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CAD)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结局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分为MINOCA组和MI-CAD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住院期间心电图、心肌桥、住院天数、出院带药及院内结局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INOCA的相关因素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结局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 048例,年龄62(54,69)岁,女性741例(24.3%),其中MINOCA组165例(5.4%),MI-CAD组2 883例(94.6%)。与MI-CAD患者相比,MINOCA患者较年轻,女性占比较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心肌梗死史的比例较低,炎性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MHR)较低,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水平较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心肌桥、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钙离子拮抗剂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应用率较高( P均<0.05);住院天数及院内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更易发生MINOCA( P均<0.05);MINOCA与发生院内死亡无关( P>0.05),冠心病史、慢性肾衰竭病史、空腹血糖、NLR、D-二聚体较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死亡( P均<0.05)。 结论: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呈现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的特征,MINOCA常伴发心肌桥及心房颤动。MINCOA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率与MI-CAD患者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心脏射频消融术后并发Takotsubo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Takotsubo综合征(TTS)又称应激性心肌病、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碎综合征,是一种因精神刺激或躯体应激诱发的一过性心室扩大及心室局部收缩障碍,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急性斑块破裂的证据[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非瓣膜性房颤引起冠脉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3岁,因“持续背痛12h"于2017年8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2h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背痛,无明显胸闷胸痛,伴冷汗,持续不缓解,至外院就诊.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 ST段抬高(Ⅰ avL,V2-V6呈弓背型抬高0.7 mV);(3) V2-V4呈rS型,r波≤0.1 mV,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负荷剂量口服后转至我院就诊.复查心电图(2017.8.6 19:21):心房颤动,Ⅰ avL,V2-V6,V7-V9呈弓背型抬高,血清TnI 2.6 ng/mL.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血清酶谱检测考虑“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后壁心梗,心律失常(心房颤动),Killip's Ⅰ级”收治入院.患者既往有房颤病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否认烟酒嗜好.入院查体:神清,气平,血压114/79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心率88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不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治疗后的血栓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和PT-IN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达比加群酯组的aPTT显著高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达比加群酯组的总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华法林联合双抗比较,达比加群酯联合双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房颤组),收集同期不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4例(非房颤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现状.结果 房颤组在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下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营养障碍、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脑疝、死亡及出院后90 d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和预后良好比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房颤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慢性心力衰竭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R=5.206,95%CI:2.906~9.040,P=0.016)、慢性心力衰竭(OR=15.026,95%CI:7.460~30.020,P=0.003)、冠心病(OR=8.920,95%CI:4.200~12.906,P=0.030)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 =2.020,95%CI:0.406~1.020,P=0.042)是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抗凝治疗比例明显低于抗血小板治疗(25.3% vs 74.7%,P<0.01).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高龄老年、女性为主,意识障碍为主要首发症状,脑梗死病灶多发、面积偏大且出血转化较多,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为显著的危险因素,抗凝现状有所改善,新型抗凝药物选择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明原因的反复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心肌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而持久的疼痛,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心肌酶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大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但并非所有急性心肌梗死都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针对这部分患者,我们应积极寻找急性心肌梗死原因,并予对因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但反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常见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 <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 =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汤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7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活血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整体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功能、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0、血黏附因子.结果:研究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恶心呕吐情况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排血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L-10、血黏附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活血化瘀汤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48例CHF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5年,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预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再根据NLR四分位水平分为4组,即NLR<1.92组(A组)、1.92≤NLR<2.95组(B组)、2.95≤NLR<4.68组(C组)和NLR≥4.68组(D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MACE的发生时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越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越小,伴有糖尿病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是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不同NLR分组患者中,MACE发生率随NLR的升高而增加,4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MACE的平均时间分别为A组49.31个月,B组45.27个月,C组43.63个月,D组40.34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对预测CHF合并房颤患者发生MACE的最佳截断值为3.12,灵敏度为72.39%,特异度为86.18%.结论 NLR水平可作为老年CHF合并房颤患者预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急性病因,而NOAF又可导致AMI病情恶化.因此,明确AMI患者NOAF的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目的 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早期识别伴有高危心房颤动的AMI患者.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6-01至2019-06-01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48例AMI患者,其中住院期间出现NOAF 91例(房颤组);按照1:2的比例从未出现NOAF的557例AMI患者中随机选取182例作为非房颤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及住院期间严重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房颤组患者年龄和左心房内径(LAD)大于非房颤组,脑血管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中重度左房室瓣反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收缩压<100 mm Hg、心率≥100次/min、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者所占比例高于非房颤组,Killip分级劣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70岁〔OR=3.636,95%CI(1.928,6.858)〕、LAD>40 mm〔OR=3.013,95%CI(1.475,6.158)〕、收缩压<100 mm Hg〔OR=5.056,95%CI(1.438,17.771)〕、Killip分级≥2级〔OR=4.130,95%CI(1.751,9.738)〕是AMI患者NOA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70岁、LAD>40 mm、收缩压<100 mm Hg、Killip分级≥2级的AMI患者NOAF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