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CRRT介入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术后行CRRT的Stanford A型AD合并AKI患者39例,其中生存组18例,死亡组21例.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早期(术后48h内)与晚期(术后48 h后)行CRRT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2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相关病史、血常规、血肌酐、心脏超声检查、体外循环数据、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术后2次开胸止血、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HR=1.115,P=0.01,95%CI:1.046~1.189)及血肌酐(HR=1.013,P=0.035,95%CI:1.006~1.067)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术后AKI行CRR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CRRT组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低于晚期CRRT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结论:年龄及血肌酐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术后AKI行CRR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早期行CRRT对患者3个月内预后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 logistic回归。 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3.32, P<0.001)、贫血( OR=2.24, 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1.93, 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2, P=0.003)、体外循环( OR=1.01, 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 OR=2.40, 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6, 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2.43, 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2.05, 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1, P=0.04),体外循环( OR=1.01, 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5, 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 OR=0.65, P=0.04)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综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发生率为17.6%(3/17),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发生率为11.7%(2/17),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麻木,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损伤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2021年郑州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3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将患者分为延长组189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 h),未延长组24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延长组年龄大于未延长组,BMI、有高血压史者占比、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出血量、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低氧血症发生率、乳酸高于未延长组,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ICU住院时间长于未延长组,肌钙蛋白I低于未延长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4,95%CI(1.007~1.040)]、白细胞计数[OR=1.103,95%CI(1.050~1.157)]、手术时间[OR=1.006,95%CI(1.002~1.010)]、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10,95%CI(1.004~1.015)]、乳酸[OR=1.138,95%CI(1.045~1.239)]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乳酸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循环衰竭经皮机械循环支持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中膜,形成夹层血肿并随着血液压力的驱动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张、解离,造成真假两腔的病理改变的过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极高,尤其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一经发现,均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仍然是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外科技术进步,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病死率依然很高。当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无效时,患者只能面对死亡。目前不断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心源性休克治疗的报道,现将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血肌酐、D-二聚体联合监测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肌酐(Scr)、D-二聚体(D-D)联合监测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手术治疗ATAAD患者317例,追踪术后30 d生存情况,死亡58例为死亡组,生存259例为生存组。比较两组一般治疗、实验室结果、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Scr、D-D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效能。结果:生存组NT-proBNP[(174.74±37.40) pg/ml]低于死亡组[(306.49±62.25) pg/ml]、生存组Scr[(94.27±22.17) μmol/L]低于死亡组[(137.71±27.28) μmol/L]、生存组D-D[(0.61±0.10) mg/L]低于死亡组[(0.86±0.15) mg/L, P<0.05];NT-proBNP[比值比( OR)=1.12,95%可信区间( CI):1.02~1.23)、Scr( OR=1.16,95% CI:1.01~1.33)、D-D( OR=14.78,95% CI:14.71~14.83)是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NT-proBNP以238.950为最优截断值,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13(95% CI:0.864~0.960, P<0.01),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93.8%;D-D以0.765为最优截断值,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13(95% CI:0.878~0.950, P<0.01),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95.0%、Scr以109.125为最优截断值,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95% CI:0.925~1.000, P<0.01),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77.6%,三者联合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97(95% CI:0.993~1.000, P<0.01),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8.5%。 结论:NT-proBNP、Scr、D-D升高与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有关,三者联合在预测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中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及产后心脏手术20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心脏手术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并经多学科会诊后妊娠期及产后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转归、妊娠结局、随访等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0例妊娠期及产后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8例(40%)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7例(35%)急性主动脉夹层,4例(20%)心脏瓣膜病变,1例(5%)左心房黏液瘤。(2)20例心脏外科手术时间:早孕期3例(15%),中孕期9例(45%),晚孕期2例(10%),晚孕期剖宫产同时手术4例(20%),产后2例(10%)。9例(45%)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手术,均未发生严重产后出血。(3)除1例急性动脉夹层患者心脏外科术后1 d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及1例心脏外科手术后失访外,余18例患者均存活,其中中孕期引产1例、晚孕期胎儿宫内死亡引产1例、剖宫产分娩14例、阴道分娩2例(均为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孕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晚孕期阴道分娩)。16例活产儿中,除1例生后1 d因肺出血及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余均存活。结论:对于需要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孕产妇,应多学科合作,根据病情及孕周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严格的术后监护随访,以保证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马甲包裹法根部重建技术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修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马甲包裹根部加固重建方法近端修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45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双马甲包裹根部加固重建(DJW)343例(其中11例同时行瓣叶悬吊),Bentall手术81例,Wheat手术15例,未处理根部12例, David手术4例。对比分析接受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近期生存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DJW组和Bentall组术后30天死亡比例分别为10.5%和7.4%( P=0.403);体外循环(218.8±68.4)min对(240.2±59.8)min, P=0.011;主动脉阻断(150.6±47.9)min对(181.3±45.6)min, P=0.000。手术时间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随访(11.7±6.4)个月,随访期间9例死亡,DJW组7例,Bentall组2例,死因均与主动脉根部无关。DJW法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度为0.7±0.5,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0)。 结论:DJW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方法,早期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夹层多中心注册数据库概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许多国家建立了主动脉夹层多中心注册数据库。早期建立的国际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产出了多项研究成果,对全球主动脉夹层诊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总结了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资料,德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在A型主动脉夹层神经系统保护与器官灌注方面做出了斐然的成绩,北欧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联盟对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国内第一个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尽管得出了国人的发病特点,但近5年未再报告新的主动脉夹层数据。因此,建立我国自己的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120例ATTAD术后并发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6例(71.7%),女性患者34例(28.3%),年龄(55±5)岁。将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 n=60)和对照组( n=60),分别行CRRT和床旁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以血液净化指标状况、肾功能指标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炎性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输入液体量为评价指标,评价CRRT对ATTAD术后AKI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CRRT效果更显著。试验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乳酸(Lac)水平比对照组更低(均 P<0.05),住ICU时间、少尿期、肾替代治疗次数、初次透析至末次透析时间、总住院时间亦均较对照组少(均 P<0.05),输入液体量更少,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方案的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IL-6、IL-8和CRP水平分别为(21.9±1.8)ng/L、(18.6±1.4)ng/L、(22.7±2.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3.2)ng/L、(28.3±1.4)ng/L、(60.1±2.5)mg/L ( t=14.527、13.255、11.247,均 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相比IHD疗法,CRRT治疗的ATTAD术后AKI患者尽管住院病死率未表现出显著降低,但表现出更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