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角膜穿孔合并真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患者,女性,47岁。2022年9月患者因左眼眼痛和眼干1年余病史,近1个月余症状加重并伴视力下降,遂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诉1年前因左眼眼痛、眼干及雾状遮档,伴视力下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炎,行左眼羊膜覆盖术治疗与药物治疗(药品治疗与方法不详),术后症状有所好转。9个月前出现左眼眼前白色雾状遮挡,药物治疗后轻微缓解。1个月前再次出现左眼眼痛和眼干,症状逐渐加重,伴视力显著下降。既往2018年诊断为急性淋巴白血病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曾出现肝脏、肺部、关节及口腔等多器官排异反应,目前全身排异反应控制良好,已停用全身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结合病史,遂给予左眼配戴角膜绷带镜,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点眼,2次/d;玻璃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6次/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公司生产),3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湖北科益药业公司生产),3次/d。患者右眼视力0.3,最佳矫正视力0.6;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提高,光感光定位正常;右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睑结膜瘢痕化,角膜透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前房中等深度,虹膜纹理清,晶状体介质清,视网膜在位,左眼睑结膜瘢痕化,结膜轻度充血,绷带镜在位,角膜多个浸润病灶,边界稍模糊,角膜浅层新生血管,中央角膜明显变薄,角膜后白色色素沉着,前房积脓1 mm,眼底窥视不清。见图1A。结合病史及查体结果诊断为右眼角膜炎原因待查,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鉴于不除外感染性角膜炎,除去患者绷带镜,更改治疗为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3次/d;左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右眼每晚滴眼;更昔洛韦片(湖北科益药业),1000 mg口服,3次/d。患者2周后复诊,左眼中央角膜溶解明显,下方浸润灶明显扩大,前房积脓加重。见图1B。角膜刮片可见真菌,角膜刮片培养结果提示近平滑念珠菌阳性。修正诊断为左眼真菌性角膜炎,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医院自制)点眼,1次/h;伏立康唑(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0 mg口服,2次/d;治疗2 d后角膜浸润灶减小,同时角膜基质溶解明显,后弹力层膨出,前房积脓减少。见图1C。治疗3 d后,左眼角膜穿孔,为患者行左眼穿孔修补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术中可见角膜中央偏下方1.5 mm左右穿孔,取下方球结膜做4 mm宽度桥状结膜瓣,取少量tenon囊组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其填塞缝合于穿孔处角膜,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将桥状结膜瓣缝合于角膜,将线结转入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角膜缘做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术后继续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1次/h;伏立康唑,200 mg口服,2次/d,术后2周左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结膜瓣在位,前房存在。见图2A。术后6周左眼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见图2B。再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取约150 μm厚度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基质微透镜片,裁剪至1.5 mm×1.5 mm,将2针10-0不可吸收缝线穿过基质片后,2针呈90°,缝合固定于穿孔处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见图2C。术后2周复查,再次发现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第三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采用多层4层羊膜,填塞于角膜穿孔处,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1周,患者左眼前房偏浅,溪流征仍阳性。见图2D。为进一步控制病情,患者行第四次角膜穿孔修补。术中使用3 mm角膜环钻环切至约1/2角膜剩余厚度基质,手动剖切角膜基质接近后弹力层,使用3.25 mm角膜环钻冲切2片厚度约120 μm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角膜基质微透镜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2片角膜基质重叠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植床,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公司生产)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光化学疗法的色素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前曾证明,紫外线照射局部用三甲基补骨脂素感光致敏的白种人皮肤,可造成黑色素体平均体积持久性的增大及其分布类型的改变,从而提示用此法有发生长期的基因脱抑制(gene derepression)或引起体细胞突变的可能性。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在治疗的条件下,用口服8-甲氧基补骨脂素及长波紫外线(PUVA)光化学疗法是否可引起相同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稻显性感光抑制基因Su-E1(t)的定位及遗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利用粳稻品种Asominori和籼稻品种IR24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南京和海南2种自然环境下对水稻抽穗期QTL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到5个和6个影响抽穗期的QTL,其中位于第6染色体的qDTH-6在2种环境下都能被检测到,LOD值分别为6.28和12.93,贡献率分别为12.26%和17.18%.对以Asominori为背景、在qDTH-6处置换了IR24片段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45及背景亲本进行人工短日照处理,发现qDTH-6来自籼稻IR24的等位基因具有显性感光抑制效应.利用抽穗期基因型测验系和9311等一些常规稻与CSSL45杂交分析,进一步证实了qDTH-6的显性感光抑制功能,并初步判断其抑制对象为主效感光基因E1(Ghd7),本研究将其命名为Su-E1(f).同时利用CSSL45×Asominori次级F2群体分别在人工短日照和自然长日照条件下对Su-E1(f)进行了进一步定位,将其定位在SSR标记RM527附近.本研究对有效地解决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生育期超亲晚熟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TEN/PI3K/AKT通路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在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与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纳入模型组.采用免疫荧光法与Western印迹法测定视网膜PTEN表达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法与Western印迹法测定大鼠视网膜上p-AKT与B细胞淋巴瘤(Bcl)-2分布与表达,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视网膜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PIP3)依赖性激酶(p-PDK)1、胞质细胞色素(Cyt)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PIP3表达,采用TUNEL测定视网膜细胞凋亡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外核层(ONL)厚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建模后PTEN表达逐渐上调,并在建模后3 d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并在7 d恢复至正常(P<0.05);空白对照组视神经元凋亡细胞未检出阳性结果,建模后第1天,在模型大鼠ONL发现凋亡细胞,第2天、第3天视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但在第7天ONL明显减少;与安慰剂组比较,bpV各剂量组p-AKT、p-PDK1、p-BAD、Bcl-2表达均显著升高,胞质CytC、Caspase-3表达均显著上调且bpV 4000 ng/kg组>bpV 400 ng/kg组>bpV 40 ng/kg组(P<0.05).结论 PTEN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感光器细胞凋亡过程,为病变模型大鼠视网膜注射PTEN特异性抑制剂,可直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线粒体通路的活化产生抑制,从而抑制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NOX2基因缺陷对rd1小鼠感光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NADPH氧化酶2(NOX2)基因缺陷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1(rd1)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出生后14天的NOX2基因缺陷rd1小鼠(实验组)6只及同龄NOX2基因缺陷的C57BL/6N小鼠(对照组1)、无NOX2基因缺陷的rd1小鼠(对照组2)、C57BL/6N野生正常小鼠(对照组3)各6只(共24只).方法 对照组1与对照组2小鼠多次交配获得实验组小鼠并进行基因型鉴定.取该实验鼠及对照组小鼠眼球,对视网膜进行HE染色并测量视网膜外核层厚度,TUNEL染色并计算凋亡细胞占外核层细胞总数百分比、免疫荧光法CD11b抗体标记小胶质细胞并检测NOX2主要亚单位gp91phox蛋白的表达.主要指标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感光凋亡细胞百分比,gp91phox蛋白的表达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与同龄对照组2相比,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内外核层排列整齐,其外核层厚度(36.18±2.59)μm明显大于对照组2小鼠(21.45±1.33)μm(t=8.77,P=0.00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凋亡细胞主要出现于外核层,但数量较对照组2明显减少(t=8.46,P<0.001).与对照组3及对照组1小鼠相比,对照组2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外移浸润外核层,gp91phox表达增加且部分位于小胶质细胞中.而实验组小鼠视网膜gp91phox表达明显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NOX2基因缺陷可有效抑制rd1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延缓感光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君子汤调控线粒体凋亡保护脾气虚模型大鼠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感光细胞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四君子汤是否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发挥对脾气虚型大鼠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RD自动复位组(B组)、脾气虚RD自动复位组(C组)、四君子汤组(D组).C、D组使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法制备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实验开始6周后B、C、D组使用视网膜下注射0.1%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制备RD自动复位模型,D组随后灌服四君子汤(20g/kg)至实验结束.分别于实验开始后8、9周随机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记录大鼠进食量、体重及精神状态;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JC-1荧光探针法检测视网膜组织线粒体膜电位(△ Ψm)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视网膜细胞核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量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AIF、细胞色素C(CytC)在视网膜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与A、B组比较,C、D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1周出现便溏、精神萎靡、毛色枯黄等脾气虚症状,6周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明显降低(P<0.05),C组上述症状持续至实验结束,D组于9周时上述症状好转,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较C组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8、9周视网膜组织△Ψ m降低(P<0.01);与B组比较,C、D组8周时△ Ψm降低(P<0.01);随着实验时间延长,至9周时D组△Ψm较C组显著升高(P<0.05).与A组比较,8、9周时C组视网膜组织Bax升高(P<0.05),D组则较C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9周时C组Bax水平亦高于B组(P<0.01).8周时C组Bcl-2/Bax较A组降低(P<0.05),9周时较A、B、D组降低(P<0.01).8周时,与B组比较,C、D组细胞核AIF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至9周时,C组细胞核AIF蛋白表达量仍持续升高,且高于D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C、D组AIF及CytC较A组着色弥散,其中B组AIF特异性表达于少量外核层细胞核;C组AIF及CytC在外核层特异性着色显著;D组AIF及CytC在外核层部分细胞着色.结论 四君子汤能稳定脾气虚RD自动复位模型大鼠视网膜线粒体内膜及外膜的通透性,抑制线粒体源凋亡信号通路,减少脾气虚RD复位后感光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