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臂振动病三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被认为是最具致残性的疾病之一,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职业性手臂振动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确诊患者应及时调离手传振动作业岗位,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物理和运动疗法等综合治疗。本文对3例手臂振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政府、企业和员工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振动性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职业性手臂振动综合征指长期从事手臂振动作业而引起的职业性疾患.该病的危害主要包括手臂部的循环功能、神经功能以及骨关节-肌肉的损伤.目前,振动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职业性手臂振动危害防治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振动性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功能改变、分子机制以及振动对中枢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振动性神经损伤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手传振动对作业工人上肢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手臂振动病是(HAVD)我国的法定职业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长期接触电动振动工具的作业人员可增加患HAVD的风险.[目的]系统评价振动作业对工人上肢神经、血管、肌肉的影响.[方法]检索和收集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关于手传振动对于HAVD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时为1974年1月—2021年4月.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质量,使用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估横断面研究质量.使用RevMan 5.4.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OR)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有关振动性白指和神经感觉损伤文献中的效应量进行合并,纳入了腕管综合征的文献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分别对其进行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回归探索研究的异质性来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次从数据库共检索到716篇文献,并手动检索到18篇,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共34篇文献被纳入,涉及振动性白指、神经感觉损伤和腕管综合征的文献中分别有11004、7270和172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手传振动作业人员振动性白指合并后的OR为4.25(95%CI:2.72~6.65),神经感觉损伤合并后的OR为4.03(95%CI:2.46~6.61),腕管综合征合并后的OR为2.44(95%CI:1.61~3.71).异质性检验发现:与振动性白指相关的原始研究存在异质性(I2=81%,P<0.001),与神经感觉损伤相关的原始研究存在异质性(I2=90%,P<0.001),与腕管综合征相关的原始研究的异质性可忽略(I2=23%,P<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合并后的效应量(OR)结果较稳定、可靠.从meta回归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影响振动性白指、神经感觉损伤的文献间高异质性因素分别是文献的发表时间(t=–2.10,P=0.049)、作业工人的工龄(t=–2.40,P=0.032).[结论]手传振动是作业工人发生振动性白指、神经感觉损伤和腕管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鼠鼠尾振动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手臂振动综合征所涉及的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尚未阐明.[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局部振动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内源性代谢物发挥作用的代谢通路,为进一步研究手臂振动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2只7~8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为(211.3±11.1)g,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14只)、7 d振动组(9只,连续接振7 d)、14 d振动组(9只,连续接振14 d).每天振动4 h,振动频率为125 Hz,频率计权加速度为4.9 m·s?2,振动方向为线性垂直振荡,Ctrl组除不接触振动外其他条件与振动组相同.接振完成后,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浆,经代谢组学样品制备处理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全局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探究大鼠血清代谢轮廓变化,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并结合在线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PCA分析显示,与Ctrl组相比,7 d组、14 d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区分明显;7 d组和14 d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部分重叠.OPLS-DA分析显示各组间代谢存在差异,解释能力R2Y=0.914,预测能力Q2=0.58.通过OPLS-DA分析从7 d组和14 d组分别筛选出26种和119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7 d组和14 d组间有24种共同差异性代谢物.代谢组学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在14 d组中大鼠血清代谢变化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D2.[结论]局部振动可影响大鼠体内正常代谢.振动14 d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代谢途径为花生四烯酸代谢,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D2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差异性代谢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手传振动与职业健康
编辑人员丨2023/8/5
手传振动作业广泛存在,其所致手臂振动病较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围绕手传振动及其职业健康危害防控,本文从手传振动的健康危害现状、手传振动的健康影响、手传振动及其健康影响的监测、手臂振动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手传振动健康危害的防控等方面,阐述了手传振动与职业健康相关研究的进展,并对手传振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进一步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手传振动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手传振动是工作场所最为常见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之一,其导致的手臂振动综合征缺乏有效的措施,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神经系统作为手传振动所致健康损害的重要靶点,近年关于手传振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在若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手传振动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在此基础上从振动频率、环境温度以及个体因素探讨振动性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对振动性神经损伤相关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鼠尾振动暴露大鼠血液中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长期接触手传振动暴露会导致手臂振动综合征,表现之一是手臂外周血液循环障碍.血中前列环素I2(PGI2)及血栓素A2(TXA2)表达改变可能是振动致手臂振动综合征的重要机制之一.[目的]揭示大鼠鼠尾接触振动对血浆中PGI2、TXA2表达量的影响,探讨大鼠血浆中二者比值变化与鼠尾振动的关联.[方法]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1 d接振组、3 d接振组、7 d接振组、14 d接振组共5组,每组10只;大鼠放置于大鼠固定器中,摆放到固定台相应位置,大鼠尾巴置于振动仪用医用胶带固定好,固定台与振动仪不接触,使固定器之间、鼠尾之间不重叠;暴露剂量为125 Hz、5.9 m·s?2、4 h·d?1,振动方向是线性垂直振动;振动暴露结束取腹主动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管因子PGI2、TXA2及其水解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的表达量,并计算6-keto-PGF1α/TXB2值.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管因子的表达量是否与振动累积时间相关.[结果]1 d组、3 d组、7 d组、14 d组大鼠血浆6-keto-PGF1α的表达量分别为(896.12±124.37)、(1068.13±119.41)、(1215.26±122.64)、(1317.94±106.54)ng·L?1,均较对照组的(830.60±109.47)ng·L?1升高(P<0.001);PGI2的表达量分别为(86.49±2.40)、(107.90±2.65)、(114.02±2.16)、(126.95±1.94)ng·L?1,均较对照组的(60.09±2.11)ng·L?1升高(P<0.001);TXB2的表达量分别为(132.14±4.10)、(145.52±4.09)、(179.91±4.98)、(204.10±3.22)ng·L?1,均较对照组的(106.08±3.26)ng·L?1升高(P<0.001).3 d组、7 d组、14 d组大鼠血浆TXA2的表达量分别为(211.99±3.24)、(236.33±3.88)、(245.45±4.23)ng·L?1,均较对照组的(174.79±4.19)ng·L?1升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7 d组、14 d组大鼠6-keto-PGF1α/TXB2值均下降(P<0.05).6-keto-PGF1α、PGI2、TXB2、TXA2表达量均与振动累积时间呈正相关(r=0.84、0.84、0.80、0.84,P<0.001),6-keto-PGF1α/TXB2值与振动累积时间呈负相关(r=-0.24,P=0.003).[结论]大鼠鼠尾局部接触振动会使血液中PGI2和TXA2的表达量升高,且与振动暴露时间呈剂量-效应关系,PGI2与TXA2比值会随振动暴露的发生而呈现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