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臟相音 六腑应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说:五臓相音,六腑应律,乃人体与天地合道的体现.但经典对于相关内容,论述极少,其技术失传千年.20 年前,对于五脏相音的研究仅涉及五音而未涉及六律,主要是经典所述的文字内容有所缺失.通过对 2021 年再问世《扁鹊镜经》相关内容的研究,补充了《黄帝内经》对六腑应律的论述不足,经过对此两部经典的相互参照弥补,考证其他经史的记载与论述,并结合现代声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较为完整地整理出五臟相音、六腑应律的理论与技术,遂使传统中医闻诊理论得以完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南史》中徐嗣伯医案5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医家层出不穷,以东海徐氏家族最为有名. 徐嗣伯,字叔绍,祖上徐熙受异人传授医书《扁鹊镜经》,进而开启其家族学医之门. 《南史》卷32中《张邵传》中记载徐嗣伯医案5则,其中有3则为异病同治,体现了徐嗣伯高超的疾病辨治水平,现在将原文摘录如下: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中的“脏” “象”与脏象学说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帝内经》是一部从人的体表形象现象,研究人类的生理学、病理学、观察诊断学、治疗学,破译人类生命科学的医宗经典,是一个系统、科学、完整的脏象学说信息医学理论体系,其精髓就是脏象学说.岐伯在《移精变气论》里告诉后人,脏象学说是医家修为成“神医”的“要极、大则”,在诊断治疗时要“用之不惑”,如果“逆从倒行”,就会“亡神失国”.在《外揣》里明确告诉后人,只要悟通了脏象学说,观察病情就如“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脏象学说是一个科学、规范的临床操作规程,是一种顺势思维、快速反应的观察诊断通道,所以黄帝称其为“医道”.扁鹊、医缓、医和、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就是依据这个简洁、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操作规程,修为成了闻而知病和望而知病的“神医”.本文论证什么是脏象学说中的脏,什么是脏象学说中的象,什么是脏象学说,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观察脏的动摇和象的应和,而“尽知其情”,学医者又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修为成闻而知病和望而知病的“神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眼科学发展史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一.中国眼科学的萌芽时期我国医学历史悠久,最早的纪录见于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字,为公元前十四世纪的遗物,其中即有关于眼病的记载.同时也有一些民间疗法,如《山海经》这部先秦古书,即载有药物100余种,其中治疗眼病的有7种.我国第一部本草的专书是《神农本草经》,约在汉代年间,它记载有药物365种,包括动植物、矿物药,有关眼科药物有70余种.关于盲人的记述,《书经》有"瞽奏鼓"、"瞽为诗".音乐家师旷即为一盲人.《檀弓》载有"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亦为盲人.关于瞳孔异常的记载,首见于《荀子》、《史记》,舜、项籍有重瞳症,是世界上瞳孔异常最早的记载.《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书,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时代,内有关于眼病及最早关于针刺治疗眼病的记载.据《史记·扁鹊列传》载:"扁鹊过洛阳,闻周爱老人,遂为耳目痹医."扁鹊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师.二.隋唐时代的眼科学我国医学到了隋唐时代,除了继承了秦汉时代成就外,更因与外国医学接触,故发展较快.我国最早的眼科书籍是《隋书》经籍志所载的"陶氏疗目方"和甘濬之"疗耳目方",惜两书均已失传.公元610年巢元方著《诸病原候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病原病理专书.公元652年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内容丰富,载有关于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及营养等各方面知识,孙氏还观察到老视现象,以为"凡人年四十五以后,渐觉眼暗,至六十以后还渐自明."公元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在眼科部份介绍了印度理论的四原质学说,并介绍了金针拨白内障手术方法.唐代《龙树眼论》是我国论眼病的第一部专著,书已失传,惜作者及年代均不详.关于药物方面,梁陶宏景(451~463公元),著有《本草经集注》七卷.由于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对本草修订有迫切需要,唐高宗李治命人予以重修,订名《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于公元659年完成.唐设置太医署,是医学教育机关,也是医疗单位,主要是培养医学人才.关于眼科假眼手术,最早见于唐代,据载:"崔嘏失一目,以珠代之."又"唐立武选,以击球较其能否,置铁钩于球杖以相击,周宝(841 ~846年)尝以此选,为铁钩摘一目,睛失,宝取睛吞之,复击球,获头筹,遂授泾原,敕赐木睛以代之."就以上记载,我国在九世纪已有假眼,世界上安置假眼实以我国为最早.三.宋金元时代的眼科学公元978年王怀隐等人编著《太平圣惠方》,收集了宋以前的方书和民间验方,并有关于病因病理的探讨.北宋来年约相当十一世纪末,更有《圣济总录》面世,书中收集了民间验方,结合内府所藏秘方,及前代方书所载加以整理而成.眼病门仍留有丹石毒攻眼方,宋徽宗赵佶迷信道教,喜服丹石,被金人俘虏后,一目终致盲废,有可能与服食丹石有关.以后更有《银海精微》问世,作者不详,书成于宋代年间.它首列五轮八廓学说,并介绍中医表里虚实的基本原理,阐述眼与全身病的关系.宋代公元1078~1085年设太医局,其中设9科,并将眼科独立,至此眼科从五官科划分出来,成立单独科室.关于我国眼镜的发明和使用问题,据近代考证:宋代史沆断狱,于案牍之故暗者,以水晶承日照之则见,认为是真正眼镜的初步发明;同时确信南宋宗室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之眼镜史料为可靠,原文是"靉靆,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以为我国宋代已有眼镜.至明代多种书籍中都已有靉靆之记载;如"靉靆大如钱,色如云母,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之掩目,精不散,笔画倍明."又眼镜一词,已见于明代著作,如"靉靆,眼镜也.""闻贵人有眼镜."至清代均称为眼镜.四.明清时代的眼科学跨元明两代有眼科名医倪维德(公元1303~1377年),著《原机启微》,探讨眼病病原及治疗,首论君臣左使、逆从反正之义.公元1602年王肯堂著《六科证治准绳》,是祖国医学关于诊断、治疗学上一部巨著,讨论症状和病因,均极详尽,并附有处方.公元1644年又有傅仁宇著《审视瑶函》,是一部眼科专著,共六卷,最后附以眼科针灸要六图及处方.除以上所述外,清代还有一些其它医学著作.公元十六世纪,出现了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所著具有世界影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共载有药物1892种,新增374种,有关眼科者400种.明设太医院,医学教育共分13科,眼科列为单独一科,并有专学眼科者.清沿明制度,医学设11科,眼科为单独一科.据日本铃木宜民的研究,认为早在公元1377年,中国即有前房穿刺术的记载.十七世纪英国眼科医师D.Turberville行巩膜穿刺术,是按照中国方法进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