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截骨术对骨产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对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骨产道影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2例行单侧PAO手术的育龄女性DDH患者,采集手术前后骨盆CT的"DICOM"数据,用最大内切球法在医学影像交互软件(the medical imaging interaction toolkit,MITK)上测量25层骨产道的大小(即最大内切球直径)。于手术前后骨盆站立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髋臼倾斜角(T?nnis角)和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根据LCE角大小将患者分为严重组(LCE≤0°)和非严重组(0°
0.05)。其中髋臼截骨块前上缘(1~13层)变窄明显(手术前后差值的均值范围为4.23~5.95 mm);髋臼截骨块前缘耻骨支下缘与闭孔后缘上部之间的区域(5~10层)变窄最多(5.62~5.95 mm)。手术前后骨产道最窄位置均在坐骨棘平面(20层),术前最大内切球直径为(105.34±7.16)mm,术后为(104.47±7.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8, P=0.032)。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与1~20层骨产道变窄呈正相关,T?nnis角变小与1~10层骨产道变窄呈正相关,LCE增大与2~5层骨产道变窄呈负相关( P<0.05)。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对1~20层骨产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β=0.27~0.50, P<0.05)。身高与术前、术后骨产道最窄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 r=0.565, r=0.586, P<0.001)。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手术前后骨产道及骨产道变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5~0.655, P>0.05)。 结论:单侧PAO引起坐骨棘以上骨产道变窄,轻度影响骨产道最窄位置(坐骨棘水平)。单侧PAO不会影响骨产道正常的DDH育龄女性患者正常胎儿的正常分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手术或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与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或PAO治疗的57例BDDH患者。髋关节镜手术(hip arthroscopy,HA)组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34.5±6.4)岁(范围19~47岁);PAO组25例,男5例、女20例,年龄(37.2±6.9)岁(范围21~50岁)。收集并测量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包括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ACEA),外凸指数、T?nnis角、股骨颈前倾角及T?nnis分级。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HOS-ADL)、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S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结果:HA组随访时间为(54.2±8.2)个月,PAO组为(55.5±9.4)个月。两组术前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股骨颈前倾角及T?nnis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术前α角为60.8°±5.8°,与PAO组53.0°±5.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 P<0.001)。HA组末次随访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α角分别为20.0°±2.1°、20.0°±2.6°、30.6%±2.3%、10.8°±1.6°、39.8°±5.4°,较术前改善( P<0.05),T?nnis分级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72, P=0.057);PAO组术后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分别为33.0°±3.0°、33.3°±4.0°、15.0%±4.0%、2.8°±1.7°,较术前改善( P<0.05),末次随访α角和T?nnis分级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末次随访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α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nnis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02, P=0.996)。两组术前mHHS评分、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术后6、12个月三个评分均高于P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A或PAO治疗BDDH均能获得较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HA早期临床疗效优于PAO,中期临床疗效二者相似;PAO可改善BDDH髋臼影像学指标(除α角外),而HA仅可改善α角,但二者均能有效延缓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或borderline hip dysplasia,BHD)是一个从定义、诊断到治疗都颇具争议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无症状人群中符合BDDH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比例约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3.5倍,在特定人群如女性大学生运动员中患病率更高,可超过40%。BDDH的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髋关节镜手术及髋臼周围截骨等。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导致症状加重并加速髋关节退变。通过文献综述从定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回顾国内外BDDH的研究进展。骨盆正位X线片上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e-edge angle,LCEA)是定义BDDH的必要非充分指标,仅反映髋臼外侧覆盖,而BDDH患髋前方及后方的覆盖状况存在很大变异。既往研究发现LCEA<20°的髋关节将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因此建议使用LCEA 20°~25°作为BDDH初步诊断的影像学标准,再结合症状与体征进一步评估髋关节是否存在不稳定和(或)撞击。对以髋关节不稳症状为主的患者应考虑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或联合髋关节镜处理盂唇损伤及股骨侧凸轮畸形;对以撞击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髋关节镜手术。两类手术的适应证选择至关重要,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髋臼周围截骨术的3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Bikini入路(研究组)20例(21髋),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对照组)19例(20髋)。研究组男性3例,女性17例,年龄[ M(IQR)]27.5(14.3)岁(范围:11~44岁);对照组男性2例,女性17例,年龄27.5(19.3)岁(范围:17~47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采用同种方式缝合。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通过测量X线片,记录手术前后前中心边缘角(ACE)、外侧中心边缘角(LCE)、臼顶倾斜角,测量并计算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率(AHI),观察截骨愈合时间;记录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国际髋关节评分(IHOT)-1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12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研究组切口长度为10.5(5.0)cm,小于对照组的15.0(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309.000, P=0.007)。患者随访时间(19.1±11.1)个月(范围:12~60个月)。研究组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2例次,坐骨支骨折1例次,均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对照组未出现相应损伤。研究组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次,对照组2例次。两组各出现切口延迟愈合1例次,均经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研究组出现耻骨支延迟愈合4例次,对照组5例次。两组患者均无坐骨神经、股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4%(11/21)比40.0%(8/20), χ2=0.631, P=0.427]。患者临床截骨愈合时间为术后(4.5±1.3)个月(范围:3.0~8.0个月)。两组术后矫形效果均良好,组间ACE、LCE、臼顶倾斜角、AH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Harris评分、IHOT-1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研究组的切口瘢痕小于对照组,VSS和POS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与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相比,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具有术后切口瘢痕更小、切口更隐蔽美观的优势,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显露、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22~61岁,平均45.0岁;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2周15例,3~6个月5例,9个月1例,3年1例。所有患者经LRA于腹膜外显露髋臼周围,直视下截骨、复位后应用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0~205 min,平均140.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2 100 mL,平均1 250.4 mL。术后按照Matta X线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11例,差4例,优良率为81.8%(18/22)。22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术后1年随访患者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6~18分,平均14.6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7%(16/22)。2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中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LRA能从骨盆内侧显露整个半骨盆环,可直视下经髋臼内侧实施髋臼周围截骨、复位髋臼前后柱及方形区骨折,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305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均接受单纯PAO治疗。其中左髋关节发育不良123例,右髋关节发育不良131例,双髋关节发育不良51例,共356髋。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天均行X线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双髋站立正位髋臼指数和髋臼外侧CE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假斜位(65°斜位)髋臼前CE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ACEA)。术前和术后6个月均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髋关节功能评估,比较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Q3)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术后第2天,305例患者的356患髋关节LCEA和ACEA均大于术前[32.5°(20.0°,47.5°)比8.5°(-18.5°,23.0°),29.0°(18.5°,52.3°)比2.5°(-20.8°,24.5°)],而髋臼指数小于术前[6.7°(-8.4°,12.5°)比26.8°(10.0°,62.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51.50、45.37、32.22,均 P<0.001)。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Barthel评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92.5±1.3)分比(65.6±1.5)分,(96.4±2.5)分比(85.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35.56、89.70,均 P<0.001)。 结论:PAO可通过髋臼转位使髋臼对股骨头良好覆盖,改善DDH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肢体畸形,是治疗DDH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骨盆截骨时机与指征的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加髋人位石膏固定是治疗24月龄以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通用方法,但闭合复位后仍有约1/3的患儿存在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尽管骨盆截骨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但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仍不明晰。本研究拟通过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探讨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干预时机和指征。研究设计拟纳入283例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患儿,包括观察组183例,手术组(采用骨盆截骨术)100例。手术组根据患儿年龄采用Salter、Pemberton、骨盆三联或髋臼周围截骨术。所有患儿随访10年,拟在DDH闭合复位后8个时间点(闭合复位术后1、2、3、4、5~6、7~8、9~10年以及10年以上)拍摄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 of wiberg,CEA)和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根据末次随访时正位X线片上髋关节Severin分级分为满意组(Severin分级为Ⅰ、Ⅱ级)和不满意组(Severin分级为Ⅲ、Ⅳ级),利用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风险因素,比较两组患儿AI、CEA、RI及Severin分级情况。这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可以为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干预时机和指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髋臼坐骨切迹周围截骨与Pemberton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中期随访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髋臼坐骨切迹周围截骨(periacetahular sciatic-notch osteotomy,PASO)与Pemberton截骨(pemberton osteotomy,PO)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自2004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且随访时间在5年以上的DDH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骨盆截骨方式分为PASO组(47例61髋)和PO组(29例35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矫正髋臼指数(correction acetabulum index,CAI)、末次随访髋臼指数(terminal acetabulum index,TAI)、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 angel,CEA)、Severin X线评价优良率与Mckay临床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PASO组(7.14±1.59)年,PO组(5.77±0.60)年;术前平均髋臼指数:PASO组(39.66±5.46)°,PO组(41.47±3.48)°;术后CAI:PASO组(26.63±7.35)°,PO组(23.92±5.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AI:PASO组(12.25±8.17)°,PO组(16.67±4.98)°, P<0.01;CEA:PASO组(35.28±8.50)°,PO组(29.05±7.60)°,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PASO组中优43髋,良13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91.8%;PO组中优30髋,良3髋,可2髋,差0髋,优良率94.2%;末次随访时Severin评价:PASO组中优45髋,良14髋,中1髋,差1髋,优良率96.7%;PO组中优24髋,良8髋,中3髋,差0髋,优良率91.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VN):PASO组发生AVN 1型0髋、2型2髋、3型2髋、4型4髋,AVN发生率13.1%;PO组发生AVN 1型0髋、2型2髋、3型1髋、4型3髋,AVN发生率17.1%。 结论:与Pemberton截骨手术比较,髋臼坐骨切迹周围截骨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吸收螺钉应用于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中使用可吸收螺钉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采集1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已接受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的36岁女性患者(体重55 kg)的影像学资料,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髋臼在承受患者体重10%、20%、50%和100%的载荷下的稳定程度。观察髋臼骨块与髂骨是否接触、使用3枚还是4枚螺钉、及是否使用垫块(包括腓骨皮质骨垫块和PEEK垫块)共14种不同条件下骨盆的结构刚度及可吸收螺钉上的最大等效应力的变化。结果:使用4枚螺钉固定的骨盆结构刚度较3枚螺钉提高了67%~94%;使用垫块后骨盆结构刚度较不使用垫块提升了50%~83%。承受患者体重10%、20%、50%和100%时,随着载荷增加螺钉上的最大等效应力相应增加。当髋臼骨块与髂骨无接触、不使用垫块、仅使用3枚螺钉固定时,最大等效应力可达518.9 MPa,而使用4枚螺钉时降至318.7 MPa(61%)。当髋臼骨块与髂骨有接触时,无论使用多少螺钉,最大等效应力均约为无接触时的12%。当置入皮质骨垫块或PEEK垫块时,最大等效应力可降至不使用垫块时的21%~26%。当螺钉强度为130 MPa时,施加20%体重载荷,只使用3枚螺钉并且不使用垫块时,等效应力可超过螺钉的强度;如果使用4枚螺钉,在施加50%体重载荷时,等效应力略高于螺钉的强度。而在使用垫块的情况下(无论皮质骨垫块或PEEK垫块),即使在施加100%体重载荷时,等效应力也略低于螺钉的强度。结论:可吸收螺钉可以为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髋臼骨块与髂骨的接触、螺钉数量的增加以及使用垫块(皮质骨垫块和PEEK垫块)均可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有限元数据集建立髋臼周围截骨术的骨刀变形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髋臼周围截骨(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手术的骨刀变形预测模型,快速且精准地预测骨刀变形.方法 建立包含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盆-骨刀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节点应变与形变之间的相关性,并优选综合相关性最强的 5 个节点的应变作为输入,选择刀刃部分节点的位移增量作为输出.通过数据集训练模型后,采用基于有限元数据集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建立骨刀应变-形变预测模型.在模型预测完成后,利用双目视觉定位系统确定截骨手术过程中骨刀的空间精确位置,以此对骨刀进行术中跟踪.结果 预测模型的R2 为 0.987 81,骨刀离散成节点后的平均变形误差为 0.07 mm.该预测模型能够快速且精确地获取骨刀变形,在降低PAO手术事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结论 建立的骨刀变形预测模型可通过骨刀的应变信息快速预测骨刀的变形,从而避免伤及组织周围神经和血管等组织,降低PAO术中难度和风险,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