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风险评估在精神科监护期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评估在精神科监护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某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精神科监护期患者234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12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114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从入院主因、临床表现、入院护理安检及家庭支持系统等四方面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观察组在原有评估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精神科住院患者行为风险筛查评估表》等8个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风险评估量表使用后,观察组风险评估精准度提高且可以区分高中低风险等级,监护天数下降、约束患者人数下降,护士掌握病情情况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精神科监护期患者采取系统、规范的风险管理能提高风险评估精准度,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为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病专科随访护士主导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病专科随访护士主导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肝病专科住院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实施肝病专科随访护士主导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和再次入院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25, P<0.05)。 结论:肝病专科随访护士主导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可以提高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降低再次入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患共享决策沟通护理对门诊PICC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患共享决策(SDM)沟通护理对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患者2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01)和对照组( n=100)。对照组常规由门诊护士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SDM沟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门诊护理8次。比较两组患者健康宣教知识掌握程度评分、PICC维护依从性评分、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ICC基础知识评分、导管相关知识评分、换药相关知识评分、日常维护知识评分和导管异常处置知识评分分别为(4.13±0.15)分、(3.95±0.20)分、(4.13±0.15)分、(4.25±0.27)分和(4.45±0.2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21)分、(3.04±0.12)分、(3.24±0.21)分、(3.51±0.23)分和(3.09±0.41)分( t=34.60、39.06、34.60、20.90、29.34,均 P < 0.05);观察组自我观察能力评分、自我清洁维护评分、肢体功能锻炼评分、PICC维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36.02、17.09、14.29、41.66,均 P < 0.05);观察组GSES评分、QLQ评分为(34.58±6.76)分、(68.97±7.1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7.45±5.11)分、(51.85±6.36)分( t=8.24、17.97,均 P < 0.05);观察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23.0%(χ 2=5.24, P < 0.05)。 结论:SDM沟通护理模式在门诊PICC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收治的45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包括:联合ICU医生、ICU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组建多学科安全管理团队,共同制定患者早期运动计划;配置运动及安全防护设备;评估早期运动风险,制定早期运动处方;制定营养处方和心理处方;开展患者早期运动宣教并与患者及时交流;加强团队成员培训。从2019年1月至3月入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选择45例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与观察组相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用药护理、环境管理和常规检查协助等。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给予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情况均明显改善,且以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表现为:观察组干预后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用力肺活量(FVC)明显低于对照组〔HAD评分(分):10.80±2.54比17.51±3.66,FVC(L):1.81±0.42比2.23±0.39,均 P<0.01〕,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值、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CQ评分(分):110.87±5.33比96.93±3.02,FEV1(L):1.99±0.37比1.71±0.15,FEV1/FVC比值:0.88±0.04比0.84±0.03,FEV1%:(88.98±8.57)%比(80.41±4.45)%,心理功能评分(分):49.74±9.88比40.17±8.95,躯体功能评分(分):27.65±9.46比20.32±9.53,社会关系评分(分):62.14±6.33比50.28±8.76,一般健康评分(分):38.61±8.48比30.63±8.93,均 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比57.78%, P<0.01)。 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保证早期运动顺利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奥马珠单抗是全球哮喘领域第一个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于2017年8月在我国正式获批,2018年3月起正式在我国进入临床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数十位专家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就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相关重要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于2018年制定了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第一版中国专家共识。迄今为止,已有逾3万例中国患者接受过奥马珠单抗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近2年国内外新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证据,在第一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做了更新,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1)抗IgE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循证证据;(2)奥马珠单抗适用对象的筛选标准及排除条件;(3)奥马珠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与各种疫苗(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重点说明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注意要点;(4)奥马珠单抗的疗程及安全性;(5)奥马珠单抗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6)奥马珠单抗与其他生物靶向药物和变应原免疫治疗的联合临床应用。奥马珠单抗通过与IgE的Cε3区域特异性结合,降低游离IgE水平,下调FcεRⅠ受体表达,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降低急诊及住院率,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奥马珠单抗的适用患者为确诊为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标准治疗控制不佳,且排除对奥马珠单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奥马珠单抗需根据注射剂量表确定剂量后进行皮下注射,应在具备留观条件和抢救过敏性休克相关医疗设施的医疗机构,由护士或医生进行注射,注射完成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奥马珠单抗治疗应至少使用16周以判断其有效性,根据总体哮喘控制效果判断是否继续应用奥马珠单抗,并需每3个月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基于最新国内外证据,本版共识重点更新了有关疗程、给药方式以及特殊人群使用等部分,以期更好指导奥马珠单抗的临床使用。奥马珠单抗在我国的使用仍需长期的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本共识将不断完善和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专科护士主导的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3—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就诊的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居家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专科护士主导的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监测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血糖指标、糖尿病困扰程度[糖尿病症状困扰量表(DSC-R)和糖尿病问题量表(PAID)]以及干预后患者糖尿病治疗满意度。结果:3个月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DSC-R得分和PAID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自我感觉高血糖得分和自我感觉低血糖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专科护士主导的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监测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对缓解糖尿病困扰和提高治疗满意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KAP模式用于糖尿病足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用于严重糖尿病足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拟行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KAP模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感、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周围血管与神经恢复情况、血糖控制水平。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分分别为(32.17±5.08)分、(151.32±10.6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28±6.12)分、(119.69±10.90)分( t=2.38、13.63,均 P < 0.05);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2.35±5.29)分、(43.08±4.8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08±5.02)分、(48.75±5.11)分( t=4.25、5.30,均 P < 0.001);观察组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总分为(74.33±10.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0±10.17)分( t=2.62, P < 0.05);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为(0.83±0.0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79±0.05)( t=3.05, P=0.003);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6.51±0.82)mmol/L、(6.61±0.4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2±0.91)mmol/L、(7.28±0.54)%( t=11.83、6.14,均 P < 0.001)。 结论:IKAP模式可提升严重糖尿病足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遵医依从性,缓解其焦虑或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恢复,有效控制血糖,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在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观察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主观舒适度,对比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自我管理行为(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统计干预3个月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内瘘使用1年通畅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主观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行为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升高( 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评分及其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升高( 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而两组内瘘使用1年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主观舒适度,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能减少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念减压训练对临床护士焦虑抑郁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训练对临床护士焦虑抑郁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6月,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90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名。对照组给予常规睡眠及情绪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正念减压训练。采用SAS、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于干预前1 d及干预完成后当天对两组进行测评,评价干预效果。最终观察组44名完成研究,对照组45名完成研究。结果:正念减压训练干预前,两组护士SAS、SDS及PSQI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的SAS及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117、-3.498; 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的PSQI量表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连续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正念减压训练能有效降低临床护士的焦虑、抑郁水平,并改善其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对冠心病PCI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对冠心病PCI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11月收治该院心外科的冠心病PCI术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心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入院到出院前1 d给予由医生、护士、心理师、营养师组成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护理,在干预前后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简明健康问卷(SF-36)评价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UIS-FM总分(74.57±9.33)分,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低水平,SF-36总分(59.55±10.93)分;对照组MUIS-FM总分(101.46±10.50)分,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水平,SF-36总分(54.56±9.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36、8.472,均 P<0.05)。两组患者MUIS-FM和SF-36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冠心病PCI术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能有效控制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