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方法:于2018年9月,对6家输电工程和3家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变电工程破碎工接触矽尘、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分别为2.72、14.03 mg/m 3,输电工程木工及变电工程破碎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和筑路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结果分别为87.9、92.5、87.1、92.5、93.0、90.2 dB(A),输电工程瓦工及变电工程的瓦工、普工3、筑路工1、筑路工2接触手传振动的4 h时间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分别为5.36、5.21、5.28、10.71、5.22 m/s 2,输电工程和变电工程电焊工肢体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分别为401.19、319.68 μW/cm 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岗位化学性有害因素、高温及热辐射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多个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超标情况,应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冷却对振动引起的人手指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冷却对振动引起的人手指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随机选取15名健康成年人,利用冰袋将中指皮肤温度冷却至22℃左右,或保持常温(中指皮肤温度32℃左右),将振动器置于受试者中指掌指关节处,施加振动,振动幅度2 mm,频率60 Hz。分别于振动前、振动时、振动停止后,采用电生理感觉神经传导检查记录受试者中指SNAP的波幅。结果:相同温度条件下,振动时的中指SNAP波幅均较振动前低( P<0.05),在振动停止后即刻恢复至振动前水平,振动前与振动停止后中指SNAP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32℃条件下同振动时间点比较,受试者在22℃条件下的中指SNAP波幅较高( P<0.05)。受试者32℃条件下的中指SNAP波幅差为(61.7±15.1)%,22℃条件下的波幅差为(24.1±7.0)%,与32℃条件下相比,受试者22℃条件下的中指SNAP波幅差值较小( P<0.05)。 结论:冷却能显著减少振动对人手指SNAP波幅降低的影响,这可能是冷却疗法治疗手-臂振动综合征的潜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噪声与手传振动联合作用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汽车制造业噪声和手传振动联合作用对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998名员工为研究对象,以其中352名仅接触噪声的工人为噪声组,342名接触噪声和手传振动的工人为联合作用组,304名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χ 2检验;NIHL影响因素分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自变量纳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 结果:各组间L Aeq,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显示,噪声组、联合作用组L Aeq,8 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组与联合作用组L Aeq,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人群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低于噪声组和联合作用组( P<0.012 5),联合作用组人群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噪声组( P<0.012 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工龄、性别、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影响后,噪声接触、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接触均对工人听力有影响( P<0.05),其中,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接触导致听力损失的风险高于单纯噪声接触。 结论:汽车制造业中噪声和手传振动可能存在联合作用,可增加劳动者罹患NIHL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年广州市重点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8年广州市重点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为职业卫生监管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1月,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以《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和广州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汇总上报数据为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1~12月广州市11个行政区28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报告的2 733家用人单位,以及其接触重点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97 688人的职业健康检查数据作为调查对象,分析重点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矽尘、电焊烟尘、苯、铅、1,2-二氯乙烷、正己烷、噪声、高温和手传振动)作业劳动者在岗期间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的检出情况。结果:共检出疑似职业病128例,其中疑似职业性矽肺3例、疑似电焊工尘肺8例、疑似其他尘肺17例、疑似职业性苯中毒10例、疑似职业性铅中毒1例、疑似职业性噪声聋89例。共检出职业禁忌证2 061例,其中高温作业职业禁忌证550例、苯261例和噪声1 089例。结论:该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持续监测有害作业劳动者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状况,做好预防工作,切实加强劳动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工作场所手传振动作业健康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工作场所手传振动作业实施风险管理是有效防控手传振动危害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进展,以接触评估及危害评估为例,阐述了工作场所手传振动作业风险评估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管理相关的限值管理及分级管理进行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臂振动病三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被认为是最具致残性的疾病之一,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职业性手臂振动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确诊患者应及时调离手传振动作业岗位,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物理和运动疗法等综合治疗。本文对3例手臂振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政府、企业和员工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快速灵敏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是确保食品安全供应和预防人类食源性感染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菌落计数、显微镜分析和免疫学方法等繁琐耗时,很难满足要求.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分子振动谱,对微生物膜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因而对每种微生物都有高度特异的吸收特征,且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常见光谱预处理方法及模型校准方法,并总结该技术在食品中微生物检测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后续需解决的问题,为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佛山市顺德区手传振动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手传振动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为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以2018-202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915名接触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工人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重点收集神经肌电图(electroneuromyography,ENMG)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15名工人中ENMG异常179人,异常率为19.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年龄、总工龄、接害工龄、工种、企业规模、企业经济类型和企业行业类型均是手传振动作业工人ENMG异常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企业规模、企业行业类型均是手传振动作业工人ENMG异常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在手传振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重视对小微型企业、金属制品业的分类监管,应加大对年龄较大工人的研究与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手持工件打磨作业致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探讨手持工件打磨作业致职业性手臂振动病(OHAV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某运动器材生产企业的222例OHAVD患者(病例组)、275名手传振动作业工人(接触组)和同企业不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243名健康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3组人群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采用人体振动测量仪检测手传振动的接触水平,计算8 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8)]和累积振动暴露水平(CVEL).结果 接触组和病例组人群手指发冷、麻木、刺痛和振动性白指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病例组人群上述手部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接触组(P值均<0.05).病例组人群A(8)和CVEL均高于接触组(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CVEL均是OHAVD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接触手传振动人群CVEL水平与罹患OHAVD的风险存在正向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总趋势P<0.01,非线性P<0.01),随着CVEL的增加,罹患OHAVD的发病风险呈递增趋势.结论 接触手传振动是OHAVD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接触手传振动人群进行干预,降低振动接触水平,控制振动接触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急性单侧前庭病/前庭神经炎: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的共识文件
编辑人员丨2024/2/3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这意味着AUVP的诊断是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床边检查以及必要时实验室评估.其主要症状为急性或少见的亚急性发作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伴有不稳、恶心/呕吐和(或)振动幻视;主要的临床体征为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即眼震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眼震轨迹与所累及的半规管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委员会将诊断标准划分为四类:①"急性单侧前庭病";②"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③"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④"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中重度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即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②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其轨迹与受累的半规管传入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③存在与自发眼震快相相反的一侧前庭-眼反射(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急性中枢神经、耳科或听力学症状;⑤无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即无中枢眼动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特别是无明显的眼反向偏斜,无凝视诱发性眼震,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⑥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但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尚未达到24小时;②~⑥如上所述.这一类别有助于区分急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启动特定的治疗,并将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与AUVP相同,但单侧VOR受损未被清楚观察或记录到."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有持续至少24小时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史,且眩晕强度逐渐缓解;②无伴发急性听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③存在单侧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无伴发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史,即无中枢眼动体征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⑤不能用另一种疾病更好地解释.这类诊断亦包括那些有单侧外周前庭受损证据、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史且在急性期之后前庭功能检查已恢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AUVP无金标准检查手段.因此,它的诊断需要排除中枢病变和各种其他外周前庭疾病.最后,本文将讨论AUVP的其他方面,如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与分类标准直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