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型颊牙合高嵌体修复深度楔状缺损抗折性能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改良型颊牙合高嵌体修复深度楔状缺损的抗折能力.方法 将 30 颗离体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 3 组,制备深度楔状缺损模型(缺损未达轴角):A组纤维桩+树脂充填,B组采用纤维桩+全瓷冠,C组采用纤维桩+改良型颊牙合高嵌体.进行冷热循环处理 5000 次(5℃/55℃),包埋后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在颊尖顶加载,方向与牙体长轴呈150°,记录折裂力值,并比较折裂模式.结果 折裂力值:A组(707.39±35.75)N,B组(1023.24±46,21)N,C组(902.53±61.23)N,A组小于B、C两组(P<0.05),B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折裂模式A组多为Ⅲ类,B组多为Ⅵ类,C组多为Ⅱ类(P<0.05).结论 改良型颊牙合高嵌体与全瓷冠抗折强度均能达到临床需求,但更加微创,且多为可修复型折裂,可在临床试行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聚合瓷表面不同处理方式对其与金属托槽粘接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4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聚合瓷与金属托槽粘接效果的影响.方法 制作45个聚合瓷试件块,从中挑选40个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5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采用质量分数为9.6%的氢氟酸凝胶酸蚀;C组:质量分数为9.6%的氢氟酸凝胶酸蚀后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D组:质量分数为35%的磷酸凝胶酸蚀;E组:质量分数为35%的磷酸凝胶酸蚀后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各组处理后与金属托槽粘接.试件置入37℃恒温水浴箱内24 h,随后进行冷热水温度循环500次(5~55℃),完成后取出试件测量抗剪切强度,并统计剪切后试件块表面材料破损情况及粘接剂残留指数(adhesive remnant index,ARI).结果 各组抗剪切强度值分别为:对照组为3.24 MPa、氢氟酸酸蚀处理组为7.24 MPa、氢氟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组为10.78 MPa、磷酸酸蚀组为4.17 MPa、磷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处理组为6.84 MPa,各组间抗剪切强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01).氢氟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组在去粘接后聚合瓷折裂率较其它四组高.结论 质量分数为35%的磷酸联合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聚合瓷表面,既达到临床所需有效粘接强度,又在去粘接后减少聚合瓷破损率,故临床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模拟正畸牵引术联合牙本质肩领设计对斜折残根抗折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模拟正畸牵引术在斜折残根颈部预备不同高度的牙本质肩领,比较研究牙本质肩领高度对斜折残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24颗完整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于舌侧釉牙骨质界(CEJ)上2.0mm处水平型截冠,自水平型残根颈部断面的舌侧向颊侧斜形切割,制备舌唇向斜折残根模型.所有残根随机分为3组,F0组残根在根颈部预备颊侧0.0mm、舌侧2.0mm高的180°半包绕肩领(对照组),OE/F1组和OE/F2组通过模拟正畸牵引术在残根颈部分别预备颊侧1.0mm、2.0mm高的肩领,对应舌侧肩领高度分别为3,0mm和4.0mm.经预成玻璃纤维桩核、铸造金属全冠修复后,所有试件自铸造全冠颈缘完成线根方2.0 mm包埋于自凝塑料块中.将试件以与牙长轴成135°于万能试验机上加载,直至试件发生折裂.记录试件断裂载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 三组试件的断裂载荷均值(kN)依次为:1.01±0.26、0.96±0.25、0.76±0.20.“牙本质肩领”对纤维桩核冠修复后斜折残根抗力影响无显著性差异(F=2.402,P=0.115).颊侧无肩领对照组的残根抗力最高,而通过模拟正畸牵引术在斜折残根颊侧预备2.0 mm肩领时,预成纤维桩核全冠修复牙齿的抗折强度最低;结论 通过模拟正畸牵引术在下颌第一前磨牙舌唇向斜折残根颈部预备1.0~2.0mm全包绕牙本质肩领,会降低残根的抗折力;且肩领的高度越高,残根的抗折力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桩核系统修复剩余不同数目侧壁残冠的抗折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牙冠不同剩余壁数对纤维桩和金属桩修复磨牙后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将因牙周病拔除的40颗上颌磨牙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制作成牙冠剩余壁数为1-4的牙体缺损模型,每组又分为铸造金属桩核(A1、B1、C1、D1)和纤维桩复合树脂修复(A2、B2、C2、D2)两个亚组.采用静态加载实验测试修复后牙齿的抗折强度,并观察其折裂模式.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a=0.05).结果: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组,断裂载荷均为D>B>A、C>A,B和C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亚组间比较,断裂载荷A2>A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铸造桩试件中可修复性折裂占11.1%,所有纤维桩试件中可修复性折裂可达95%.结论:随着牙冠剩余壁数的增加,牙齿的抗折强度增加;当剩余壁数较少时,磨牙的桩核冠修复更宜采用纤维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AD/CAM三种修复方式对邻牙合缺损上颌前磨牙抗折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CAD/CAM三种方式修复邻牙合缺损的上颌前磨牙,分析其对抗折性的影响.方法:将32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均分为4组.A组不做处理,B、C、D组样本牙经根管治疗后制备邻牙合洞型,然后按嵌体(B组)、高嵌体(C组)、全冠(D组)修复行牙体预备,采用CAD/CAM玻璃陶瓷分组修复.在力学万能实验机上静态加载,记录试件折裂时的载荷值及折裂模式.结果:4组中B组折裂载荷值最低(425.13 ± 56.28)N(P<0.05);C、D组与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折裂模式B、C组以可修复性为主,D组以不可修复性为主.结论:CAD/CAM玻璃陶瓷高嵌体或全冠修复均可恢复邻牙合缺损的上颌前磨牙的抗折强度,其中高嵌体折裂模式为可修复性折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根尖孔大小对牙髓组织再生及牙齿抗压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根尖孔大小对牙髓组织再生及牙齿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拔除的牙根发育完成、无牙根折裂的单根下前磨牙,离体牙截冠后,保留12 mm牙根,随机分为5组,每组25颗牙,根管预备至不同主锉号数,分别为30#、40#、60#、80#及100#主锉组,其中30#主锉组为对照组.体外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并接种于0.25%水凝胶支架中,将其分别注入不同主锉预备过的根管内,每组均取5颗牙,其牙根于Transwell小室分别培养14、21、28 d,提取水凝胶中细胞的总RNA,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每组余下的10颗牙,其牙根冠部封闭后植入裸鼠皮下,28 d后取出,5颗进行组织学观察,5颗进行静态载荷实验.结果:Real-time PCR检测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的表达,第28天时,各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40#主锉组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30#、40#、60#主锉组均未见连续的牙髓样组织形成,80#、100#主锉组可见组织形成,但未表现出典型牙髓样组织结构.静态载荷实验结果表明,40#主锉组的平均抗压载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尖孔预备至100#(1 mm)以内时,根尖孔大小对牙髓组织再生没有明显影响,但根尖孔预备大于40#时,抗压强度明显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牙根抗折裂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纤维状表面处理方式对牙跟修复后抗折裂强度的影响,为临床纤维状表面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个纤维桩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个、喷砂组20个和过氧化氢酸蚀组20个,将其固定于经过纤维桩道准备的离体牙内,采用相同树脂成核行全冠修复后,模拟口腔内部环境给予冷热等环境,经相同环境加载后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抗折裂强度,并进行记录.结果:3组离体牙的牙齿长度、牙根长度、颈部颊舌径以及颈部近远中径军无显著差异,无论采用那种表面处理方式,离体牙受硬力后的断裂方式均以牙颈1/3处多见,说明断裂的部位和方式与纤维桩表面处理与否关系不大.喷砂组与过氧化氢酸蚀组的抗折裂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喷砂组与过氧化氢酸蚀组之间的抗折裂强度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喷砂与过氧化氢酸蚀的表面处理方式均能增加纤维桩的抗折裂强度,但两者之间抗折裂强度差异不大,表面处理与否与纤维桩的断裂方式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椅旁CAD/CAM全瓷高嵌体的抗压强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椅旁CAD/CAM全瓷高嵌体修复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椅旁CAD/CAM全瓷材料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能,为临床选择造成一定难度,目前国内外对于椅旁CAD/CAM全瓷高嵌体修复的抗压强度研究较少.目的:研究不同椅旁CAD/CAM全瓷高嵌体修复的抗压强度,观察其折裂模式.方法:制备30个人离体牙高嵌体试件,分别以CEREC Blocs、IPS e.max CAD、Lava Ultimate陶瓷材料为高嵌体,每种材料10个试件,每种材料又分黏结组与非黏结组,黏结组试件用双固化树脂粘接剂将高嵌体与离体牙进行黏结,非黏结组将高嵌体试戴调改后直接密合于离体牙上.检测各组试件垂直加载下的抗压强度值,同时观察其折裂模式.结果与结论:①在6组中,抗压强度最大的是IPS e.max CAD黏结组,抗压强度值为(313.22±56.00) MPa;抗压强度最小的是CEREC Blocs非黏结组,抗压强度值为(15.85±5.20) MPa.IPS e.max CAD黏结组抗压强度大于其余5组(P<0.05);Lava Ultimate黏结组与CEREC Blocs黏结组的抗压强度无差异;CERECBlocs、IPS e.maxCAD、Lava Ultimate三种材料黏结组的抗压强度远大于对应的非黏结组(P<0.05);②试件折裂模式为:非黏结组仅有瓷块折裂;粘结组86.6%的试件瓷块折裂同时伴有牙齿折裂.黏结组的牙齿折裂率大于非黏结组(P<0.05);3种材料黏结组的折裂模式无差异(P>0.05);③结果表明在3种椅旁CAD/CAM全瓷材料中,IPS e.maxCAD陶瓷材料高嵌体黏结后的抗压强度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桥接系统治疗股骨干节段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股骨干节段性粉碎性骨折利用桥接系统内固定术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间,利用桥接系统原理,以钉棒块组合结构克服应力集中应力遮挡,以弹性固定代替刚性固定,以非接触和动力性组配固定实现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效应的桥接系统内固定术,对节段、粉碎性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72例.结果:72例病人,骨不连患者4例,骨关节僵硬3例,其余无钢板断裂及骨感染等不良结果.功能结果,疗效判定标准,采用Friedman-Vyman系统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分别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等级.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优42例,良18,可10,差2,优良率83.3%.结论:桥接系统(1)通过多向置钉实现"三维固定",有效提高抗拔出强度;(2)通过轴向滑动获得"中心固定"效应,有利避免应力遮挡;(3)通过"动力加压"模式,产生骨折断端3D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4)通过多节段和跳跃置钉实现"桥接固定"和"弹性固定"模式,维持断端持续应力和微动,有益刺激骨痂生长等.在治疗严重粉碎性骨折、多段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应用该系统可任意组配及塑形的优势,解决了常规和传统方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本质肩领厚度对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体抗折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牙本质肩领厚度对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体抗折性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50颗牛前牙截冠后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颗),A组为对照组,无牙本质肩领(0 mm);B、C、D、E组为实验组,制备高度均为2.0 mm,厚度分别为0.5、1.0、1.5、2.0 mm的牙本质肩领.所有样本行桩核冠修复后以2.33 Hz、50 N载荷循环加载30万次,直至试件折裂或循环次数满30万次后停止.收集循环加载完毕后保持完好的试件,固定于万能实验机测试台上,采用0.5 mm/min的速度静态加载直至折裂;记录试件折裂时的载荷(即抗折强度)与折裂形式.结果 所有试件均完成30万次循环加载,无牙体折裂、纤维桩核冠脱落等现象.静态载荷实验显示,A、B、C、D、E组抗折强度分别为(226.4±67.7)、(369.7±34.5)、(400.7±48.2)、(528.1±56.3)和(555.4±98.5)N(F=15.227,P=0.000).A组与B、C、D、E组,B组与D、E组,C组与D、E组抗折强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本质肩领厚度与牙体组织抗折强度呈极强相关(r=0.973,P=0.002).结论 牙本质肩领厚度可影响牙体的抗折强度;当牙本质肩领高度为2.0 mm时,随着牙本质肩领厚度的增加,牙体抗折强度也随之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