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CRRT介入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术后行CRRT的Stanford A型AD合并AKI患者39例,其中生存组18例,死亡组21例.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早期(术后48h内)与晚期(术后48 h后)行CRRT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2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相关病史、血常规、血肌酐、心脏超声检查、体外循环数据、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术后2次开胸止血、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HR=1.115,P=0.01,95%CI:1.046~1.189)及血肌酐(HR=1.013,P=0.035,95%CI:1.006~1.067)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术后AKI行CRR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CRRT组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低于晚期CRRT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结论:年龄及血肌酐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术后AKI行CRR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早期行CRRT对患者3个月内预后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淀粉样蛋白A在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患者感染早期诊断和预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下经右侧腋下小切口(5 cm)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和二尖瓣前叶基部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并二尖瓣成形术。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提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满意,二尖瓣闭合功能良好。随访期内无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治疗HOCM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为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异常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 logistic回归。 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3.32, P<0.001)、贫血( OR=2.24, 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1.93, 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2, P=0.003)、体外循环( OR=1.01, 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 OR=2.40, 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6, 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2.43, 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2.05, 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1, P=0.04),体外循环( OR=1.01, 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5, 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 OR=0.65, P=0.04)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LR3/NF-κB信号通路在右美托咪定减轻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AKI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择期行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80例,年龄42~76岁,体重50~85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D组给予静脉注射Dex负荷剂量0.6 μg/kg,15 min后以0.5 μg·kg -1·h -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至术后24 h; C组以同样方法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 0)、术毕(T 1)、术后24 h (T 2)、术后48 h (T 3)、术后72 h (T 4)时检测两组患者的心率、MAP、CVP、尿量,血清中Cr、BUN、IL-1β、TNF-α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NF-κB、caspase-3表达水平及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 3细胞占比,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 AKI发生率。 结果:D组T 1~T 2时心率和MAP低于T 0( P< 0.05),C组T 3~T 4时心率高于T 0( P<0.05),T 1~T 3时D组心率和MAP低于C组( P<0.05);两组T 2~T 4时血清Cr、BUN、IL-1β、TNF-α水平高于T 0( P<0.05),T 3~T 4时D组血清Cr、BUN、IL-1β、TNF-α水平低于C组( P<0.05);D组T 2~T 4时PBMC中TLR3细胞占比低于T 0 ( P<0.05),C组T 2~T 4时PBMC中TLR3细胞占比高于T 0( P<0.05),T 2~T 4时D组PBMC中TLR3细胞占比低于C组( P<0.05);两组患者T 2~T 4时PBMC中NF-κB表达水平高于T 0( P<0.05),D组T 2~T 4时PBMC中NF-κB表达水平低于C组( P<0.05);C组T 1~T 4时尿量较T 0减少( P<0.05),D组T 2~T 3时尿量较T 0减少( P<0.05),T 2~T 4时D组尿量多于C组( P<0.05);C组AKI发生率高于D组(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ex预处理能显著降低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风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3/NF-κB及其下游的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序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在ICU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序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金华市人民医院ICU的40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术后两组患者均采取同样干预措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符合撤机条件后,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撤机方式,研究组撤机拔管后采用HFNC序贯氧疗,对照组撤机拔管后予传统氧疗。比较两组患者序贯治疗后1、24 h的氧分压(PO 2)、血氧饱和度(SpO 2)、氧合指数(OI)变化及ICU住院时间、拔管后48 h内再插管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24 h的PO 2均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后1、24 h的PO 2未见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1 h,研究组SpO 2改变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1、24 h,研究组OI改变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均为100%,撤机拔管后48 h内再插管率均为0。 结论:HFNC作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的序贯治疗,与传统氧疗相比,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氧合,应用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氧饱和度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氧饱和度(RrSO 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A-rSO 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 2和A-rSO 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 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 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 2),体温最低时(T 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 4),停机后5 min(T 5)的RrSO 2、A-rSO 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 2和A-rSO 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1时下降,在T 2、T 3、T 4时逐渐升高,在T 5时恢复至T 0水平。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0、T 1、T 2、T 3、T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 2与RrSO 2呈正相关( r=0.806, P<0.01),RrSO 2和A-rSO 2均与MAP呈正相关( r=0.565、0.605,均 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 r=-0.365、-0.331,均 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值在T 1、T 2、T 3、T 4时明显降低( 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 2值在T 0~T 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 P<0.05)。 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2月,随访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并发症处理、预后情况。将室间隔缺损病例按照年龄、体重及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对常见并发症(如新发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2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727例,封堵成功691例(95.05%);房间隔缺损19例及联合畸形6例均封堵成功。68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7%,随访时间3~13年,期间无一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结果:53例残余分流中,48例自愈;8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中,2例好转;1例迟发性心包积液;新发三尖瓣轻度反流或由轻度进展至中度反流的34例患儿中,13例恢复正常,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至中度反流;1例新发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仍在随访中,2例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已恢复;2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中,1例恢复;38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中,5例恢复正常。偏心型及鞍型封堵器更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 P<0.05),而不同封堵器类型中,三尖瓣反流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组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畸形中,1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在1年后恢复正常。 结论: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技术结合了体外循环手术和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远期随访提示安全、有效,但需进行全生命周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综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发生率为17.6%(3/17),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发生率为11.7%(2/17),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麻木,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损伤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呋塞米激发试验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CRRT患者停机时机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