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别山地区摇蚊科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大别山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摇蚊科昆虫还尚未见系统报道.通过对大别山地区不同生境及海拔下的摇蚊进行采集,经研究得出4亚科37属131种,摇蚊亚科Chironominae 17属83种,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14属38种,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 5属9种,寡角摇蚊亚科Diamesinae 1属1种.其中,中国新纪录种18种.采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进行丰富度分析,摇蚊亚科中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丰富度指数最高(m=2.25),直突摇蚊亚科中趋流摇蚊属Rheocricotopus丰富度指数最高(m=2.33).在不同生境下摇蚊种类有着明显的差异,摇蚊亚科、直突摇蚊亚科在山间溪流生境下种类分布最多.采用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对摇蚊优势度进行分析,城市湖泊生境中,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Wang和暗绿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pelochloris(Kieffer)为绝对优势种,台湾短须摇蚊Nilodorum tainanus(Kieffer)、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 Sasa和平铗枝角摇蚊Cladopelma edwardsi(Kruseman)为优势种.在村庄农田中,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 Tokunaga为绝对优势种,平铗枝角摇蚊、Polypedilum kyotoense(Tokunaga)和台湾短须摇蚊为优势种.在坑塘生境下,林间环足摇蚊Cricotopus sylvestris(Fabricius)为绝对优势种,蚊型前突摇蚊 Procladius culiciformis(Linnaeus)、中国长足摇蚊和花翅摇蚊为优势种.在山间溪流生境下,双斑环足摇蚊Cricotopus bimaculatus Tokunaga和Lipiniella fujiprimus(Sasa)为优势种.随着海拔的升高摇蚊的种类会随之下降,特别是摇蚊亚科和长足摇蚊亚科表现明显.根据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大别山地区摇蚊以古北+东洋种类为主;根据世界淡水动物地理区域划分,大别山摇蚊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印区,占75.7%,其次是中印区+全北区;中印区中,以东亚亚区较多,共计39种,占52.7%,说明大别山地区摇蚊种类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性.本研究丰富了该地区摇蚊科昆虫的多样性,为大别山地区水质监测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华西腹链蛇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2023年5月24日于湖南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 ′36"N,110°09′30"E;212m)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一雌性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华西腹链蛇(Hebius maximus)形态描述;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构建的东亚腹链蛇属部分物种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标本与华西腹链蛇(H.maximus)聚为一支,其遗传距离为1.7%~2.2%.综合形态数据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标本为华西腹链蛇.同时,根据已有研究对华西腹链蛇在中国分布情况的报道,确定该标本系湖南省分布新纪录.本研究将湖南省东亚腹链蛇属种类提升至8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蝉科昆虫区系及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各亚区的物种多样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四川盆地西部和横断山南部为多样性中心.在南段的各亚区中,西南亚区Ⅰ(XNⅠ)和华中亚区Ⅰ(HZⅠ)区系相似性最高,华中亚区Ⅱ(HZⅡ)和西南亚区Ⅳ(XNⅣ)区系相似性最高,它们分别聚合后再与"西南亚区Ⅱ+西南亚区Ⅲ(XNⅡ+XNⅢ)"聚合,最后与滇西的华南亚区(HN)聚合,表明滇西的华南亚区(HN)及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带(XNⅡ、XNⅢ)区系相对独特.蝉科同一类群的不同物种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分别向"低山-峡谷-丘陵"生境和"亚高山-高山"生境发展."低山-峡谷-丘陵"分布的适热物种分布区比较广泛,均在相邻的东部、南部地区有所分布;"亚高山-高山"的适冷种类则多局限分布于高海拔地带(许多都是特有种),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基本都呈现为小范围的斑块或点状分布,即"天空岛"分布格局.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南段的高大山体、相关地带的急剧下降地形及气候差异等对蝉科物种的扩散和分布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动物地理区划及生物多样性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辽宁省海城市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海城市中药资源的普查,掌握海城市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部分重点品种的蕴藏量,为海城市中药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为标准制定普查方案,采用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城市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及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共完成了36个样地、180个样方套、1080个样方的调查,调查到药用植物452种,涉及86科290属;其中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重点调查品种112种,辽宁省新纪录植物2种.结论 海城市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县域内大部分中药物种种群处于稳定状态,少数种群呈减少趋势,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动态监测与保护,普查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县域内中药文化知识的推广普及,亦为海城市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中国新纪录种紫荆豆象及其新寄主记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2019年10月—2022年4月,通过调查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贵州省贵阳市以及江苏省紫荆种实,首次发现了种实害虫紫荆豆象Bruchidius siliquastri Delobel,2007为中国新纪录种和紫荆豆象的新寄主湖北紫荆Cercis glabra,发现紫荆豆象在云南省昆明市对中华紫荆C.chinensis Bunge的危害率为26.92%~94%,湖北紫荆的危害率为11.11%;贵州省贵阳市对中华紫荆的危害率为36%~6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福建、浙江和湖南三省兽类新纪录——安徽麝鼩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安徽麝鼩(Crocidura anhuiensis)隶属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Croc-idura),由Zhang等(2019)根据采集于安徽黄山的麝鼩标本首次进行描述,其模式产地为中国安徽黄山(Zhang et al.,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四川攀枝花发现栗背伯劳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4年4月17日上午7:20时许,在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竹林坡村(26°38′42.26″N,101°31′34.61″E,海拔1 991 m)的山坡农田边缘低矮灌丛中,观察并拍摄到一只伯劳(图1).该鸟头项黑灰色,到枕部转为灰色,前额、眼先、眼周和耳覆羽深黑色,形成粗而明显的贯眼纹.喉、胸及下体白色.肩、背为深栗色.尾羽黑色,但外侧尾羽为白色.飞羽为黑色,但具有褐色羽缘,且在大覆羽下方有一白色翅斑.确认为雄性栗背伯劳(Lanius collurioides),此前在四川境内无确切报道,应为该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省发现尖喙蛇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9月2日,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采集到蛇类标本3号(2♂,1♀),经鉴定为尖喙蛇(Rhynchophis boulengeri),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省七种鸟类新纪录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3年至2016年野外调查期间,发现7种青海省鸟类新纪录,分别为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金黄鹂(Oriolus oriolus)、苍头燕雀(Fringilla coelebs)、蓝鸡(Latoucheornis siemsseni 黄鹀(Emberiza citrinella)、灰颈鸡(E.buchananf)、黄喉鸦(E.elegans).这些发现不仅为鸟类种群分布地扩展、迁徙路线的研究以及鸟类的保护和监测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探讨鸟类潜在分布地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省驻马店发现大别山原矛头蝮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9月17日,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村民王孝在自家果园中(33°11′32.45″N,113°37′19.42″E,海拔218m)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置于75%酒精保存后,送至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经鉴定为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大别山原矛头蝮(P.dabieshanensis),为河南省蛇类新纪录种,也是该种首次在模式产地以外地区发现.标本由75%酒精转至福尔马林固定后,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室,馆藏编号为SYNU609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