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干实验室模型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训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3D打印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干实验室模型,探讨其在外科医师手术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位无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随机均分成3组,A组和C组分别采用基础硅胶模型和3D打印模型进行手术训练,B组先后采用上述两种模型进行手术训练。应用手术技能客观结构化评估(OSATS)和5分制李克特(Likert)量表分别对训练表现和模型效能进行评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所有外科医师均完成了相应手术训练和模型评分。3D打印模型和基础硅胶模型的整体印象评分为(4.28±0.67)分比(3.61±0.61)分( t=3.129, P<0.05),仿真度评分为(4.22±0.81)分比(3.39±0.50)分( t=3.71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用性评分为(4.33±0.69)分比(3.89±0.76)分( t=1.844, P<0.05),触觉评分为(4.06±0.64)分比(3.94±0.80)分,美学评分为(3.94±0.73)分比(3.27±0.57)分( t=3.05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D打印模型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基础硅胶模型,训练后OSATS评分C组[(14.17±1.81)分]>B组[(11.00±1.76)分, t=3.074, P<0.05]>A组[(9.08±1.50)分, t=2.031, P<0.05],完成时间C组[(73.17±5.23) m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手术系统直肠癌手术的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手术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直肠癌手术开展近10年,技术已进入成熟期,其健康有序、科学规范地开展需要系统、严格和全程的质量控制。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团队实践经验,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质量控制,手术医师培训和资质的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直肠癌手术的质量控制要点,旨在为更加安全地开展并推广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直肠癌手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和骨整形新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常伴有骨缺损,软组织缺损及血管损伤,极大危及肢体安全,故保肢治疗是创伤骨科的棘手问题。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的区域救治体系,存在清创时机与清创医师资质不明确、软组织覆盖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骨整形是由英国骨科医师学会等组织提出的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新方法,具有手术次数少、骨愈合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势,为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目前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并介绍骨整形治疗的新理念,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的认识,为提高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造口管理现况及专项培训的必要性: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食管反流病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以下简称MUSE手术)是一种融合超声与内镜下抗反流技术、用于治疗中重度胃食管反流病的新型手术方式。MUSE手术操作步骤较多,操作医师需要进行培训学习以取得手术资质。目前国内外关于MUSE手术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有限,对于培训和术中规范操作缺乏专家共识指导。本共识意见参考国内外文献,由国内有操作经验的专家讨论制定,为该技术在国内开展培训和临床规范操作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在微创胰肠吻合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3D打印干燥实验室模型在胰肠吻合训练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制作3D打印干燥实验室胰腺模型,邀请并交予7位国内胰腺外科领域具有较高声望的专家,应用5分制的李克特(Likert)量表由专家对本模型的视觉相似、触觉及操作体验、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分由均值±标准差( Mean± SD)进行统计学描述。 结果:模型取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4.43±0.79)分],所有参数评估均在3分(较为相似)以上。模型外观大小与真实组织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被认为具备较好的弹性、良好的撕扯感及突破度。结论:现有3D打印胰肠吻合模型能较好模拟真实情况,可用于年轻外科医师学习训练及资质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外科医生对近端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的认知和治疗选择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由于近端胃癌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对其手术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学术界争议颇多。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外科医生对近端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治疗选择的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1)全国范围内具有胃癌诊疗资质的公立三级甲等(省级和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2)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职称的外科医生。使用"问卷星"平台设计关于"近端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认知和治疗选择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医生基本信息,开展胃癌手术现况,对于近端胃癌手术方式及相关细节的选择和处理,近端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近端胃切除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监测等32个问题,并通过微信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链接。2019年7月29日至8月25日,共发出问卷76份。采用χ 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共纳入47家三甲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76份,回收问卷及有效问卷所占比率均为100%。对于早中期、尤其<4 cm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72.37%(55/76)的医生优先考虑行近端胃切除术,而22.37%(17/76)的医生选择行全胃切除术;90.79%(69/76)的医生认为早期AEG可以考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者近端胃切除术,60.53%(46/76)的医生认为T 3以下、肿瘤在4 cm以下的AEG优先考虑近端胃切除术,60.53%(46/76)的医生认为根治度较高的进展期AEG行近端胃切除术,残胃不小于1/2;若考虑抗反流效果、术后体质量恢复及临床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又容易推广,中国外科医生优先选择双通道重建;肿瘤专科医院的外科医生对施行近端胃切除术及认为Kamikawa吻合最不易被推广使用的认同率要高于省级及地市级综合三甲医院外科医生;年手术量在200例以上的外科医生对于早中期AEG选择近端胃切除术的比例高达8/9;认为"临床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又容易推广"而选择双通道重建比例较高的为年手术量在50~100例的外科医生(60.00%,15/25)。 结论:中国外科医生对于近端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总体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一般,期待未来"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的推广,可指导和优化近端胃癌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医生认知和实践的现况再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国外科医生对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疗法的观点和治疗选择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创建关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治疗中国外科医生的再认知和实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标准:(1)全国范围内,有完善的结直肠癌诊疗资质的(省级或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2)目标中心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外科、放疗科或内科医生。2023年12月13日至16日,在CWWD微信群中发送调查问卷链接,共发送321份问卷。问卷总共32个问题,内容包括:(1)医生的基本信息(含手术量统计);(2)临床完全缓解(cCR)的评估方式及标准;(3)等待观察的适用人群;(4)促进cCR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及其他措施;(5)等待观察的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6)等待观察的风险与监测;(7)等待观察后续治疗及随访;(8)对于中国等待观察数据库(CWWD)的发展建议。总结上述调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发送问卷321份,共收到101份反馈,应答率为31.5%,反馈对象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70家中心。来自省级三甲医院的医生占比85.1%(86/101)。已开展等待观察治疗的医生占比87.1%(88/101)。肿瘤专科医院医生对等待观察策略的认可率(65.6%,21/32)和经常告知患者的比例(68.8%,22/32)均高于综合医院医生(27.7%,18/65;32.4%,2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3, P<0.001;χ 2=11.70, P=0.001)。直肠指诊(90.1%,91/101)、结肠镜检查(91.1%,92/101)、直肠T2加权像核磁共振(86.1%,87/101)以及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85.1%,86/101)是本次调查受访医生判断cCR最常用的诊断方式;cCR的判断标准包括:直肠指诊未触及肿物(87.1%,88/101)、内镜下扁平白色瘢痕及新生毛细血管(77.2%,78/101),直肠核磁T2序列未见明显肿瘤信号或T2WI低信号或与肠壁等信号(83.2%,84/101)、DWI无肿瘤高信号且ADC中无低信号(66.3%,67/101)。在新辅助治疗方案选择和促进cCR的评估方面,57.4%(58/101)的医生首选长程放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诱导和(或)巩固Cape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25.7%(26/101)的医生首选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及同步放化疗。96.0%(97/101)的医生认为,首次评估原发灶的时间应该在放疗结束后12周内。43.6%(44/101)的医生经常会向患者提示新辅助治疗后cCR的可能及等待观察策略。38.6%(39/101)的医生对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到cCR或近cCR的患者首选等待观察。多次随访复查能力(70.3%,71/101)是影响医生选择cCR后等待观察治疗的重要因素。对于临床上未达到cCR的患者,省级三甲肿瘤专科医院中选择手术治疗的比例低于省级综合医院和地市级医院,其比例分别为74.2%(23/31)、94.5%(52/55)和12/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7.43, P=0.020)。88.1%(89/101)的医生了解局部复发和局部再生的区别。87.2%(88/101)的医生认同初始每3个月监测1次,直至5年。64.4%(65/101)的医生认为应该提高局部切除或穿刺比例,减少病理完全缓解患者的器官切除率。 结论:与前期调查结果相比,中国外科医生对于等待观察理念的认知和实践有显著提高,肿瘤专科医院医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等待观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手术的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于右半结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技术日趋完善,而其科学规范的开展需要良好的质量控制。本文将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质量控制以及手术医师培训和资质的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手术的质量控制要点,旨在为更加安全可靠地开展并推广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增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患者的效果: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增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至2021年12月本院行剖宫产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麻醉操作方式、药物用量、起效时间、阻滞平面、作用效果、补救用药及操作相关并发症。增效硬膜外麻醉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硬膜外穿刺针原位旋转测试负压确定针尖位置;②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给药后置管。对有硬膜外操作资质的134名麻醉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硬膜外操作中是否常规转针、转针方向、穿刺针给药剂量占总剂量的百分比。结果:纳入10 054例硬膜外麻醉(10 016例)和硬膜外麻醉中转全麻(38例)患者,硬膜外局麻药物使用量18(15,20) ml;可查阅到阻滞平面有4 287例,其中阻滞平面T 6-8水平比率86.84%;从开始麻醉穿刺到手术切皮时间为25(20,30) min。硬膜外麻醉效果不佳中转全麻16例(0.159%);10 016例硬膜外麻醉患者中,术中辅助用药925例(9.235%);患者均未见全脊麻发生,因穿刺原因或转针导致硬膜外穿孔25例(0.248%),局麻药中毒4例(0.039%),术后神经损伤3例(0.030%),硬膜外给药后30 min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干预的患者142例(1.412%)。问卷调查:硬膜外腔内旋转穿刺针的麻醉医师比率为85.1%,置管前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注射局麻药物剂量大于总剂量50%的麻醉医师比率为84.2%。 结论:增效硬膜外麻醉可为剖宫产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麻醉效果,且未明显增加硬膜外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