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T动态改变的De Wint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从而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性非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Meta分析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和合并不同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的比值比(odds ratio,OR)或风险比(hazard ratio,HR),以Stata 17.0和RevMan 5.6进行Meta分析.结果 17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在8项回顾性研究中,斑块内出血(OR=1.92,95%CI:1.46~2.52)、斑块富含脂质的坏死核(OR=2.78,95%CI:1.84~4.18)、斑块钙化(OR=1.26,95%CI:0.99~1.61)、斑块纤维帽破裂(OR=1.64,95%CI:1.06~2.52)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著相关;在9项前瞻性研究中,斑块内出血(HR=6.88,95%CI:4.46~10.61)、斑块富含脂质的坏死核(HR=1.78,95%CI:0.87~3.65)、斑块纤维帽破裂(HR=3.01,95%CI:1.53~5.93)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HR-VWI可以准确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特征,这些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有显著相关性.由于缺乏原始研究,未来需要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评估,进一步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早期精准预测和临床治疗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循环微小RNA-1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早期发生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的67例SCAD患者,入选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CAG),根据CAG结果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单支架植入或仅行CAG。分别于患者术前(0 h)、术后3 h取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表达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PCI或CAG患者术前与术后miR-1、cTnI水平的差异,评估其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AG组38例,PCI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除外高血压史)、心功能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miR-1表达量显著高于术前〔2 -ΔΔCt:2.11(1.56,2.73)比1.26(1.07,1.92), P<0.01〕,术前与术后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 P>0.05〕;而CAG组术前与术后miR-1和cTn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1(2 -ΔΔCt):1.09(1.00,1.40)比1.21(1.00,1.71),cTnI(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 CI)为0.794(0.687~0.900), P<0.01,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8.4%,最佳截断值为1.51;术前与术后miR-1差值(Δ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AUC和95% CI为0.704(0.567~0.842), P=0.004,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0.39;术后miR-1与ΔmiR-1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能力相当( Z=1.287, P=0.198);而术前miR-1不能预测SCAD患者是否需要行PCI(AUC=0.630, 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miR-1表达升高是SCAD患者发生冠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2.887,95% CI为1.044~7.978, P=0.041〕。 结论:循环miR-1可能具备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用于非侵入性鉴别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智能化T 1-T 2可切换MRI对比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易损斑块可能会破裂并导致血栓形成,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对于降低致命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理学研究表明,大量浸润的巨噬细胞是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利用分子探针的MRI分子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状态,但目前单一或双模态的斑块成像方式判断斑块易损性取决于斑块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注射对比剂后信号减少或增加有限,很难有效区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具有T 1-T 2双模态的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可以在成像期间提供更多信息,但不在T 1和T 2增强之间切换的双模态成像模式仍然不能有效地识别易受损伤的斑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稳定性冠心病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稳定性冠心病是指疾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可以随时因斑块破裂或侵蚀而变为不稳定导致急性冠脉事件。文章介绍合理使用评价稳定性冠心病风险的各种方法,提高对稳定性冠心病临床诊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89例,其中男74例,女15例,年龄43~87(67.8±8.2)岁。术前检查均完善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斑块中是否存在大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将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斑块定义为稳定斑块组(34例),反之为易损斑块组(55例),并计算每个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数量。术中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术后多巴胺的使用情况。将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临床结局作为因变量,计算 RR值,并比较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患者上述临床结局的差异。 结果:易损斑块组术中血压下降、术中心率下降的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60.0%(33/55)比14.7%(5/34),38.2%(21/55)比14.7%(5/34);均 P<0.05]。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中,大脂质核45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 RR值分别为3.15(1.69~5.87)、2.20(1.07~4.53);斑块内出血37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 RR值分别为2.70(1.61~4.55)、2.25(1.15~4.39);纤维帽破裂29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 RR值分别为1.50(0.94~2.40)、1.29(0.67~2.49)。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越多,术中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发生率越高:危险因素为0~3个时,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4.7%(5/34)、9/18、11/18、13/19( P<0.001),心率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4.7%(5/34)、6/18、7/18、8/19( P=0.022)。两组间术后使用多巴胺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颈动脉斑块MRI血管壁成像提示颈动脉易损斑块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在进行CAS时出现血压和心率下降的风险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脉粥样硬化与细胞焦亡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细胞发生焦亡时,其过程伴有大量的炎性因子释放,又称为细胞炎性坏死。细胞焦亡与AS部位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焦亡释放黏附,趋化及促炎因子诱导早期动脉血管炎症反应,巨噬细胞(macrophages,MPs)焦亡加剧动脉粥样化病变和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焦亡诱导粥样斑块纤维帽破裂,促进疾病发展。因此,有效抑制细胞焦亡为研究预防和治疗AS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皮-间质转化与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长分化因子-1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和健康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1]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最重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ACS常以胸痛起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致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因素疾病。早期诊断对于及时缓解心肌损伤、指导最佳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干预也有助于减少严重并发症(如猝死、再次梗死以及心衰)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的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史和药物服用情况,收集患者生化指标及OCT成像指标。结果:(1)入选69例冠心病患者,共75处临界病变,其中左前降支52例(75.4%,52/69)、左回旋支4例(5.8%,4/69)、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19例(27.5%,19/69)。(2)对临界病变OCT的斑块特征分析,发现其中伴血栓7例、斑块破裂6例、薄纤维帽脂质斑块25例、巨噬细胞49例、微血管35例、胆固醇结晶35例、溃疡3例、内膜夹层6例。(3)经OCT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中位数2.9 mm 2分组,MLA<2.9 mm 2组的C反应蛋白[(2.92±2.44) mg/L与(1.98±1.30 ) mg/L, P=0.045) ]、总胆固醇[(4.13±0.78) mmol/L与(3.74±0.75) mmol/L, P=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7±0.83) mmol/L与(2.22±0.78) mmol/L, P=0.007)]、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2±0.44) mmol/L与(0.80±0.34) mmol/L, P=0.024)]、脂蛋白a[(1.16±0.17) mg/L与(0.95±0.09) mg/L, P=0.042]均高于MLA≥2.9 mm 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两组,其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6例,未行PCI 59例;发现PCI组面积狭窄度[(68.58±4.90)%与(63.10±7.09)%, P=0.001]、直径狭窄度[(65.65±6.91)%与(60.77±8.41)%, P=0.024]、脂质斑块弧度[(245.3±41.0)°与(189.8±99.6)°, P=0.001]、脂质斑块长度[(19.11±6.40) mm与(14.72±9.30) mm, P=0.035]均较未行PCI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OCT指导的PCI组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25%和未行PCI患者发生率5.0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17)。 结论:根据OC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评估,发现临界病变中管腔面积越小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同时也发现具有大脂质池的易损斑块更多地进行了介入治疗,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决策更多依赖于斑块组织特征,而不仅仅是MLA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