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女,34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部活动时疼痛伴活动受限。患者曾于2007年在外院因"右肱骨干骨纤维结构不良"行病灶切除+植骨术。临床检查:右肩部轻度肿胀,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肩关节上举130°、外展156°、后伸30°,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未见明显异常。X线示:右肩胛骨、肱骨全长及桡骨近端多处呈膨胀性改变伴畸形,皮质菲薄,内见磨砂玻璃样改变,边界尚清晰(图1)。CT示:右肩胛骨、右肱骨全长及桡骨近端局部骨皮质膨大、菲薄。髓腔内见磨砂玻璃样稍高密度影,并有大小不等囊状透亮区,并累及肩胛盂关节面(图2,图3)。辅助检查:血、尿常规,生化,腹盆部彩超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先用活检针取右肩胛骨及肱骨近端骨组织活检。病检结果:大量胶原纤维形成,增生的梭形细胞散在,梭形细胞较短,无定型生长,偶见束状或车辐状结构。病理诊断:骨纤维结构不良(图4)。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肩胛盂颈部病灶清除、植骨术。取右肩后侧倒"L"形切口,显露病灶,见肩胛骨呈膨胀性隆起,皮质菲薄,在肩胛骨颈部凿开4 cm×4 cm骨窗,掀开骨皮质,可见髓腔内大量黄白色鱼肉样组织,捻搓柔韧有沙粒感。刮除病灶组织,可探及肩胛盂关节软骨。对清创后髓腔用95%乙醇灭活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缺损区以同种异体松质骨植入(图5,图6)。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1.5年复查:切口愈合良好,局部无压痛及叩击痛(-),肩关节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复查X线片及CT检查,原病灶区无异常变化(图7,图8,图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耳穴埋豆联合小掀针在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小掀针在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老年髋骨骨折患者10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耳穴埋豆联合小掀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疼痛、睡眠质量、精神障碍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入手术室及术后3 d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疼痛评分、焦虑评分及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PSQ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耳穴埋豆联合小掀针能有效减轻髋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疼痛感,减轻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从而降低患者急性精神障碍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过关节的交叉克氏针治疗西摩骨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过关节的交叉克氏针治疗西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14例14指末节干骺端开放骨折的儿童,其中甲根损伤伴甲板剥脱2例,甲根损伤不伴甲板剥脱5例,甲根无损伤、甲板无剥脱7例。均不伴指屈、伸肌腱及血管神经损伤。清创后不拔除甲板,掀起甲根,显露骨折端,直视下观察,若无甲基质损伤,逆行钻入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骨折,克氏针不过远指间关节,确认骨折固定牢固后复位甲根;若甲基质有损伤,于末节甲上皮两侧分别作纵形皮肤切口,牵开指背皮肤,直视下复位骨折用上述方法固定,回纳损伤的甲基质,缝合皮肤切口,石膏外固定3周后去除,4~6周后拔除克氏针,行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4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针道感染、克氏针滑脱、断裂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4~60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成角畸形,无骨骺早闭、发育障碍及骨桥形成,远指间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正常。2例甲板表面欠平整、有少许横嵴,1例有少许纵嵴,11例甲体生长平整,无甲板畸形。患儿家属对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不过关节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西摩骨折,固定牢固,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V形切口切除头皮下肿物的临床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V形切口切除头皮下肿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头皮下良性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物直径均大于3 cm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均应用V形切口切除肿物。术中沿设计线切开头皮、掀起V形皮瓣并完整切除肿物,自切口尖端逐针缝合至张力适中位置,将头皮瓣平铺于创面上,切除多余的头皮组织并缝合,形成Y形切口。术后对皮瓣成活、并发症、切口瘢痕、切口周围头发生长及肿物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8±10.5)岁;病史(3.6±1.9)年;肿物直径(4.1±1.1) cm;皮脂腺囊肿8例,脂肪瘤5例,表皮样囊肿7例。术后18例皮瓣成活良好,2例皮瓣尖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3例患者局部头皮感觉麻木,3~6个月好转;20例术区头皮平整,切口瘢痕无明显增生,视觉上瘢痕短,周围头发生长正常,肿物均无复发。结论:V形切口显露肿物相对容易,可以精确切除多余皮肤,术后头皮平整度及外观较好,是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困难的较大头皮下肿物较好的切口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LncRNA SNHGs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手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针对各种肿瘤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掀起了一波研究新型治疗靶标的热潮.其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的恶性行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SNHG)家族部分成员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过程,可能是NSCLC的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潜在的治疗新靶点.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并探讨了SNHGs在NSCLC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NSCL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耳掀针对改善肺癌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耳掀针改善肺癌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肺癌并初次进行化疗的病人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耳掀针干预,干预前后使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对两组病人癌因性疲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疲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除认知疲乏、情感疲乏外,观察组疲乏总分及行为疲乏以及感觉疲乏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疲乏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耳掀针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少见肿瘤靶向新星:NTRK融合基因融合谱的故事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 年2 月,《N Engl J Med》杂志在线发表了关于传奇神药Larotrectinib(LOXO-101)同时进行的三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结果,对于年龄为4个月至76岁的患者,针对17种不同肿瘤的总体应答率为75%,再次掀起了其靶点NTRK融合基因研究的热潮,我们回顾一下55 例NTRK 融合基因融合伙伴的情况,在25例NTRK1中,融合伙伴LMNA占28.00%(7/25),TPM3 占36.00%(9/25),IRF2BP2占8.00%(2/25),CTRC 占8.00%(2/25),其余融合伙伴TPR、PDE4DIP、SQSTM1、TRIM63、PPL 各占4.00%(1/25);1例为NTRK2,其融合伙伴为STRN;29例为NTRK3,融合伙伴ETV6占96.55%(28/29),TPM4占3.45%(1/29)[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掀针对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耳掀针对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社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妇女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围绝经期保健和睡眠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耳掀针干预,对照组则给予耳穴贴胶布.在干预前、干预8周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程度指数和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8周末,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及血管舒缩症状、生理状态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掀针能够改善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以“小切口+保护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手术治疗外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跟骨骨折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7例(41足)跟骨外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骨折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X线或CT)确诊后,进行小切口掀开外侧骨瓣手术,可吸收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骨质疏松、粉碎、关节面塌陷严重等予以一期植骨,术中影像学检查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术后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和吸烟史、是否伴有其他复合伤、损伤因素、Sander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复查患者影像学愈合情况、有无感染、骨不愈、内置物失效,患足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评分系统.结果 37例患者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SandersⅡ、Ⅲ、Ⅳ型术前、术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均较术前高;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坏死等,AOFAS评分平均84.8分,总的优良率为87.8% (36/41).结论 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壁骨瓣+可吸收钉治疗外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跟骨骨折,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降低术后并发症,最大程度的保护跟骨外侧组织结构;同样,可应用于不适合应用跟骨外侧广泛切口内固定的患者,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Bs) 释放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刹车", 掀起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热潮, 临床已用于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肾癌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ICBs所致的免疫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nAEs), 严重性不容忽视.本文将针对ICBs所致的nAEs发生率、临床表现和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