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血管病诊治决策》由[美]莱昂纳多·兰格尔-卡斯蒂利亚主编,王玉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78587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中医将其归类为"中风病".据现代研究,痰瘀互结在中风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但受限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其临床应用有所局限.针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活血化痰法被视为基础方法,特别是在疾病的急性期,痰瘀同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桂枝茯苓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桂枝茯苓丸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以发挥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本综述就高压氧(HBO)在SAH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推动HBO对SAH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S100A1蛋白、核因子-kβ p65、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血浆S100A1蛋白、核因子-kβ p65(NF-kβ p65)、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0年4-1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AICI组)14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20例,AICI组根据梗死灶的体积分为小梗死灶组(SCI组)78例、中梗死灶组(MCI组)32例和大梗死灶组(LCI组)31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31例为对照组(HC组)。对比AICI组、TIA组与HC组S100A1、NF-kβ p65、IL-6水平及不同梗死体积亚组之间S100A1、NF-kβ p65、IL-6水平的差异,分析S100A1、NF-kβ p65、IL-6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100A1、NF-kβ p65、IL-6对AICI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AICI组S100A1[(230.96±39.37)ng/L]、NF-kβ p65[(3.99±0.65)mg/L]、IL-6[(13.32±1.57)ng/L]均明显高于TIA组的(185.85±43.24)ng/L、(3.58±0.74)mg/L、(11.61±1.67)ng/L( t=4.95、2.39、4.14,均 P < 0.05)及HC组的(181.47±27.39)ng/L、(3.51±0.99)mg/L、(11.42±2.34)ng/L( t=6.54、3.32、5.55,均 P < 0.05);TIA组与H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LCI组S100A1[(254.25±37.07)ng/L]、NF-kβ p65[(4.41±0.45)mg/L]、IL-6[(14.00±1.40)ng/L]均明显高于MCI组的(225.42±30.92)ng/L、(3.85±0.64)mg/L、(12.77±1.31)ng/L( t=3.04、3.60、3.20,均 P < 0.05)和SCI组的(223.98±40.21)ng/L、(3.88±0.66)mg/L、(13.27±1.65)ng/L( t=3.79、4.01、2.25,均 P < 0.05),MCI组与S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AICI患者S100A1、NF-kβ p65与脑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 r=0.24、0.27,均 P < 0.05),S100A1、IL-6与AICI患者入院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 r=0.24、0.28,均 P < 0.05);S100A1、NF-kβ p65、IL-6对AICI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8、0.667、0.75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1.03、3.50、10.79,相应灵敏度分别为95.0%、76.6%、97.2%,特异度分别为37.3%、45.1%、49.0%。 结论:AICI患者血浆S100A1、NF-kβ p65、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AICI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梗死与脑动脉瘤的多维度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专家引言: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动脉瘤是全球范围内困扰人类健康、带来社会医疗负担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四川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王玉婷教授团队围绕脑血管影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一方面在缺血性疾病如脑梗死领域,探索急性和慢性期不同的影像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出血性疾病如脑动脉瘤领域,开展人群研究和新型标志物的探索和验证。基于较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开发验证了一系列较关键的影像标志物,可应用于脑梗死、脑动脉瘤等血管疾病的临床管理全流程的多个场景(病因诊断、预后预测、破裂出血风险评估、复发风险评估、药物疗效监测等),为辅助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依据。北京天坛医院刘亚欧教授指出,脑血管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成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如何减少其发病、改善预后并减少复发是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王玉婷教授团队从西南人群入手,着眼于脑血管病领域的临床关键问题,从临床需求出发进行研究设计,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影像研究,并与国内外研究团队深入合作,将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病因探索、临床预后预测、疾病复发风险评估、药物疗效监测等方面,使影像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miR-126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外周血微RNA-126(microRNA-126, miR-126)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数量和分布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3.0 T MRI检查,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CMB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浓度,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miR-126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MBs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血清VEGF浓度和外周血miR-126与CBMs数量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VEGF浓度和外周血miR-126相对表达量对CMBs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93例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非CMBs组110例(57.0%),单纯脑叶CMBs组20例(10.4%),非单纯脑叶CMBs组63例(32.6%)。3组间比较显示,年龄可能是单纯脑叶CMBs的危险因素,VEGF较高、胱抑素C水平较高、外周血miR-126相对表达量较低、高血压以及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可能是非单纯脑叶CMB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EGF浓度较高是非单纯脑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86,95%置信区间1.035~1.358; P=0.014),而miR-126相对表达量较高是非单纯脑叶CMBs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154,95%置信区间0~0.269; P=0.0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EGF浓度较高( r=0.848, P<0.001)和miR-126相对表达量较低( r=-0.043, P=0.035)可显著增加CMBs数量。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VEGF预测非单纯CMBs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95%置信区间0.741~0.865),最佳截断值为120.55 ng/L,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75.5%。 结论:在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清VEGF和外周血miR-126相对表达量与CMBs数量及其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血清VEGF可作为预测非单纯脑叶CMBs存在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颅内外大动脉闭塞与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时间窗内的有效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首通效应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通效应(FPE)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97例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现FPE将患者分为FPE组与非FPE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确定FPE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同样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评估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FPE组(133例)患者比较,FPE组(64例)中女性患者占比高,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高,心源性栓塞、基底动脉上段闭塞以及首选血栓抽吸者占比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2.27,95% CI:1.08~4.79)、入院NIHSS评分( OR=0.93,95% CI:0.89~0.98)、心源性栓塞( OR=2.12,95% CI:1.04~4.31)、基底动脉上段闭塞( OR=2.41,95% CI:1.23~4.72)及首选血栓抽吸治疗( OR=2.92,95% CI:1.46~5.83)均是FPE的影响因素(均 P<0.05)。与预后不良组(79例)比较,预后良好组(118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pc-ASPECTS及BATMAN评分较高,心源性栓塞占比高,穿刺至再通时间较短,FPE和成功再灌注者占比高,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者占比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 OR=1.09,95% CI:1.03~1.14)、FPE( OR=0.08,95% CI:0.04~0.18)均是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女性、入院NIHSS评分较低、心源性栓塞、基底动脉上段闭塞及首选血栓抽吸治疗的患者更易实现FPE;入院NIHSS评分较低、实现FPE的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易损斑块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证据,也有助于降低已发病患者的复发风险。文章着重比较了现有的临床成像方法在识别易损颈动脉斑块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工作提供用于患者风险分层的相关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低,致死率高,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对患儿健康及其家庭经济带来巨大负担。近年来时有报道,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报道较为少见,现予报道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O)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治疗的58例非急性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VBO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2分50例,3~4分8例。观察血管的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58例患者中,48例(82.8%)血管再通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者26例(54.2%),2b级者22例(45.8%)。10例(17.2%)因微导丝无法通过闭塞节段而放弃治疗。再通成功的48例患者中,围手术期2例(4.2%)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中1例MRI发现新发梗死灶;1例(2.1%)发生脑出血。10例再通未成功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4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2例(4.2%)发生支架内闭塞(均为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卒中者);6例(12.5%)支架内再狭窄,但均无临床症状。47例(97.9%)患者mRS为0~2分,1例支架内闭塞再发脑梗死患者的mRS为4分。10例再通失败者均采取药物治疗,均有缺血性卒中症状,2例症状加重。结论:非急性期血管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VB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