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后踝骨折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后踝骨折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采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上海同济医院及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后踝骨折住院患者临床信息,并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后踝骨折分型情况等,并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年龄段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及形态学差异。结果:共纳入后踝骨折患者472例,包括:上海同济医院210例,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62例,年龄(48.7±15.6)岁。患者年龄50~59岁间出现后踝骨折峰值。损伤机制主要以低能量损伤跌倒扭伤为主(411例,87.1%),其次为车祸外伤(52例,11.0%)、高处坠落伤(9例,1.9%)。不同骨折类型例数由高至低依次为:三踝骨折-旋后外旋型335例(71.0%)、双踝骨折60例(12.7%)、三踝骨折-旋前外旋型43例(9.1%)、后踝+胫骨干骨折19例(4.0%)、单纯后踝骨折15例(3.2%)。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Ⅰ、Ⅱ和Ⅲ型对应例数分别为369例(78.2%)、49例(10.4%)和54例(11.4%)。后踝骨折同济分型发生例数最高者为ⅡA型249例(52.8%),其次为ⅡB型 120例(25.4%)、Ⅰ型 54例(11.4%)、ⅢB型 36例(7.6%)及ⅢA型 13例(2.8%)。2014至2022年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后踝骨折患者损伤机制、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及后踝骨折同济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后踝骨折患者损伤机制以低能量跌倒扭伤为主,好发骨折类型为三踝骨折-旋后外旋型、后踝骨折HaraguchiⅠ型及同济分型ⅡA型,且均于50~59岁呈明显发病高峰。近年后踝骨折临床特征未见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有髋部外伤史患者的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有髋部外伤史患者采用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第四代CoC界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髋部外伤史且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128例(132髋),男87例、女41例,年龄(49.26±14.18)岁(范围17~76岁)。病因为创伤性髋关节炎50髋、股骨头坏死74髋、股骨颈骨折8髋。髋部外伤包括:髋臼侧骨折15髋(11.4%)、股骨侧骨折90髋(68.2%)、髋关节脱位5髋(3.8%)、其他或不明确骨折部位22髋(16.7%)。记录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异响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十年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135.61±41.65)min(范围64~320 min)。随访时间(9.62±0.82)年(范围8.2~11.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07±19.7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03±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55, P<0.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0°±28.05°提高至117.14°±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76, P<0.001)。不同外伤病因(车祸伤、摔伤、扭伤、其他)及不同骨折部位(髋臼侧骨折、股骨侧骨折、髋关节脱位)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髋(0.8%,1/132)、关节脱位2髋(1.5%,2/132),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或陶瓷界面碎裂发生;髋关节异响13髋(9.8%,13/132),包括摩擦音9髋(6.8%,9/132)和咔哒音4髋(3.0%,4/132),均未引起髋部疼痛及影响生活,未行处理。关节假体十年生存率为100%;以再手术为终点,生存率为99.24%(95% CI:97.8%,100%)。 结论:采用第四代CoC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长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异响发生率约为10%,但对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8例儿童滑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并总结我国儿童滑雪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63.3%,62/98),女36例(36.7%,36/98);患儿平均年龄为9.8岁,范围在4.4~14.0岁;单板滑雪运动致伤患儿51例(52.0%,51/98),双板滑雪致伤患儿47例(48.0%,47/98)。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总结儿童冰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98例患儿中,软组织损伤15例(15.3%,15/98),以膝关节扭伤(33.3%,5/15)及大腿损伤(20.0%,3/15)最为多见;骨折83例(84.7%,83/98),以胫腓骨干骨折(38.6%,32/83)和尺桡骨远端骨折(20.5% ,17/83 )发生率最高。单板滑雪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腕关节周围(27.5%,14/51)及小腿(27.5%,14/51),而双板滑雪以小腿损伤最为常见(40.4%,19/47)。35.7%(35/98)的患儿因不慎摔倒受伤,19.4% (19/98)的患儿因装备型号不匹配受伤,6.1 % (6/98)的患儿因雪板脱离装置失效受伤,其余受伤原因包括操作不熟练、被人撞伤、跨级别滑雪及疲劳。15例软组织损伤患儿中,1例(6.7%,1/15)患儿因大腿软组织裂伤行清创缝合,其余保守治疗。83例骨折患儿中,11例(13.3%,11/83)患儿接受手术治疗;24例(28.9%,24/83 )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固定;47例(56.6%,47/83)接受原位石膏或支具固定;1例(1.2%,1/83)患儿予制动休息观察。结论:我国儿童滑雪伤与传统滑雪国家报道的临床特征整体类似,但又具备自身特点:①我国儿童参与单板运动比例较高,上肢伤比例相对较高;②整体运动水平相对较低,体验式滑雪受伤比例较高;③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外伤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57例海军陆战队员军事训练伤康复影响因素分析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海军陆战队军事训练伤特点和康复情况,为今后做好特战部队军事训练伤康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军队区域康复中心收治的157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军事训练伤的病历资料,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分析军事训练伤分类特点和康复效果。结果:发生率最高的军事训练伤是骨折,其次是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脱位/扭伤。训练伤发生率与人员类别相关性不大,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病种分布特点,康复效果与军事训练伤后入院时间呈正相关,开展心理干预指导能够有效改善军事训练伤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结论:针对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训练特点及康复需求,普及军事训练伤防护知识,规范军事训练伤康复介入流程,采取个性化康复诊疗措施,并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军事训练伤的康复,减少因军事训练伤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保障部队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8年至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膝关节镜下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8年至2022年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 481例患者资料。采集不同年份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患者居住地、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 481例患者中,男1 427例,女1 054例;年龄35.9(26.0,51.4)岁。2018年至2022年收治的病例数依次为344、339、344、632、822例。不同年份间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疾病诊断前3位分别为膝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和劳损(40.2%,998/2 481),膝关节内紊乱(30.7%,761/2 481),滑膜炎和腱鞘炎(5.5%,136/2 481)。不同年份之间患者疾病诊断构成、患者居住地构成、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女性患者的主要疾病诊断分别为膝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和劳损(47.3%,675/1 427),膝关节内紊乱(32.2%,339/1 054)。广州市患者从2018年的22.4%(77/344)逐步上升至2022年的55.8%(459/822)。2020、2021、2022年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2018、2019年,2021年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2020年,2022年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202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8年至2021年的患者住院费用呈增长趋势,其中2019、2020、2021、2022年均较2018年显著增多,但2022年的患者住院费用较2021年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018年至2022年膝关节镜手术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主要疾病诊断为膝关节损伤。广州市患者占比呈上升趋势,住院时间有缩短趋势,住院费用从2022年开始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于天津二七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60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分为有损伤组97例和无损伤组63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最佳截断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列线图模型,其内部验证采用校正曲线,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进行评估。结果:有损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半月板损伤比例、扭伤次数、受伤时间均高于无损伤组[(24.15 ± 2.52) kg/m 2比(22.84 ± 3.13) kg/m 2、77.32%(75/97)比17.46%(11/63)、(2.64 ± 0.90)次比(1.17 ± 0.64)次、(19.15 ± 3.77)d比(12.92 ± 3.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I、扭伤次数、受伤时间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2.9 kg/m 2、1次、16 d。BMI(>22.9 kg/m 2)、半月板损伤(有)、扭伤次数(>1次)、受伤时间(>16 d)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构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因子。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C-index为0.819(95% CI 0.715~0.883)。观测值与预测值间一致性良好。列线图模型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阈值>0.14,列线图模型提供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BMI、半月板损伤、扭伤次数、受伤时间。 结论:基于BMI、半月板损伤、扭伤次数、受伤时间,构建了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对于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识别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中易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腕二分舟骨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43岁,6 d前左腕轻微扭伤后出现左腕部疼痛、肿胀,症状逐渐加重伴活动受限,于外院拍X线片诊断为左腕关节陈旧性骨折,否认既往左腕明显外伤史。临床检查:左腕关节无明显畸形,轻度红肿,无皮下淤斑,左腕桡背侧有压痛,活动时疼痛加重,鼻烟窝处无压痛,腕舟骨移动实验(Watson′s test)阴性。双侧舟骨位X线示双腕二分舟骨;左腕关节CT可见左舟骨腰部透亮线影,将其分为独立、边缘较为光滑的两块舟骨,且骨密度基本相同(图1)。尿酸值为581.4 μmol/L,高于参考值(134~416 μmol/L)。结合病史、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后考虑患者可能是高尿酸导致的腕关节痛风性滑膜炎,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后症状缓解,未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33例(33侧),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6~55(30.3±5.7)岁;右侧22例,左侧11例。病程12~48(25.6±14.2)个月。受伤原因:扭伤28例,车祸伤5例。所有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的改良Brostr?m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踝关节活动情况,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情况及步态。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价踝关节功能。对比患者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VAS、AOFAS、KAF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80(50.3±12.6)min。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25.0±10.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置入物排斥反应或线结反应;踝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良好;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均阴性,未出现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术后12个月依据AOFA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7例、良6例;依据KAF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8例、良5例。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2±1.93)分降低到(1.33±0.16)分,AOFAS评分由术前(61.75±13.08)分提高到(92.37±4.15)分,KAFS评分由术前(64.46±10.81)分提高到(93.19±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765, -13.303, -12.346, P值均<0.05)。 结论: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手术创伤小,是一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风湿性滑膜炎累及桡神经浅支合并桡神经深支卡压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6岁,因1个月前手部扭伤后出现右手五指伸指困难,伴手掌虎口处感觉减退入院。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5年,口服雷公藤、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入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2 390 U/ml。超声检查显示桡神经主干至桡神经浅支增粗,神经鞘膜内可见低弱回声包块,长约10 cm,较厚处约0.6 cm,低弱回声包块深方可见正常桡神经纤维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低弱回声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桡神经深支于旋后肌入口处卡压,近端及远端桡神经深支增粗,回声减低(见图1~3)。考虑类风湿性滑膜炎累及桡神经,桡神经深支卡压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骰骨相关解剖及其压缩骨折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骰骨解剖特点,总结骰骨闭合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新鲜冰冻人体足标本进行解剖,分析骰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特点。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78足)成人骰骨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72 h ,平均8.5 h。致伤原因:扭伤26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压伤18例。按骰骨骨折分型标准分为Ⅰ型8足、Ⅱ型42足、Ⅲ型28足。5例(5足)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73例(73足)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58例(58足)术中采用植骨修复遗留缺损。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足部疼痛肿胀情况。术后1年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足部功能。结果:骰骨解剖观察显示: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骰骨主要与第4、5跖骨基底、第3楔骨、跟骨周围骨质相关节,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组织保护。78例(78足)骰骨压缩骨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33个月。5例(5足)保守治疗患者,伤后6~8周畸形愈合。7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术后6~8周畸形愈合;64足骨折复位充分,术后8~12周骨折愈合。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微型钢板引起的腓骨肌腱激惹、断裂,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根据AOFAS标准评分75~97分,平均93.5分;依据评分评定足部功能:优64例(64足),良14例(14足)。结论:通过对新鲜人体足标本的解剖观察,了解其解剖形态特点,对骰骨压缩骨折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对于骰骨闭合压缩骨折,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的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