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检查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1.5T 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设置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 s/mm 2。以肝组织活检为金标准,判断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析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DC及eADC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价值。 结果: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中,MRI平扫发现39例患者出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右叶萎缩、肝左外叶及尾状叶明显增大,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增生导致门静脉壁增厚,有纤维袖口征出现,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均呈现低信号,但对晚期钙化显示不敏感;其余11例患者无明显的肝叶轮廓改变及比例失调。其中,7例合并肝癌,44例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ADC[(1.17 ± 0.08)× 10 -3、(1.38 ± 0.13)× 10 -3 mm 2/s]、eADC值[(0.51 ± 0.07)× 10 -3、(0.40 ± 0.06)× 10 -3 mm 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8.497、7.762, P均< 0.05);且观察组各肝纤维化分期患者ADC、e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1.526、23.814, P均<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ADC值呈负相关( r = - 0.236, P < 0.05),与eADC值呈正相关( r = 0.484, P < 0.05)。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置信区间( CI)为0.785~0.953,诊断特异性为89.25%,敏感度为79.58%;e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AUC为0.681,95% CI为0.582~0.879,诊断特异性为81.14%,敏感度为73.81%。ADC、e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S2~S4期的AUC均显著高于S0、S1期( P均< 0.05),但S1期与S0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MRI检查中ADC值明显下降,eADC值明显升高;且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ADC、eADC值显著相关。ADC及eADC值对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辨清肝外胆管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中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将其分为实验组( n=55)和对照组( n=55),实验组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5 mg,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统计实验组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拔管时间、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随访等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显影肝总管,54例显影胆总管,52例可显影胆囊管,且显影三管时间为(15.8±1.2) min。实验组中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例分别为(18.5±1.3) min、(64.0±6.8) min、(16.3±6.7) mL、43例,对照组分别为(46.3±8.1)min、(98.7±10.5) min、(53.6±14.9) mL、55例,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病例,对照组有1例中转开腹及1例胆管损伤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ALT、GGT水平分别为47(31,75) U/L、38(19,114) U/L,对照组分别为62(53,92) U/L、76(63,96) 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实验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出院后7 d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腹腔积液。 结论:面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肝外胆管有助于辨清其解剖结构避免胆管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锻炼并提升术者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胆道逆行性荧光反染腹腔镜解剖性肝脏3段切除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58岁,因“反复上腹隐痛不适2年”于2022年10月9日被收入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红蛋白148 g/L、血小板计数217×10 9/L、ALT 105 U/L、AST 246 U/L、总胆红素30.2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 μmol/L、白蛋白40.2 g/L、CA19-9 52.37 U/ml、凝血功能正常、输血前相关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心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上腹增强MR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结果显示,肝脏3段胆管扩张明显伴胆管内结石,肝脏3段轻度萎缩(图1A);胆囊结石伴明显肿大;胆总管内可见1个最大径约0.6 cm充盈轻度缺损伴管径轻度扩大,考虑胆总管结石可能性大(图1B)。初步诊断:(1)肝内外胆管结石伴肝脏3段萎缩;(2)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考虑患者胆总管结石较小且胆管内径扩大不明显,我们首先实施了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出胆管结石,随后进行了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图1C)。ERCP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取石后行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15 min潴留率检查,结果为2.4%。经全科讨论,考虑患者:(1)CA19-9轻度升高;(2)肝胆管局限扩张伴结石嵌顿;(3)扩张胆管对应的引流肝段出现萎缩倾向;(4)术前心肺功能及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此,制定了在ERCP术后第3天为患者进行“荧光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3段切除+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病证结合探讨"太息"一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太息作为中医常用术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既是正常人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病理表现,作为症状时称"善太息".太息特征明显、易于分辨,但中医古籍中对其描述比较简略,后世医家运用也存在偏差.本文基于太息的文献涵义,从释义、近义层面进行讨论,区分"太息"与"叹息""大息".结合中医古籍条文、医案和现代临床疾病,运用脏腑辨证方法,对抑郁症、慢性胆囊炎、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4 种有"善太息"症状表现的疾病病位、病因病机、主症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腹腔镜下利用胆囊壁遮盖封闭胆囊十二指肠瘘口的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利用胆囊壁遮盖封闭胆囊十二指肠瘘口的手术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 年10 月至2023 年5 月收治的15 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均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利用胆囊壁遮盖封闭瘘口.结果:15 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8 例,慢性胆囊炎3 例,亚急性胆囊炎2 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 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胆囊瘘口位于底部4 例、体部10 例、壶腹部1 例;十二指肠瘘口位于球部6 例、降部9 例.瘘口直径0.5~2.0 cm,其中0.5~1.0 cm 10例,1.0~2.0 cm5例.手术时间45~135 min,平均(84.4±26.9)min;术中出血量15~60 mL,平均(29.8±11.5)mL.术后腹腔引流液淡血性,术后第1 天、第2 天、第3 天引流量分别为(47.6±14.3)mL、(25.1±8.9)mL、(12.2±5.6)mL.患者均未放置空肠腔内营养管,全胃肠外营养3d左右恢复饮食,术后未发生肠瘘、胆漏等并发症.3~4d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术后住院7~10 d,平均(8.6±1.2)d.3 个月后复查B超,肝下胆囊床区域未见包裹性积液,行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瘘口愈合良好,未见龛影或狭窄.结论:腹腔镜术中利用胆囊壁遮盖封闭胆囊十二指肠瘘口,组织材料充裕,缝(钉)合方式灵活,是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安全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柱前衍生HPLC法研究亮菌口服溶液中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亮菌口服溶液是由真菌——假蜜环菌发酵提取而制得的一种多组分药物,其成分复杂,内含亮菌素、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痉、镇痛、消炎、退黄疸以及降低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炎以及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还可用于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辅助治疗.亮菌口服溶液富含游离氨基酸和蛋白,建立和考察亮菌口服溶液中游离氨基酸及蛋白质,有助于提升和完善该品种的质量标准,揭示其药效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胆囊引流管辅助下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在鼻胆囊引流管(ENGBD)引导下施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的经验.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肝胆外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和重庆市中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2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括约肌切开后取石,术中置入ENGBD者分配入试验组(A组,n=47)、置入鼻胆引流管(ENBD)者分配入对照组(B组,n=77).2组均于ERCP后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困难病例则中转开腹实施胆囊切除术.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在ENGBD的引导下,较B组更易完成LSC术(53.2% vs 20.8%),中转开腹实施胆囊切除术的比例也大为降低(4.3% vs 35.1%).B组可能因胆囊与周围器官之间形成内瘘(包括Mirizzi综合征)、意外胆囊癌、胆囊管汇合异常等复杂情况,NEGBD难以成功置入,使得手术中发生肝动脉/肝静脉损伤,又因担心胆管损伤而被迫中转开腹.结论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时,于ERCP后置入ENGBD有助于LSC的顺利实施,可有效降低中转开腹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3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腔镜技术是在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针对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作为金标准,在普外科手术中广泛开展起来[1].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手术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我院1998-2018年10 0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共出现并发症134例.现将处治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院1998-2018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 020例,出现并发症病例134例,男性35例,女性99例;年龄38~67岁,平均(56±3)岁;发病时间3个月至20年;其中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78例,萎缩性胆囊炎25例,长期慢性炎症31例.术前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明确胆道系统情况,检查结果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其中发现Mirizzi综合征7例.134例并发症病例中胆管损伤8例、术后出血49例、胆漏3例、切口感染29例、术后腹腔内感染27例、胆囊窝积脓10例、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8例.均给予对症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安全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萎缩性胆囊炎病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后胆囊壁产生慢性炎性增生纤维化或形成瘢痕,胆囊逐渐萎缩并失去浓缩和排泄胆汁功能;另一种则是静止性结石长期刺激所致,多数由充满型结石或巨大结石引起.由于其存在较高恶变率,萎缩性胆囊炎现已被公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指征,但是术中发生邻近器官损伤风险较高,被视为“危险的病理,危险的解剖,危险的手术”,一旦发生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将给患者带来无尽痛苦和毁灭性灾难[1-3].在腹腔镜技术日益普及的基层医院,如遇此类复杂病例,应切实采取相应的安全处理措施,努力规避上述风险,保障患者顺利康复.现就萎缩性胆囊炎疾病认识和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安全策略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意外破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道外科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术中胆囊破裂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报道其发生率为10%~35%[1].我们拟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破裂的危险因素.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资料:我院2013年至2017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02例,其中术中发生胆囊意外破裂者24例(病例组),无意外破裂者78例(对照组).102例患者中男49例,女53例,平均年龄(53.4±18.4)岁,术前诊断急性胆囊炎31例,慢性胆囊炎22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16例,萎缩性胆囊炎27例,其他6例.所有患者术前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出凝血基本正常,无手术禁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