和家庭的参与率及满意度均有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课模式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课模式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9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微课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依从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微课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微信平台的直播课堂对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直播课堂模式对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共收集南昌市初中、小学及幼儿园共3404所,调查学生家长108 434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使用微信直播课堂进行授课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到干预前问卷108 434份,干预后问卷37 749份.干预前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正确行为持有率分别为14.45%、57.74%和40.46%,分别低于干预后的40.04%、75.85%和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微信直播课堂”健康促进模式能有效提高公众“知信行”,是一种有效的健康知识宣传方式,可顺应时代发展,应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互联网+”模式下北京市某三级医院患者健康传播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互联网+”模式下三级医院患者健康传播需求. 方法 2017年7-10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三级医院的1 018名不同就诊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就诊患者健康概念知晓度为57.8%,不同文化程度对健康知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3,P<0.05).就诊患者在门急诊健康教育需求最佳途径(前四项)为电视、电子屏(22.3%,104/466)、微信、微博(30.0%,140/466)、根据所患疾病手机主动推送(17.4%,81/466)和健康大课堂(14.4%,67/466).就诊患者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需求最佳途径(前四项)为视频讲座(31.5%,168/534)、微信微博(30.1%,161/534)、报纸报刊(15.2%,81/534)和宣传折页(15.2%,81/534).健康教育微信关注度与患者文化程度(x2=31.12,P<0.05)、年龄(x2=2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阅读健康类文章与性别(x2=22.73,P<0.05)、年龄(x2=45.04,P<0.05)、婚姻(x2=20.43,P<0.05)及就诊方式(x2=1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就诊患者健康概念知晓度处于中等水平.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机构应针对不同就诊患者的自身特点,加强其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的构架,提高健康大课堂及健康微信平台的管理力度,丰富健康传播及健康教育途径、形式及内容,提高不同就诊患者对疾病及健康知识的知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课在临床护理健康指导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推广,微课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患者获得信息支持的一种途径.本文通过阐述微课的概念、特点,并从微课健康指导内容、干预形式、干预时机、结局指标4个方面对微课在临床护理健康指导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微课在临床护理健康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