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甲基丙烯酰氧癸二氢磷酸酯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耐久性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探讨10-甲基丙烯酰氧癸二氢磷酸酯(10-MDP)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耐久性,为氧化锆粘接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找10-MDP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所需数据。根据不同的老化方式(水储存老化、冷热循环老化、冷热循环+水储存老化)、10-MDP不同应用方法[用于底涂剂和(或)粘接剂和(或)树脂水门汀]以及10-MDP结合其他表面处理(氧化铝喷砂、摩擦化学硅涂层、酸蚀、激光蚀刻、等离子体处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并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为氧化锆-树脂的粘接强度。结果:系统评价共纳入72篇文献,其中68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老化可显著降低氧化锆-树脂的粘接强度[ P<0.001;均数差( MD):5.58;95% CI:5.11~6.05],10-MDP不同应用方法未对氧化锆-树脂老化后粘接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P>0.05),10-MDP结合其他表面处理时氧化锆-树脂老化后粘接强度显著优于10-MDP单独处理( P<0.001; MD:10.17;95% CI:8.20~12.14)。 结论:10-MDP媒介的氧化锆-树脂粘接强度在水储存或冷热循环老化后显著下降,应用10-MDP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表面处理可显著提高氧化锆-树脂老化后粘接强度,而10-MDP不同应用方法不影响氧化锆-树脂的粘接耐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压对多晶颗粒表面改性氧化锆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负压对多晶颗粒表面改性氧化锆陶瓷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120个预烧结氧化锆圆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喷砂组以及30、50、70 s酸蚀组(每组24个)。对照组、喷砂组试件致密烧结前无额外处理;30、50、70 s酸蚀组分别浸入氢氟酸溶液30、50、70 s,再置于CaCl 2溶液中90 s,80 ℃ NaOH溶液中浸泡2 h。5组试件致密烧结后,喷砂组喷砂,用扫描电镜观察5组试件表面形态,测试表面粗糙度。根据涂布粘接剂后是否施加负压,每组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个亚组,负压亚组和常压亚组(每亚组12个)。将预制树脂柱粘接至氧化锆试件上,扫描电镜观察粘接试件纵断面(每亚组1个试件),测试剪切强度(每亚组11个试件),即粘接强度,并分析其破坏模式。 结果:对照组试件表面光滑,粗糙度为(0.24±0.11) μm,喷砂组试件喷砂处理后形成粗糙表面,粗糙度为(0.95±0.12) μm,30、50、70 s酸蚀组试件氧化锆表面产生多晶颗粒,随着酸蚀时间延长,试件表面多晶颗粒增加,粗糙度分别为(0.60±0.15)、(1.04±0.11)和(1.57±0.16) μm,各组粗糙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喷砂组、30、50、70 s酸蚀组各负压亚组粘接强度分别为(13.56±1.19)、(20.98±2.11)、(17.37±2.44)、(24.19±2.97)和(21.36±2.16) MPa,分别比相应常压亚组[分别为(10.74±0.93)、(18.47±2.14)、(14.81±1.54)、(20.74±2.56)、(17.75±2.54) MPa]显著增加( P<0.05)。负压亚组粘接剂界面未见明显裂隙与气泡。各负压亚组粘接试件混合断裂模式比例比相应常压亚组显著提高( P<0.05)。 结论:负压可有效增强树脂与多晶颗粒改性的氧化锆陶瓷之间的粘接强度,改善粘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硅锆浆料涂层对氧化锆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硅锆涂层对氧化锆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氧化锆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140个预烧结氧化锆瓷片根据伪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喷砂组和5个涂层组(每组20个),并进行相应处理。空白组无涂层直接烧结,喷砂组无涂层烧结后喷砂,涂层2∶1组、1∶1组、1∶2组、1∶3组和1∶4组分别按硅锆摩尔比为2∶1、1∶1、1∶2、1∶3和1∶4涂布涂层后烧结。氧化锆瓷片表面经氢氟酸酸蚀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瓷片与预成复合树脂柱,制作粘接试件。粘接试件分为两个亚组,一亚组试件置于37 ℃水浴24 h(冷热循环前),另一亚组试件经5和55 ℃冷热循环5 000次;测试各组试件剪切强度,即粘接强度,观察并记录各组试件破坏模式,另按上述方法各涂层组制作1个瓷片用于扫描电镜观察酸蚀后表面形貌并测量涂层厚度。结果:冷热循环前,涂层1∶1组粘接强度最大[(41.69±6.28)MPa],显著大于其余各组( P<0.05);涂层1∶2组粘接强度其次,除与涂层2∶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喷砂组、涂层2∶1组和1∶3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涂层1∶4组( P<0.05);空白组粘接强度显著大于涂层1∶4组( P<0.05)。冷热循环后,涂层2∶1组、1∶1组、1∶2组粘接强度[分别为(24.13±5.50)、(22.28±4.40)和(23.11±4.80)M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大于其余各组( P<0.05);喷砂组和涂层1∶3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涂层1∶4组( P<0.05);空白组与涂层1∶4组粘接强度下降至几乎为0 MP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示各涂层组表面酸蚀后形成程度不一的粗糙表面,涂层厚度在30 μm以内。 结论:硅锆浆料涂层可影响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其中硅锆配比为1∶1的浆料可使氧化锆获得较高且稳定的粘接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腔氧化锆陶瓷粘接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氧化钇稳定四方氧化锆多晶瓷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口腔领域;但其羟基含量低且不含二氧化硅,无法通过氢氟酸酸蚀的方法产生有利于微机械固位的表面,因此氧化锆陶瓷的粘接问题是临床难点。氧化锆粘接前的表面预处理是提高其粘接强度和粘接耐久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对喷砂、激光蚀刻、酸蚀、硅涂层以及等离子体等氧化锆陶瓷的表面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优缺点,并展望相关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等离子喷涂钽涂层钛对大鼠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纯钛植入体经喷砂酸蚀(SLA)联合等离子喷涂钽涂层处理后在大鼠体内的骨结合及新骨形成情况.方法:纯钛样品抛光清洗后,经喷砂、酸蚀处理,以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钽涂层.以喷砂酸蚀钛(SLA组)为对照组,钽涂层钛(SLA-Ta组)为实验组.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接触角测量仪和划痕测试仪对两组材料表面进行表征分析.将两组植入体随机植入大鼠的双侧股骨髁部,术后对大鼠进行双荧光标记.18只大鼠随机分别于术后4、12周处理死(n=9),通过Micro-CT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组织学染色相结合评价植入体周围新骨形成和骨结合状况.结果:等离子喷涂成功在SLA钛表面制备了微纳米多级结构的钽涂层.体内实验显示,术后4、12周,SLA-Ta组植入体周围新生骨量、骨结合率均明显高于SLA组.结论:SLA联合等离子喷涂钽形成的微纳米多级结构可促进新骨形成,加速其沉积矿化,进而提高植入体的骨结合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皮秒激光不同图案化处理氧化锆陶瓷对其粘接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研究皮秒激光在牙科氧化锆表面不同图案化扫描处理的结果,以及对氧化锆表面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烧结氧化锆陶瓷试件,随机分为8个研究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喷砂对照组(B组)、皮秒激光处理组(C-H组,分别为:皮秒激光蜂窝状扫描、喷砂后皮秒激光蜂窝状扫描、皮秒激光横线状扫描、喷砂后皮秒激光横线状扫描、皮秒激光井字格状扫描、喷砂后皮秒激光井字格状扫描).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组织形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D形貌,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Ra;X射线衍射仪观测表面晶相组成的转变;电子万能试验机测量抗弯强度,测定氧化锆陶瓷与自粘型树脂水门汀的剪切强度;光学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采用SPSS26.0对所得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检验.结果:皮秒激光在氧化锆表面扫描后,可分别得到蜂窝状、平行的等间距横线状及等间距井字格状图案;不同图案化处理后氧化锆表面粗糙度不同,横线状B组最大,为14.92 μm;激光表面处理不会导致表面晶相转变;经过皮秒激光处理后,剪切粘接强度明显增加(P<0.05),C组的粘接强度最大,为(26.86±1.53)MPa,约为A组的7.4倍;断裂模式由A组与B组的完全粘结破坏转变为内聚破坏和混合破坏;激光处理后的氧化锆陶瓷抗弯强度满足临床应用要求.结论:皮秒激光对氧化锆表面进行图案化处理能够提高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是一种有前景的氧化锆表面改性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静磁场对纯钛表面成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静磁场对纯钛表面成骨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0 mT和100 mT静磁场作用下,细胞分别被接种到孔板表面和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钛片表面.CCK-8法检测静磁场对成骨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骨架荧光染色检测静磁场下成骨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静磁场下成骨细胞的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及巨噬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CD86、CD206表达水平.结果:100 mT静磁场可以有效促进钛片表面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COL-1)、Runx2、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表达,增强成骨相关蛋白Runx2合成;100 mT静磁场会促进巨噬细胞增殖,且能促进巨噬细胞第3天时向M1型极化,在第7天时会抑制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结论:静磁场具有促进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钛片表面成骨细胞增殖、矿化能力,以及促进钛表面巨噬细胞从前期促炎作用向后期抗炎作用的转变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激光及涂层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Nd:YAG激光及硅锆涂层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对其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粉末压片机制作直径为18 mm、厚度为1.5 mm的氧化锆预烧结圆形瓷片,按照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不处理烧结(空白对照组)、烧结后氧化铝颗粒喷砂(喷砂组)、烧结后Er:YAG激光照射(Er:YAG激光组)、烧结后Nd:YAG激光照射(Nd:YAG激光组)、硅锆涂层后烧结(硅锆涂层组)表面处理,用树脂粘接剂粘接氧化锆陶瓷与复合树脂柱,用万能测试机进行剪切强度测试,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断裂破坏模式,粗糙度测量仪测量瓷片表面粗糙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微观形貌,能谱仪分析表面元素组成.结果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剪切粘接强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Er:YAG激光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d:YAG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度测量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表面粗糙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Er:YAG激光组和Nd:YAG激光组的表面粗糙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喷砂组表面可见无规则深浅不同的划痕,Er: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形成的较大凹坑,较大凹坑中可见散在较小的孔洞,氧化锆晶体结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局部熔融形成的相对平整表面,表面可见大量裂纹.Nd: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区形成凹坑,凹坑表面可见大量裂纹形成.硅锆涂层组表面可见较为复杂的多孔结构,可见大量"小岛样"结构,"小岛样"结构表面及其周围沟壑内可见大量氧化锆晶粒,晶粒间存在大量微小孔隙.空白对照组、Er:YAG激光组及Nd:YAG激光组表面仅有Zr、O、Y元素,喷砂组表面可见Al元素存在,硅锆涂层组可见较高比例的Si元素.结论 Er:YAG激光及Nd:YAG激光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可使其粗糙度增加,提高与树脂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硅锆涂层处理能增加氧化锆表面粗糙度和粘接强度,且效果优于喷砂及激光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不同清洁方法对高透氧化锆粘接强度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研究不同清洁方法对唾液污染的高透氧化锆与自粘接树脂水门汀间剪切粘接强度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方法:制备80个高透氧化锆试件,随机分为5组(n=16),即对照组(无污染处理)、75%乙醇组、喷砂组、清洁剂组和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处理组等.测量表面接触角,测试剪切粘接强度,观察断裂模式.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组的接触角最小(P<0.05);喷砂组、清洁剂组及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组的剪切粘接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75%乙醇组(P<0.05);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组混合断裂模式增多.结论:喷砂、清洁剂及大气压冷等离子体清洁唾液污染的高透氧化锆,可获得与未被唾液污染前相当的粘接强度;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可显著提高高透氧化锆的表面润湿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外源褪黑素对苏打盐碱胁迫大豆幼苗的缓解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褪黑素是缓解逆境胁迫对大豆损伤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苏打盐碱胁迫下喷施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为大豆幼苗缓解苏打盐碱胁迫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合农71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方法,设置常规+喷施清水处理(CK)、常规+喷施褪黑素处理(CKM)、苏打盐碱胁迫+喷施清水处理(S)、苏打盐碱胁迫+喷施褪黑素处理(SM)4个处理,研究大豆苗期不同生理指标对苏打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CK和CKM)相比,苏打盐碱胁迫下(S和SM)大豆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与S处理相比,SM处理大豆叶片PSⅡ反应初始荧光(F0)与最大荧光产量(Fm)显著增加,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作物光合机构过剩光能的耗散增强,PSⅡ反应中心光保护能力提升,净光合速率(Pn)显著增加,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APX)和清除ROS能力显著增强,根系和茎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叶片和根系中MDA产生速率显著下降,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根平均直径显著增加,维持了叶片细胞内激素水平,叶片IAA、CTK、ETH和MT含量分别提高了 15.9%、31.9%、8.7%和55%(P<0.05).综上所述,喷施褪黑素能够缓解盐碱胁迫对大豆苗期相关生理指标的不利影响,提高大豆幼苗耐盐碱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