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明晰社会-生态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影响,对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案例地,剖析了黄山市2000-2020年的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旅游休闲5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旨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异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2000-2020年黄山市的产水量均值先增长后下降,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3项生态系统服务呈下降趋势;②空间分布上,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分布在黄山山脉和南部低山丘陵处,低值区广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服务除黄山风景区、黔县和新安江河谷盆地的数值较低外,其余区域高值区集聚明显.5类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整体有重叠性.③影响因子方面,自然因子影响力最强,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次之.然而,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自然因子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解释作用在不断减弱.两两因子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的关系,即产生"1+1>2"的效果.④驱动机制方面,旅游城镇化系统-土地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博弈又协同发展,共同影响黄山市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为旅游导向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RSEVI和地理探测器的安徽省5A级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旅游景区作为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景区生态脆弱性监测评估重要性显现.本文使用多源影像构建了遥感生态脆弱性指数(RSEVI),以安徽省12个国家5A级景区为例,选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研究景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5A级景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布整体上存在较大差异,景区内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大部分地文景观类景区与文化遗址类景区的生态脆弱性总体得到缓解,水域风光类及娱乐购物类景区则逐年恶化;不同景区间主导因素与主导交互因素存在差异,其中人类干扰指标与其他评价因子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方法借鉴,为区域生态建设及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TM NDVI的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区,基于4期TM(Thematic Mapper,专题测图仪)卫星遥感影像,提取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运用ENVI 5.1和ArcGIS 10.0软件计算得到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山地草甸面积减少了9.72%,呈递减趋势.20年来随着武功山风景区成立—旅游业发展—山地草甸生态修复,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增加和减少交替,总体呈上升趋势;(2)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低覆盖度草甸区集中在武功山山脉的西北侧坡面的崖壁和部分山脊线上,而高覆盖度草甸区多分布在武功山山脉的东南坡面;(3)研究区山地草甸退化与改善并存,山地草甸最北端和白鹤峰-九龙山区域的东南坡、南坡低海拔处植被总体呈退化特征;发云界南部的东坡植被总体呈现改善特征.研究期间山地草甸退化面积比改善面积多出1.78%.(4)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的分布格局和地形因子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植被覆盖度随着坡向的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变化,总体上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的分布为阳坡>平坡>阴坡;植被覆盖度先是随着坡度的上升而升高,在坡度15°-25°时达到峰值,然后随坡度的上升而下降,在45°-90°最低;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呈波浪式下降,1000-1200m最高,在主峰山顶海拔1800-1918.3m最低.遥感解译检验结果证明采用此方法对大面积山地草甸覆盖度分布及变化进行反演可行而准确;在后续研究中将采用不同季相的多期影像数据提取NDVI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长期监测,以便更准确可靠地分析山地草甸演化过程和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元阳梯田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稻田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品与服务.元阳梯田是一种特殊的稻田生态系统,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提供产品、服务、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选取元阳梯田坝达景区为评价区,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等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研究该区域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经济(初级产品提供)、生态(气体调节、气侯调节、水调节、环境净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景观旅游)等价值;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稻田生态系统在2015年产生的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1232.79万元.在选择的七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中,水调节产生的价值最大,为10797万元.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分别为2796.80、17875.98和560.00万元,生态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稻田生态系统是元阳梯田景观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可以为梯田系统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南省A级旅游区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测度及其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去系统地分析旅游景观的功能与尺度、格局与过程以及功能是旅游地理学研究新的延展.通过旅游景观和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涵解析,分析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格局构成和特征,并基于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旅游功能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整体格局特征分析是认识与理解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关键.(2)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旅游景观分布特征、多样性与异质性、和其空间关系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3)通过对湖南省A级旅游区景观格局的测度,湖南省旅游景观整体呈现出"西边一片,东边一线"格局,旅游景观综合密度则呈现湘西、湘东北较大,湘中南较小的特征;从旅游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来看,湖南省旅游景观类型丰富,以六大景类为主,且整个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可分为十二个功能区,异质性较强;从旅游景观间的空间关系来看,湘东"一条线"上的旅游景观相互连通性较好,湘中的旅游景观连通性则最差,其它斑块的旅游景观连通性比较一般,相互差异也不大.据此文章提出了对湖南省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的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台山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相互影响的生态效应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旅游对植被的影响对于景区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景观重要值(LIV)、物种多样性(SD)、群落结构比(PCS)、阴生种比值(NSP)、伴人种比值(PS)和旅游影响系数(TII)6个方面,构建了一套涉及4个层次、27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结合五台山景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活动越来越少,植被景观依次由居民区、商业区或人工植被区向草本区、灌草区和乔灌草区的方向演替.相应地,LIV、SD、PCS、NSP和生态效应值(EIV)越来越大,PS和TII越来越小.(2)不同的植被类型,其景观特征明显不同.对于LIV、SD、PCS、NSP和EIV5个特征值的表征,草本区<灌草区<乔灌草区;至于PS和TII,草本区>灌草区>乔灌草区.旅游干扰下不同种群有不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中,青杨种群相对独特.(3)就整个台怀镇而言,旅游开发程度的空间格局是景点分布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景观对此有着明显的生态响应.不同方向上样地的数量就是旅游开发程度强弱的表征.正南和东北方向开发程度最强,其次是正北、东南和西南、正东方向,西北和正西方向最弱.(4)根据EIV,将整个区域分为四类区:Ⅰ类区为寺庙区、居民区和商业区,Ⅱ类区为草本区,Ⅲ类区是乔、灌、草的混合区,Ⅳ类区是乔灌草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分析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5个分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的最佳值分别为1.74万人·d-1 1.42万人·d-1、2.15万人·d-1、1.16万人·d-1;(2)由于神农架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景区内垃圾日产日清,并运输至景区外进行统一处理,所以生态环境容量暂不是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3)根据“木桶原理”,选择最小分量作为最佳旅游环境容量,得到日旅游环境容量的最佳值为1.16万人,年旅游环境容量最佳值为208.37万人.以上结果可为遗产地游客人数及分流、接待设施存量、旅游产品设计及开发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境保护优先模式下的德令哈市湿地蚊虫治理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德令哈市主要湿地景区因春夏季雪水融化后形成的小型积水较多,为蚊虫的孳生繁殖提供了天然场所,对当地居民健康和旅游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该文从新公共管理模式出发,立足于环境保护优先考虑,探讨德令哈市"三原则三措施"(环境保护与健康保护并重、旅游开发与蚊虫治理相结合、资源整合与职责分明相结合的原则和提前治理、无害化治理及分类治理的措施)蚊虫治理策略,以期为当地行政决策及类似湿地蚊虫治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南湾猴岛景区内猕猴与游客接触行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世界范围内,观赏和投喂野生猿猴是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旅游形式之一.其中游客与动物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动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游客在娱乐的过程中,存在被猿猴威胁甚至咬伤等问题.对人猴接触行为的客观分析,是提高旅游服务管理和保障游客安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记录了2012-2014年海南南湾猴岛景区内游客与猕猴的接触行为,并分析了景区医务室近两年的游客就诊记录,主要探讨: (1) 哪些游客会参与人猴接触,及游客的认识误区; (2) 哪些猕猴会频繁参与人猴接触; (3) 哪些原因会引发人猴接触行为.本文旨在为了解景区内游客与猿猴的互动关系,探讨游客受伤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完善野生动物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2017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016-2017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和病原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及时把握手足口病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集2016-2017年云南省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报告和个案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省2016-2017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54 335例,2016年手足口病报告85 455例,发病率为180.2164/10万,死亡4例,死亡率为0.0126/10万;2017年报告68 880例,发病率为144.3722/10万,死亡6例,死亡率为0.0084/10万;每年4-7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在9-12月出现次高峰;主要发病人群为5岁以下的幼托儿童,散居儿童,男女占比为1.37∶1;发病地区集中在中心城市以及多数旅游景区;感染病原体主要为其他肠道病毒.结论 云南省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需重视病原监测及分型,在多发地区和发病高峰期,针对高发人群开展重点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