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范化疗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溃疡坏死型气管支气管结核(Ⅱ型TBTB)经规范化疗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气道坏死物消失时间、气道瘢痕狭窄形成时间,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通过支气管镜诊治的222例初治Ⅱ型TBTB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追踪观察其治疗前气道坏死物的质地、是否堵塞管腔、肉芽增殖、气道狭窄情况,治疗后气道坏死物消失时间、瘢痕修复时间及狭窄程度,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222例患者在支气管镜下共发现508个溃疡坏死的气道病变部位,中位2个(1~6个);治疗前有170例(76.6%)的气道病变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79例(35.6%)的坏死物质韧,86例(38.7%)的坏死物堵塞管腔;132例(59.5%)患者合并肉芽增殖病变;治疗后气道坏死物消失时间1~32周, M( Q1, Q3)为6(3,9)周;气道瘢痕狭窄修复时间2~73周, M( Q1, Q3)为14(10,19)周;治疗后201例(90.5%)患者气道出现不同程度的瘢痕狭窄。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气道坏死物消失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质韧坏死物( HR=1.52,95% CI:1.10~2.10);气道瘢痕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气道坏死物消失时间6~9周( HR=2.73,95% CI:1.84~4.05)。 结论:Ⅱ型TBTB中90.5%的患者在治疗后遗留气道瘢痕狭窄,其气道坏死物消失中位时间为6周,气道瘢痕狭窄形成中位时间为14周,介入疗程中关注质韧坏死物的清除及坏死物清除的效率,可降低气道瘢痕狭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管、支气管瘘的临床诊治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管、支气管瘘是指气管及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食管、胃等邻近腔隙或脏器之间相互交通、形成异常通道(瘘管或瘘口)的一种病理状态,也是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组临床病症,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种:手术和非手术所致。为了方便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又可将其分为:非肿瘤所致和肿瘤直接所致。其最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饮水和进食相关的呛咳”;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呼吸和消化内镜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临床处理包括: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瘘口的处理以及全身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可以对绝大多数的非肿瘤所致的气管、支气管瘘实现根治。在未来随着3D打印、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等技术的进步,将会给气管、支气管瘘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疫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疾病谱变化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 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 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 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 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 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程实时快速评价在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快速现场评价判读由呼吸内科或呼吸介入中心的医生经过培训后完成。这一流程实际上涉及:(1)合法执业的问题。(2)无法收费问题。我中心自2019年11月开始将远程实时快速评价应用于TBNA中,解决了呼吸内镜医生病理诊断资质及收费的问题,并且可以节约医院人力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气管狭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外科手术治疗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对曾接受反复球囊扩张或金属支架置入的先天性气管严重狭窄患儿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曾接受反复球囊扩张(>3次)或气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后因狭窄症状明显于2017年2月至2021年7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中位手术年龄72.4个月(范围:13.3~98.9个月),中位体重19.0 kg(范围:9.0~33.0 kg)。9例患儿均有完全性气管软骨环及长段狭窄。2例患儿分别在本次手术17.8、51.8个月前开始接受反复球囊扩张(均>3次);7例患儿曾接受金属支架置入,距首次置入金属支架时间1例患儿为4 d,另6例患儿中位时间为56.8个月(范围:21.6~74.2个月)。9例患儿均行Slide气管成形术。结果:Slide气管成形术均顺利完成。2例反复球囊扩张患儿,术中见气管壁厚薄不一、局部瘢痕增生、管腔不规则,其中1例气管壁局部明显钙化,缝合难度较大。7例支架置入患儿,1例因支架置入时间短,完整取出支架,其余6例因支架置入时间长仅能取出部分金属支架。本组患儿无手术死亡,术后中位气管插管时间25.3 h(范围:17.4~74.5 h)。1例患儿术后因症状明显放置硅酮支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范围:1~23个月),所有患儿均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活动耐力基本正常。结论:先天性气管狭窄介入治疗后Slide成形术可行。但反复球囊扩张会增加手术难度,金属支架不能完全取出可导致异物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国部分医院介入呼吸病学医疗资源分布的横断面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部分医院介入呼吸病学医疗资源分布情况。方法:对开展气管镜诊治医院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包括医院基本情况、硬件设备、技术能力、人才队伍。结果:(1)本研究共回收96份电子问卷,西部气管镜室面积大于中部[70(39,275)m 2比30(20,55)m 2, P<0.01],其余医院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东部冷冻治疗仪医院比例高于西部(81.1%比43.2%, P<0.01),其余医院硬件设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东部冷冻冻融治疗术医院比例(80.1%比43.2%, P<0.01)、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64.9%比29.7%, P<0.01)、球囊扩张术(73.0%比37.8%, P<0.01)均高于西部,其余医院技术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人才队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各经济区域介入呼吸病学在医院基本情况、硬件设备、技术能力存在差异,人才队伍无差异,但医师和课题数量较少,需加强介入呼吸病学医师培训及相关课题申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6岁,以“咳嗽、咳痰3个月余,活动后气促5个月余”于2017年3月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3个月前曾因主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CT报告仅提示右肺上叶小结节,余无特殊;完善气管镜检查后,当地医院诊断气管多发软骨炎。后为进一步治疗转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CT 提示气管前中份可见多发软骨环钙化,可见局部高密度影突向气管腔内,气管膜部未见异常(图1);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中上段多发弥漫结节样增生性改变,结节样病灶位于气管软骨环处,呈满天星样表现,气管软骨环间黏膜及膜部无异常(图2)。镜下取黏膜活检,并结合当地医院病理玻片,经病理会诊后提示黏膜基底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多灶软骨骨化,符合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间断予以止咳化痰、调节免疫等对症治疗,并长期门诊随访,病情稳定。2021年5月患者因气促症状加重入院,复查气管镜病灶未见明显增多,肺泡灌洗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经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后好转出院。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气管镜下特征明显。CT对该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特征性CT表现为气管前壁多发钙化性结节,而气管膜部未见异常;其CT表现需与气管淀粉样变、气管复发性多软骨炎鉴别。治疗以对症为主,若病灶增大导致气道狭窄,则需予以呼吸介入治疗。因此,联合CT及气管镜是识别该病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活瓣治疗右肺中叶支气管扩张症导致的咯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治疗咯血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胸外科手术、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活瓣起初被应用于肺减容术,近来被报道用于咯血的治疗。本文报道1例84岁患者,因右中叶支气管扩张症并发反复发作的咯血,经过药物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未得到控制。因高龄等因素,患者无法接受肺叶切除术,遂于支气管内置入1个型号为5.5的支气管活瓣,通过封堵右中叶支气管进行止血治疗。成功置入支气管活瓣后,咯血得到控制。随访6个月咯血未复发。该病例对于支气管活瓣治疗咯血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感染后闭塞性支气管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女,9岁,主因“咳嗽伴间断发热37 d,乏力、气促10 d”于2023年4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马场院区呼吸科住院治疗。患儿在入院前37 d患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查仅提示有乙型流感病毒感染。肺炎治疗好转后,在病程1个月时出现气促及呼吸困难,听诊右肺呼吸音降低,可闻及管状呼吸音。肺CT提示右肺完全不张,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右肺各段支气管闭塞,诊断右肺闭塞性支气管炎。经过多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右肺复张,随访5个月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29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坏死性肺炎组(154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137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独立预测指标,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找到各指标诊断价值最大的cut off值。 结果:2组在性别及年龄分布、入院前病程、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坏死性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8.3~14.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40±0.115,C-反应蛋白(CRP) 44.2(21.2~72.0) mg/L,红细胞沉降率55(35~80) mm/1 h,降钙素原0.19(0.08~0.60) ng/L,D-二聚体2.63(1.62~3.79)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456(340~665) U/L,血清白蛋白(35.6±4.3)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121例(78.6%),灌洗液脓性浑浊75例(48.7%),大量分泌物栓塞119例(77.3%);非坏死性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7(6.9~11.6)×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60±0.127),CRP 15.9(7.5~34.3) mg/L,红细胞沉降率45(30~60) mm/1 h,降钙素原0.10(0.06~0.20) ng/L,D-二聚体0.69(0.46~1.24)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314(250~419) U/L,血清白蛋白(38.9±3.7)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53例(38.7%),灌洗液脓性浑浊20例(14.6%),大量分泌物栓塞76例(55.5%)。2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749、0.858、0.699。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的cut off值分别为53 mm/1 h、335 U/L、1.36 mg/L。 结论:红细胞沉降率≥53 mm/1 h、血清乳酸脱氢酶≥335 U/L、D-二聚体≥1.36 mg/L及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均是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独立预测指标,其中D-二聚体的价值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