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经脉"内涵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脉"解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出自《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是针刺的重要原则.对于所诊之"脉"目前临床中多从脉诊的角度认识,"脉诊"的解释忽视了"脉"作为"经脉"本义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灵枢经》作为"针经"以经脉理论为核心的针灸纲领性内容.本研究从此句话及其前后文义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古典医籍中"脉""血脉""经脉"的认识,认为《灵枢经》中"脉"当有两种解释:作"经脉"解,以候气血之虚实;作"脉象"义,以探五脏之盛衰.因此,认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脉"当有"经脉"之义,针刺时必须细审"脉"之气血虚实,同时也强调临床实际应用针刺操作时要重视诊脉,即"爪切"经络和腧穴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LPR和FARI构建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模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凝血酶原时间比值(LP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I)等实验室指标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并构建新的肝衰竭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 114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99例,女215例;年龄18~90岁,中位年龄46岁。收集肝衰竭患者的首次入院时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基本临床特征。以肝衰竭确诊后90 d内死亡为患者预后结局指标,按7∶3的比例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再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肝衰竭预后影响因子并用十折交叉法进行验证,将影响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H-L)指数评价校准度。结果:1 114例肝衰竭中90 d内死亡317例,病死率28.46%(317/1 114)。Lasso回归筛选LP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Na、TB、FARI、P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年龄(Age)是肝衰竭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LPTFA,Logit P =-1.75-6.57×LPR(109/L·sec)-0.04×PTA(%)-0.006×Na(mmol/L)+0.001×TB(μmol/L)+0.08×FARI(%)+0.009×PT(sec)+0.03×NEU(109/L)+0.04×Age。绘制列线图预测肝衰竭患者90 d内死亡率,该模型特异度为0.74,敏感度为0.56。该模型AUC为0.704(95%CI:0.660~0.740),明显高于MELD评分AUC的0.612(95%CI:0.570~0.650)(Z=4.207,P<0.001)。验证组中LPTFA模型AUC为0.686(95%CI:0.62~0.75),亦明显优于MELD评分AUC的0.563(95%CI:0.490~0.640) (Z=3.143,P=0.001 7)。运用H-L指数验证,建模组P=0.41,验证组P=0.19,两组H-L指数均大于0.05,说明模型校准度较高。结论:与MELD评分相比,基于LPR及FARI建立的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是较为可靠的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膈肌毛细血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 男,20分钟龄,因“胎儿胸腔积液,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十余分钟”入院。患儿胎儿期即诊断大量胸腔积液,生后出现呼吸困难,予反复胸腔穿刺引流效果欠佳,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及少量心包积液,胸部CT提示胸腔占位,行胸腔镜下左侧胸腔肿瘤切除术后胸腔积液消失,无心律失常发作。术后病理提示膈肌毛细血管瘤,随访至患儿1岁无肿瘤复发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同理心护理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同理心护理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n=50)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 n=5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同理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BMI、体脂率、腹围、积极情感量表、消极情感量表和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得分。 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MI、体脂率、腹围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BMI、体脂率、腹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消极、积极情感量表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观察组患者消极情感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积极情感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中文版SF-36各维度得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接受同理心护理可以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减重效果和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09至2019年6~15岁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6~15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2009至2019年的变化。方法:回顾2009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年至2010年)、2017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年至2019年)两个全国多中心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选取两次流调中地域、性别、年龄均匹配的北京和天津(北部地区)、浙江(东部地区)、广西(南部地区)4省、市、自治区共14 597对6~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相关数据为参考标准判定超重与肥胖,利用最小均方算法计算体质指数标准差比值,通过 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其超重率和肥胖率在10年前后的变化。 结果:两次流调中14 597对儿童中男7 721对、女6 876对,年龄(10.7±2.5)岁。体质指数标准差比值(BMISDS)在10年前后分别为0.39±1.24和0.36±1.31、总体肥胖率分别为11.9%(1 733名)和12.4%(1 813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总体超重率由17.1%(2 496名)升至19.1%(2 781名)(χ2=18.657, P<0.0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20%。东部地区BMISDS从0.10±1.07增长至0.19±1.22( t=-4.095, 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长3.8%(202名)和3.1%(169名)(均 P<0.01);10年前后北部地区BMISDS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超重率由20.5%(1 233名)增长至22.8%(1 365名)(χ2=7.431, P<0.01);南部地区BMISDS从0.30±1.19显著下降至0.09±1.25( t=1.426, P<0.01),肥胖率从9.8%(315名)降至7.9%(256名)(χ2=6.46, P<0.05),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男孩在近10年间肥胖率由16.4%(1 265名)增长至18.2%(1 407名)(χ2=8.997, P<0.01),超重率由18.0%(1 393名)增长至20.5%(1 579名)(χ2=14.26, P<0.01),整体超重+肥胖率由34.4%(2 658名)增长至38.7%(2 986名)(χ2=29.859, P<0.01),8~11岁年龄段的体重问题尤为显著(均 P<0.01)。女孩肥胖率由6.8%(468名)降至5.9%(406名)(χ2=4.546, P<0.05),超重率由16.0%(1 103名)增长到17.5%(1 202名)(χ2=5.006, P<0.05),整体超重+肥胖率由22.8%(1 571名)增长至23.4%(1 608名)(χ2=0.53, P>0.05)。 结论:2009至2019年中国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尤其是肥胖中、高风险地区,围青春期男孩的体重问题尤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肥胖流行现状差异显著且存在各自特点,需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的障碍因素,为构建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3月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的16例术后随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其进行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共提炼出8个主题:信息支持不足、家庭支持不足、术后依从性不佳、补偿性健康行为、负性情绪体验、预期病耻感、并发症困扰、体能下降。结论: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障碍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居家自我管理方案,以促进患者术后健康行为转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学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表现比较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的不同表现,并分析其原因,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至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科303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下文简称住培)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历将其分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组。比较3组学员的出科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病例分析成绩并分析原因。结果:303名住培学员中,本科生108人,硕士研究生110人,博士研究生85人,住培时间均为3年。住培学员和本科住培学员中博士研究生操作考试成绩和结业考试通过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操作考试成绩:本科生(91.3±4.2)分、硕士研究生(90.1±4.1)分、博士研究生(86.1±6.7)分, P<0.05;结业考试通过率:本科生90.7%(98/108)、硕士研究生97.2%(107/110)和博士研究生84.7%(72/85), P<0.01]。分析原因可能与科研任务重、对临床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有关。 结论:住培体系有待完善,在制定住培教学方案时,不同学历住培学员的住培模式应具有针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循证护理措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以循证理念为基础的护理措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复查的240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自我管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措施应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管理模式对肿瘤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精细化理念的管理模式对肿瘤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肿瘤内科4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肿瘤内科的护理人员21人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肿瘤内科的护理人员21人纳入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基于精细化理念的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基于常规护理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详细记录两组的护理管理满意度及投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管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投诉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精细化理念的管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护理投诉情况,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对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照顾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对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照顾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和下级卫生服务中心自愿接受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次序编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常规组89例和研究组9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接受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措施。对照两组患者治疗护理12 w的压力性损伤愈合评估分值和愈合率、慢性创面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分值及照顾行为的差异。结果:治疗护理12 w后,慢性伤口损伤面积、渗液量、创面组织类型,研究组患者的愈合分值及愈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护理12 w后,研究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日常生活维度、经济负担维度及生活质量整体评估分值与常规组相比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比两组患者照顾行为,研究组患者主要照顾者实施照顾行为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使慢性伤口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提高了愈合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照顾者行为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