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界病例错 差异指数和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正畸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对临界病例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错 差异指数和矫治结果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用了既可拔牙治疗,又可不拔牙治疗的34例错 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术前的错 差异指数(DI值)和术后的治疗效果(OCTEEI值)及二者之间相关性。 结果:①治疗结束后,拔牙组OCTEEI值总分扣分多于不拔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拔牙组侧貌项目OCTEEI值扣分少于不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各项目均无差异( P>0.05)。②拔牙组和不拔牙组的DI总分与OCTEEI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结论:①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均能够获得临床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是拔牙治疗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软组织侧貌;②临界病例术前错 差异指数与矫治结果之间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种植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作用的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上前牙区及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10例联合使用了上前牙区和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的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矫正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平均疗程31.6个月,矫治后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1.62°±0.79°( P<0.001),FMA减小2.25°±0.99°( P<0.001),后/前下面高比增加0.54%±1.18%( P<0.001),Y轴角减小1.55°±1.77°( P<0.001),ANB角减小0.78°±0.84°( P=0.017);面角增大2.52°±1.60°( P=0.001),Z角增大8.15°±3.33°(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少(0.39±0.28) mm ( P=0.002);上切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小(2.46±0.41) mm( P<0.001); 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1.16°±1.46°( P=0.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矫正后上前牙压低、上磨牙压低,而下颌平面和咬合平面均发生了一定的逆时针旋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软组织侧貌。 结论:在上颌前牙及上磨牙区联合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垂直向控制,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较好地改善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短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为临床美学区种植的种植时机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前牙区牙列缺损、需行单牙种植修复的患者89例,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38.0±13.3)岁,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制作临时修复体,软组织塑形3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随访6个月。将病例按不同的种植时机和术式分为3组:即刻种植不翻瓣组(26例)、即刻种植翻瓣组(30例)和早期种植组(33例,拔牙4~8周后早期种植)。比较3组患者种植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患者于种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并计算唇侧骨板吸收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唇侧骨板吸收率;利用GuideMia、PlastyCAD、Geomagic工程学软件对3组患者术后即刻唇侧骨体积增量(术后即刻-术前)、术后6个月剩余骨体积(术后6个月-术前)及骨体积吸收率进行三维量化分析。于种植术后9、15个月评估3组患者粉色和白色美学指数;术后6个月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值;永久修复后6个月调查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即刻种植不翻瓣组种植手术时间最短,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为36.5(33.3,38.5) min,术后9个月粉色美学指数[8.5(8.0,9.0)分]及患者满意度[8.0(7.3,8.8)分]显著好于其他两组( P<0.05)。3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早期种植组唇侧骨板厚度[3.09(3.00,3.25) mm]显著大于即刻种植不翻瓣组和即刻种植翻瓣组[分别为1.90(1.72,2.33)和2.39(2.05,3.06) mm]( P<0.05),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即刻种植不翻瓣组唇侧骨板吸收量[0.61(0.35,0.98) mm]显著小于即刻种植翻瓣组[1.13(0.97,1.53) mm]和早期种植组[1.23(1.07,1.37) mm]( P<0.05)。即刻种植不翻瓣组术后6个月剩余骨体积[38.7(31.2,54.6) mm 3]显著小于早期种植组[109.1(85.6,263.1) mm 3]( P<0.05),与即刻种植翻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即刻种植能缩短治疗时间,较好恢复前牙美学效果,患者更青睐,即刻翻瓣手术并不能显著增加术后唇侧骨量,即刻种植不翻瓣手术术后骨吸收较少;4~8周早期种植能更好地维持种植体唇侧三维骨量,3组患者短期内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 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 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 mm (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 mm ( 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 mm(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 mm ( 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 mm ( 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 mm ( 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 mm高于固定组(0.11±0.58) mm ( 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 mm高于固定组(0.03±0.66) mm ( 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 mm高于固定组(0.23±1.56) mm ( 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 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 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 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例骨性Ⅰ类拔牙病例的隐形矫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22岁,主诉:"牙齿前突"。患者自替牙后出现牙齿前突及牙齿排列不齐,无口腔不良习惯,否认正畸治疗史及外伤史,否认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前突强支抗内收后上切牙牙根外吸收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定量对比分析成人及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上切牙牙根外吸收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及青少年患者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上切牙切缘内收量、内收角度、压低量及牙根吸收量与吸收率。结果:前牙内收后,中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47±0.72) mm,较青少年(1.16±0.4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侧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68±0.78) mm,虽然较青少年(1.49±0.74)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3)。同组患者不同牙位相比,成人侧切牙根吸收量(1.68±0.78) mm较中切牙(1.47±0.72) mm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青少年侧切牙牙根吸收量(1.49±0.74) mm同样高于中切牙(1.16±0.45) mm,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关分析表明,牙根吸收量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168( P=0.010)和0.195( 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牙根吸收率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217( P=0.001)和0.238( P<0.001),差异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根吸收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中、重度根吸收多发生于根尖1/3的腭侧及远中。 结论: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成人牙根外吸收发生的风险及量高于青少年,侧切牙高于中切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改良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牙三维打印模型在自体牙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总结供牙三维打印模型在自体牙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回顾性收集192例自体牙移植术病例(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单颗牙移植),男性107例,女性85例,年龄(34.2±10.7)岁;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初次预判供牙能否完整拔除,辅以供牙三维打印模型进行二次预判,并计算与实际结果的一致率。前瞻性收集64例拟行自体牙移植术的病例(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单颗牙移植),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30.2±8.3)岁,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供牙组(每组32例),对模型组患者使用供牙三维打印模型于术中辅助预备牙槽窝并于术后辅助根管治疗,供牙组不使用三维打印模型;比较两组上颌或下颌牙槽窝预备时间、供牙离体时间、供牙试植次数以及术后开髓和根管定位时间。结果:二次预判与实际结果的一致率[97.4%(187/192)]显著高于初次预判与实际结果的一致率[93.2%(179/192)]( P<0.05)。模型组上颌和下颌受牙区牙槽窝预备时间分别为(18.8±4.6)和(22.7±3.4) min,供牙离体时间分别为(3.0±0.6)和(2.1±0.6) min,供牙试植次数分别为(1.3±0.8)和(1.0±0.9)次,术后开髓和根管定位时间分别为(4.3±0.6)和(4.0±0.5) min,均分别显著小于供牙组上颌和下颌( P<0.05)。 结论:三维打印供牙模型制作准确,在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可缩短受牙区牙槽窝预备时间、供牙离体时间及减少供牙试植次数,并可辅助提高术前对供牙能否完整拔除的预判准确性以及术后缩短供牙开髓和根管定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危险因素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jury,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用于术前IANI风险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牙拔除术的949颗下颌第三磨牙,其中,664颗为预测样本,285颗为验证样本。通过对预测样本的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及下颌第三磨牙与IAC的接触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确定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根据不同截止分值的诊断参数评估结果,对IANI风险分层,并进行预测模型验证。结果:预测样本中,4.4%(29/664)术后出现IANI。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 P<0.01)、阻生深度( P<0.05)以及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 P<0.01)与垂直接触位置( P<0.05)是IANI的危险因素;年龄<25岁是暂时性IANI的危险因素( P<0.001),性别为女性是永久性IANI的危险因素( P<0.05)。IANI风险根据评分划分为低风险(≤2分)、中风险(3分)和高风险组(≥4分且≤6分)。IANI风险评分系统模型区分度较好,暂时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1[95% CI(0.70~0.90), P=0.002],永久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95% CI(0.68~0.92), P=0.007]。 结论:患者年龄、性别、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阻生深度、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与垂直接触位置是术后IANI的危险因素。IANI风险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筛选与识别高风险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