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联合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电子数据库(CBM),英文检索词包括prostate neoplasms、prostate neoplasm、prostatic neoplasm、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s、cancer of the prostate、prostatic cancer、prostatic cancers、cancer of prostate、lymph node excisions、lymphadenectomy、lymphadenectomies、lymph node dissections、radical prostatectomy、extent、extented、standard、standardized、limit、limited,中文检索词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所有对比应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联合ePLND与标准(sPLND)或限制盆腔淋巴结清扫(lPLND)治疗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相关数据及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R3.6.0软件进行总生存曲线的合并。将lPLND归入sPLND组,以便对比。结果:纳入14篇文献,共12 148例前列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PLND组的清扫淋巴结数量和淋巴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sPLND组(清扫淋巴结数量: WMD=9.7,95% CI 6.81~12.63, P<0.05;淋巴结阳性率: RR=2.89,95% CI 2.16~3.86, P<0.05)。与sPLND组相比,ePLND组的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39,95% CI 0.95~2.05, P=0.09);ePLND组的生化复发率更低( RR=0.69,95% CI 0.52~0.91, P=0.01),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更高( HR=0.59,95% CI 0.56~0.63, P<0.05)。总生存曲线显示,随时间的推移,ePLND组和sPLND组生存曲线差异越来越大( HR=0.59,95% CI 0.56~0.63, P<0.05)。 结论:与sPLND相比,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联合ePLND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有效,并且能提供更好的预后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8Ga-PSMA PET/CT在前列腺癌全程化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40岁。2018年3月20日诊断为前列腺腺癌,临床分期T 4N 1M 1a期。初始PSA 47.99 ng/ml。初次 68Ga-PSMA PET/CT检查示前列腺双侧外周带、右侧尖部多个结节病变;腰2~5椎体水平腹主动脉走行区、分叉区和双侧髂动脉走行区多个淋巴结核素异常摄取,考虑转移。患者接受药物去势+抗雄治疗+术前系统化疗(多西他赛)6个周期,6个月后PSA降至0.225 ng/ml。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减瘤性切除术+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维持全雄激素阻断治疗,监测PSA缓慢上升。术后10个月对盆腔延伸野及前列腺瘤床区、盆腹腔可见肿大淋巴结行挽救性放疗,PSA维持稳定。放疗7个月后PSA升高,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方案更换为曲普瑞林+阿比特龙,PSA有效。颈部出现新发淋巴结转移灶行局部放疗。 68Ga-PSMA PET/CT为患者的精准临床分期、治疗效果评估及远处转移病灶定位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危前列腺癌局限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比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局限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PLND)与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的术后病理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探讨盆腔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800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2例行LPLND,628例行EPLND。LPLND组患者年龄67(62,72)岁,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20.7 (10.9,54.8)ng/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22例,7分59例,8分56例,9~10分35例;临床分期T 1期29例,T 2期102例,T 3期37例,T 4期4例;N 0期160例,N 1期12例;其中50例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EPLND组患者年龄67(63,72)岁,初诊PSA 23.9 (14.0,46.8)ng/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51例,7分194例,8分218例,9~10分165例;临床分期T 1期114例,T 2期341例,T 3期144例,T 4期29例;N 0期526例,N 1期102例;其中158例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初诊PSA、穿刺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及是否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分析两组术后淋巴结获取数量、淋巴结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 结果:EPLND组中位淋巴结获取数量多于LPLND组[13(8,19)枚与6(4,13)枚, P<0.001],淋巴结阳性率高于LPLND组[31.2%(196/628)与10.5%(18/172), P<0.001]。EPLND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LPLND组[19.9%(125/628)与11.0%(11/172), P=0.007]。初诊PSA值、临床N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方式是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 结论:相对于LPLND,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EPLND可获取更多淋巴结,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率,能更准确地进行盆腔淋巴结分期,但是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PSA、临床N分期、Gleason评分和淋巴结清扫方式是盆腔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对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疗效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NCHT)对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7月共327例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组,直接行RP者为RP组,NCHT后行RP者为NCHT组。RP组171例,中位年龄67(44~83)岁,中位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7.24(4.55~207.00)ng/ml;临床分期cT 2期13例,cT 3a期85例,cT 3b期57例,cT 4期16例;cN 0期138例,cN 1分期33例;穿刺病理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组5例,2组35例,3组41例,4组51例,5组39例。NCHT组156例,中位年龄67(46~78)岁,中位初诊PSA 72.09(4.08~722.95)ng/ml;临床分期cT 2期11例,cT 3a期47例,cT 3b期58例,cT 4期40例;cN 0期80例,cN 1期76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分组1组1例,2组11例,3组33例,4组43例,5组68例。NCHT组较RP组有更高的PSA、更高的ISUP分级分组和更晚期的TNM分期。RP组行RP+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NCHT组行RP(手术方式同RP组)术前,先接受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皮下注射(每28天1次)+多西他赛75mg/m 2静脉滴注(每3周1次),共4~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SA水平、病理分期变化、切缘阳性率,以及无生化复发生存期的差异。 结果:NCHT组较RP组术后达根治水平(术后6周PSA <0.2 ng/ml)的比例[80.1%(125/156)与48.5%(83/171)]、T分期降期比例[60.9%(95/156)与14.6%(25/171)]、ISUP分级分组降组比例[49.4%(77/156)与11.7%(20/171)]更高(均 P<0.001),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比例更低[17.9%(28/156)与44.4%(76/171)],且NCHT组17例(10.9%)术后病理提示pT 0或微小残留病变。NCHT组较RP组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显著延长(19.46个月与6.35个月,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CHT可显著降低患者生化复发风险( HR=0.278, 95% CI 0.198~0.390, P<0.001)。在亚组分析中,NCHT组较RP组在年龄>65岁( HR=0.225)、年龄≤65岁( HR=0.387)、PSA>20 ng/ml( HR=0.324)、PSA≤20 ng/ml( HR=0.200)、cT 3分期( HR=0.271)、cT 4分期( HR=0.228)、cN 0分期( HR=0.289)、cN 1分期( HR=0.220)、ISUP分级分组≤3组( HR=0.340)、ISUP分级分组>3组( HR=0.176)患者中均有更低的生化复发风险(均 P<0.001)。 结论:NCHT可显著改善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病理特征,并延长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降低生化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在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荧光腹腔镜系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58~71岁,平均65.8岁。术前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病理分期T 2a期2例,T 2b期4例,T 3a期2例。患者术前经硬性膀胱镜使用18G膀胱镜注射针在膀胱肿瘤及其周围的膀胱黏膜下层和浅层逼尿肌注射荧光造影剂吲哚菁绿2 ml(浓度2.5 g/L),后利用PINPOINT内窥镜荧光摄像系统实时进行手术,每5分钟对近红外荧光下的手术区域进行一次系统性检查,观察和记录吲哚菁绿结合荧光腹腔镜对膀胱肿瘤区域及盆腔淋巴结的定位及识别。 结果:本组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在肿瘤标记方面,膀胱镜下注射吲哚菁绿后,8例中7例在荧光腹腔镜下识别肿瘤区域。8例中6例淋巴结显影,其中3例淋巴结阳性病例均有荧光显影。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观察代膀胱及输尿管末端血运均良好。手术时间190~310 min,平均235 min;出血量150~380 ml,平均180 ml;术后住院时间10~22 d,平均14.5 d。术后病理分期T 2a期2例,T 2b期3例,T 3a期3例;清扫淋巴结数量8~14枚,平均10枚。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5.5个月,无使用吲哚菁绿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对膀胱肿瘤区域及盆腔淋巴结进行准确定位及识别,可减少切缘阳性及不必要的扩大淋巴结清扫,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息影像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RARP的3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8(52~78)岁,平均体质指数25.8(18.0~32.3)kg/m 2。术前中位PSA 13.4(2~149)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1.7(9.5~159.1)ml。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生化复发风险分级:低风险5例,中风险7例,高风险2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分9例,2分16例,3分9例。术前Gleason评分:≤6分9例,7分15例,≥8分10例。术前病理分期:≤cT 2a期13例,cT 2b期1例,≥cT 2c期20例。根据患者术前高分辨率多参数MRI数据、影像学诊断报告及术前穿刺病理报告重建患者的全息影像。术前对全息影像进行旋转、组合、拆分、隐藏等操作,术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神经血管分布,有助于术前手术规划;术中通过手动体外配准,术者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膀胱内括约肌及处于其后方的膀胱前列腺肌、神经血管束、膜部尿道、精囊等结构,提高手术精准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分析患者术后尿控制及性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中位手术时间157.5(95~276)min;中位出血量50(20~300)ml,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输血。中位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1~5)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3.5(2~8)d;中位术后导尿管拔除时间20.5 (11~22)d。术后Gleason评分≤6分2例,7分16例,≥8分8例,8例因行内分泌治疗无法评分。术后病理分期≤T 2a期10例,T 2b期1例,≥T 2c期23例。22例术中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右髂窝淋巴结转移;2例切缘阳性。3例出现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术后1、3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47.1%(16/34)和79.4%(27/34);术后3个月8例恢复勃起功能。 结论:全息影像技术可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利于术后早期尿控恢复,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前列腺癌精准外科治疗的术中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合多个指标建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联合多个指标建立前列腺癌(PCa)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方法: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278例中高危(PSA≥10 ng/ml,活检Gleason评分≥7)PCa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联合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组( n=100)和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 n=17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与PCa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和验证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 结果:两组患者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游离PSA水平、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活检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和Gleason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LNI)组总PSA(158.32±204.86) ng/ml,非LNI组总PSA(44.18±120.97) ng/ml, t=-0.593, P<0.05,LNI组游离PSA(0.07±0.04) ng/ml,非LNI组游离PSA(0.11±0.59) ng/ml, t=6.147, P<0.05,LNI组PI-RADS评分中位数为5.00(Qu=5),非LNI组PI-RADS评分中位数为3.00(Qu=4), Z=-11.720, P<0.05,LNI组活检ISUP分级中位数为4.00(Qu=5),非LNI组活检ISUP分级中位数为3.00(Qu=4), Z=-5.872, P<0.05,LNI组Gleason评分(GS≤7, n=4(4%),GS>7, n=96(96%),非LNI组Gleason评分(GS≤7, n=28(15.7%),GS>7, n=150(84.3%), χ2=8.650, P<0.05,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I组年龄(69.64±7.39)岁,非LNI组年龄为(69.52±6.79)岁, t=-1.340,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总PSA的最佳诊断界值77.45 ng/ml[曲线下面积((AUC=0.785,灵敏度59%,特异度87%],游离PSA的最佳诊断界值0.085 ng/ml(AUC=0.282,灵敏度30%,特异度3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PSA水平( χ2=38.102, P<0.05)、游离PSA水平( χ2=42.100, P<0.05)、PI-RADS评分( χ2=159.502, P<0.05)和活检ISUP分级( χ2=35.509, P<0.05)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建立列线图对PCa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磁共振图像的全息影像及术中导航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图像的全息影像及术中导航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收治的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57(38~69)岁。术前均行MRI增强扫描,采集检查数据上传至全息分析规划系统工作站,建立全息影像模型。在术前用于手术规划。在术中与实时手术影像融合,用于术中导航。可以实时观察前列腺形态,肿瘤大小、位置,膀胱颈位置等信息。例1为高危前列腺癌,行RARP+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例2为低危前列腺癌,行RARP,术中保留右侧神经血管束(NVB);例3为低危前列腺癌,行RARP,术中保留双侧NVB;例4为低危前列腺癌,行RARP,术中保留右侧NVB;例5为高危前列腺癌,行RARP+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双侧NVB。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7(160~250)min,平均术中估计出血量426.7(60~1 000)ml。病例1~5术后病理分期分别为pT 3bN 0期、pT 2aN 0期、pT 2aN 0期、pT 2aN 0期和pT 3aN 1期,例1和例5切缘阳性;5例均无远处转移(cM 0期)。围手术期均未发生Clavien-Dindo Ⅱ级以上并发症。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4例到达控尿。 结论:全息影像术中导航技术在RARP的前列腺癌肿瘤控制、保护NVB、保护尿控功能和降低相关手术并发症方面有重要实用临床辅助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 4期前列腺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 4期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8例T 4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8.3(53~81)岁。其中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10例,均有不同程度膀胱血块填塞和(或)下尿路梗阻症状;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8例,其中5例出现严重血尿且局部症状严重、生活质量低,3例肿瘤单纯侵犯膀胱颈。18例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8(7~10)分;临床分期T 4N 0M 0期10例,T 4N xM 0期2例,T 4N 1M 0期6例。所有患者术前卡氏评分(KPS)均≥80分,平均84(80~90)分。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OL)平均28(21~32)分。18例中2例因肿瘤侵犯直肠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CRPC和HSPC各1例);7例因肿瘤侵犯输尿管开口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CRPC 5例,HSPC 2例);9例肿瘤侵犯膀胱颈行保留膀胱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CRPC 4例,HSPC 5例),其中4例HSPC行扩大淋巴结清扫。 结果:本组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56(219~310)min。术中出血量中位值300(250~350)ml,其中4例(CRPC 3例,HSPC 1例)术后输血治疗。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11~37)d。18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8(13~58)个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8例术后3个月QOL平均37(25~45)分;9例保留膀胱患者无真性尿失禁或膀胱出口狭窄,术后3个月平均最大尿流率23(19~25)ml/s。10例CRPC中2例分别于术后8、15个月死亡;7例于术后9~15个月PSA复发,行多西他赛或阿比特龙治疗;1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随访58个月,末次随访PSA 0.003 ng/ml,未见远处转移。8例HSPC术后予内分泌治疗,PSA均<0.2 ng/ml。结论:对于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采用手术治疗T 4期前列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短期内可明显改善CRP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远期获益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评估;对于HSPC患者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可能长期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与普通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性功能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与普通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对膀胱癌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的84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84例经膀胱镜活检或诊断性电切病理确诊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且后尿道及膀胱颈口活检未见肿瘤侵犯。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均≥21分。84例术前PSA均<4.0 ng/ml,直肠指检均正常,经直肠超声、MRI检查均未见前列腺结节,均排除前列腺癌可能。84例手术均由同一医疗团队施行。45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组),39例行普通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组)。RARC组45例,年龄53(50~67)岁;肿瘤临床分期为cT 1期10例,cT 2期21例,cT 3期14例。LRC组39例,年龄56(52~65)岁;肿瘤临床分期为cT 1期6例,cT 2期23例,cT 3期10例。RARC组与保护性功能有关的主要手术步骤:①探查腹腔脏器,显露盆腔,观察髂血管和输尿管,在输尿管髂血管交叉处旁开l~2 cm打开腹膜,沿髂外动静脉及闭孔神经周围行标准或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本研究遵循无明显可疑淋巴结转移者按标准范围切除两侧盆腔淋巴结,尽可能保护盆底的神经。②用机器人第3臂将膀胱提起,观察到隆起的精囊和输精管壶腹部后在该处打开腹膜,向两侧与已经打开的腹膜连通,沿输精管和精囊游离,交替提起输精管和精囊,打开狄氏筋膜,暴露前列腺后方。观察脐正中韧带,第3臂向下牵拉帮助暴露,打开腹膜至耻骨后,显露前列腺区。继续向下游离膀胱前间隙直到暴露盆筋膜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用Hem-o-1ok结扎两侧膀胱侧韧带并离断,于筋膜内层面切除膀胱前列腺,保留两侧血管神经束至前列腺尖部,暴露尿道,拔除导尿管后,于前列腺尖部用Hem-o-lok夹闭尿道并离断,创面彻底止血,取少量远端尿道组织送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在切除前列腺时,不离断耻骨前列腺韧带,并行前列腺筋膜内切除。③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NVB),尽量避免损伤NVB。保留膀胱侧韧带和前列腺侧韧带的NVB,保留1.2~1.5 cm长的尿道及尿道周边控尿结构,尽量用冷刀分离,用血管夹止血,保留少量的前列腺尖部组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IIEF-5评分和性伴侣性满意度。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普通腹腔镜,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RARC组和LRC组的手术时间[(313.5±31.9)min与(276.5±32.3)min, P>0.05]、术中出血量[(190.1±44.1)ml与(212.3±39.2)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14.3±2.1)d与(15.2±3.0)d, 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例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6、12个月RARC组的IIEF-5评分分别为(18.5±1.6)分和(18.6±2.4)分,均优于LRC组的(10.6±1.3)分和(11.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12个月RARC组性伴侣的性满意度分别为44.4%(20/45)和51.1%(23/45),均优于LRC组的25.6%(10/39)和28.2%(1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LRC相比,RARC+原位回肠新膀胱对患者术后性功能恢复更有优势,能更好地提高患者及性伴侣的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