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对先天性食管闭锁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收录的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食管狭窄、复发性气管食管瘘、胃底折叠术、术后肌肉骨骼畸形、肺部并发症、伤口感染、膈神经麻痹、声带麻痹、死亡)、手术时间、失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第一次经口喂养时间。采用漏斗图,Egger's及Begg's检验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项研究的1 552例患儿进行Meta分析,将698例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儿作为胸腔镜手术组,将854例接受传统开胸手术的患儿作为传统开胸手术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胸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胸手术组长[ MD=22.61,95% CI(10.93,34.29)],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胸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胸手术组相比,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OR=1.06,95% CI(0.62,1.82)]、吻合口漏发生率[ OR=1.11,95% CI(0.59,2.09)]、食管狭窄发生率[ OR=1.39,95% CI(0.89,2.18)]、复发性气管食管瘘发生率[ OR=1.82,95% CI(0.95,3.47)]、胃底折叠术发生率[ OR=0.85,95% CI(0.39,1.87)]、拔管时间[ MD=-0.18,95% CI(-0.67,0.32)]和住院时间[ MD=-2.04,95% CI(-4.25,0.17)]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助腹腔镜左肝外侧叶切除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介绍了1例手助腹腔镜左肝外侧叶切除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的手术经验。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该手助腹腔镜联合术式在缩短手术时长和控制出血量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腹腔镜补片修补附加胃底折叠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方式。使用补片以聚酯编织可吸收亲水薄膜补片和生物补片为多,固定器械以Protack和Abstack为主。术后患者早期主要不适为吞咽困难,影像学检查均无复发表现。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并且未见补片相关并发症。建议重视补片的选择及固定方法,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胃食管反流206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胃食管反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胃食管反流中心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完成的206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包括基本资料、症状评分、辅助检查及随访。结果:206例患者均在诊断明确后行腹腔镜抗反流手术(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术中无中转开放,无死亡病例。术前Deemester评分46.49±37.42,术后半年Deemester评分6.38±4.69。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示基本满意及以上占98%。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微创满意度高,术前检查的选择对于术前评估手术指征极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闭锁术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合并食管裂孔疝患儿的诊疗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食管闭锁术后确诊食管裂孔疝患儿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例;出生体重为(2 438.0±381.2)g,范围在1 750~3 060 g;出生孕周为(37.5±2.1)周,范围在33~40 +6周。22例患儿中原发食管闭锁Ⅰ型7例,Ⅲ型15例,均通过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食管裂孔疝。其中4例患儿临床症状不显著,于我科定期随访;18例行手术治疗。 结果:18例手术患儿中15例成功施行腹腔镜手术,3例因胃与肝粘连严重行开放手术;采用Nissen术式10例,Toupet术式8例。18例患儿至今随访1~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发现食管裂孔疝复发4例。其中,2例行24 h pH监测提示夜间病理性反流,再次行Nissen手术修补;2例无病理性反流症状,暂未再次手术治疗。18例手术患儿术后反流症状均较前明显好转,5例夜间偶有反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中。14例生长发育良好,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4例患儿身高体重暂处于同龄儿2个标准差以下。结论:食管闭锁患儿应重视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可能;定期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合并食管裂孔疝,尤其是Ⅰ型食管闭锁术后获得性食管裂孔疝的发生;腹腔镜Nissen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Ⅴ型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Ⅴ型胃底折叠术在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北京同仁医院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15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行Nessin术68例,Ⅴ型胃底折叠术47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等,并进行比较。结果:Ⅴ型胃底折叠术与Nissen术式相比,手术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者围手术期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饮水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者术后患者反流症状改善、食管测压、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无复发;Ⅴ型胃底折叠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issen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者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上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Ⅴ型胃底折叠术作为抗反流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确、并发症少、易于规范化推广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国内外多项研究关注了胃食管反流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然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恢复提供参考,为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容忽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致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消化道疾病,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及轻度反流性食管炎多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内科治疗,但质子泵抑制剂不能改变此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或减少反流次数。药物疗效欠佳且合并结构性改变时,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有效治疗方法,在主观症状、客观检查、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常用的3种抗反流手术方式的优劣尚有争议,需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发病机制、年龄、精神状态及食管运动功能选择最佳术式。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内、外科治疗均有一定风险,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SGFD)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从而为该类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40例肥胖症(体质指数≥30 kg/m 2)合并GERD(经术前GerdQ评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 h pH监测及高分辨食管测压确诊)行减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袖状胃切除术组(SG组,92例)和SGFD组(48例)。SGFD是本团队首创的新型抗反流减重手术方式,通过“先切除,再折叠”的方法同时发挥抗反流和减重作用。主要比较分析SG组与SGFD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和6个月的减重、改善代谢及抗反流效果。 结果:14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90例;年龄(36.0±9.6)岁;术前体质指数为(38.5±6.5)kg/m 2;术前GerdQ评分为(10.2±1.6)分。SGFD组与SG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SGF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SG组[(137.5±10.5)min比(105.3±12.6)min, t=?15.131, P<0.001]。与术前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3个月空腹血糖、胆固醇、体质量、体质指数、GerdQ评分均更低(均 P<0.05);而在术后6个月时,除了前述指标较术前更低外,甘油三酯、尿酸、DeMeester评分也均更低,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升高(均 P<0.05)。与SG组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减重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指标(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和LESP)优于SG术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肥胖合并GERD患者在SGFD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减重和改善代谢、抗反流效果。SGFD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效果优于SG,具有一定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食管裂孔疝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并进行Nissen胃底折叠。按照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分类,该组滑动性疝9例、食管旁疝7例,混合型1例。所有病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结果:17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术后1~2 d开始进食,5~10 d出院,平均8 d。随访6~53个月,平均30个月,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无1例复发,1例出现吞咽困难(食管狭窄),予以食管扩张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