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第一掌骨基底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我们对26例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下翻截骨块显露关节面骨折端,清理关节腔后纠正不平关节面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无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功能:优15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 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尿酸阴性的痛风性腕关节滑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44岁,无家族史,既往痛风病史1年,期间仅表现为血尿酸水平升高,为体检发现,无阳性体征,未予治疗。在此期间右腕关节曾因外伤(1个月前)导致软组织肿胀,之后随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腕关节肿胀却经久不愈。就诊时患者血尿酸水平正常。临床检查:右腕部肿胀明显,皮温高,压痛(+)。右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受限。右腕关节MRI平扫显示:腕关节软组织水肿;桡尺骨远端、右腕诸骨及第2~4掌骨基底骨髓水肿;桡尺远侧关节、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及腕掌关节间隙见条片状软组织信号,桡骨茎突及诸腕骨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右腕未见痛风石信号(图1~4)。诊断:腕关节滑膜炎。全身麻醉,行滑膜切除术,术中见腕关节内部广泛的滑膜组织增生,组织呈灰粉红色,质地脆,在关节腔内部弥漫性生长。腕骨骨皮质及关节软骨呈多发的骨质破坏病灶(头状骨的近极、钩骨的近极和三角骨的内侧角为著),病灶内部及关节间隙可见少量灰白色的痛风石沉积。术后病理报告:切除组织符合痛风性滑膜炎(图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15例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2例。致伤原因:摔伤2例,电锤绞伤10例,交通伤3例。均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和并发骨髓炎等深部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0.5±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6±1.2)周,未出现克氏针和钢丝的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手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4例。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是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方法,手术效果好,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桡侧腕屈肌腱悬吊术在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治疗原发性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从X线片测得的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评分)、握力、捏力。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0±3.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Kapandji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握力较术前显著增加,捏力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5)。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有效减轻第一腕掌关节疼痛,并改善拇指功能和力量,防止第一掌骨下沉,术后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采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缺损6例,其中拇指掌骨基底水平缺损1例,拇指掌指关节缺损1例,拇指近节基底缺损1例,示指近节基底水平缺损1例,拇指皮肤缺损伴虎口小部分皮肤缺损2例。移植组织动脉与桡动脉深支通过直接吻合或血管桥接建立血供,大隐静脉与头静脉直接吻合建立回流。 结果:术后6例再造指全部存活,未发生动脉危象及静脉危象。随访5~20个月,再造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供区恢复良好,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具有外形好、功能满意、供区损失小特点,是修复手指缺损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制带袢钛板在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带袢钛板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联合大多角骨切除及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的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例,术后采用手部功能评价指标,第一腕掌关节直观模拟疼痛标尺法及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X线前后位片第一掌骨基底,舟骨远关节面间距,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握力(22.1±1.5)较术前(11.9±1.2)显著提高, P<0.05;术后捏力(3.4±0.2)较术前(1.9±0.1)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术后第一掌骨与舟骨之间间隙高度维持理想。 结论:对于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摘除大多角骨,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后应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第一、二掌骨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采用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3月—2020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手足外科收治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h,创面缺损面积为1.5 cm×1.0 cm~5.0 cm×3.0 cm。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类型和走行等情况,以此设计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者采用以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2.0 cm×1.5 cm~5.5 cm×3.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上臂内侧中厚皮移植覆盖。记录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情况,比较术前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与术中探查结果,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供受区外观,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拇指功能,依照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显示,2例患者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另41例患者保留有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其中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走行的1型20例;起始于桡动脉深支或拇主要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走行的2型16例,包含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基底区域的2a型10例、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头区域的2b型6例;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在第1掌指关节区域的交汇处的3型5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1.12±0.31)mm,伴行静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0.63±0.21)mm。拇指尺侧指背动脉主要集中在第1掌指关节尺侧和鼻烟窝区域。术中所见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一致。术后,43例患者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供瓣区仅留有线性瘢痕,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处质地及弹性好、无明显色素沉着、外形美观,拇指功能评价中优23例、良17例、可3例,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达S 4级者16例、S 3级者22例、S 2级者5例。 结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同指远端特别是指间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能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分布,以便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供受区外观及拇指功能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微型钢板跨关节与非跨关节固定治疗手部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应用微型钢板跨腕掌关节固定与非跨腕掌关节固定治疗手部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们对50例第五掌骨基底骨折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跨腕掌关节固定25例与B组非跨腕掌关节固定25例进行治疗。A组OTA骨折分型:B1型19例,C1型6例,均伴有脱位。B组OTA骨折分型:B1型18例,C1型7例,均伴有脱位。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手部握力、小指总主动活动度。采用DAS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及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再次脱位及尺神经浅支、深支损伤情况。两组都有1例患者应用克氏针辅助固定,术后3周拔除,无针道感染、克氏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手部握力、小指总主动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部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有脱位,采用微型钢板直接固定还是跨关节固定方式都能达到骨折愈合。但是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手术医生的经验、骨折脱位的程度及类型采用合适的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的改良分型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的形态学和影像学特点,对现有分型系统进行改良,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例(57侧)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病例,以融合方式为依据进行分型,兼顾掌骨融合程度、掌骨头间距、掌指关节脱位、掌骨短缩4个要素,将畸形分为基底融合、分散融合、汇聚融合、完全融合、反向融合5型,后将分散融合及会聚融合两型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亚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可入组改良分型,其中基底融合19侧,分散融合Ⅰ型2侧,分散融合Ⅱ型4侧,分散融合Ⅲ型5侧,汇聚融合Ⅰ型4侧,汇聚融合Ⅱ型7侧,汇聚融合Ⅲ型8侧,完全融合7侧,反向融合1侧。所有畸形的治疗均与治疗策略相符,患手的外观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改良分型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的优点,同时能与治疗策略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为总结临床经验和后期疗效随访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